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甲年 主日读经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封面
作者:阿尔贝.范诺怡
耶稣会枢机主教


光荣十字架

(户21,4-9;斐2,6-11;若3,13-17)


今天是光荣十字架节,本节日的庆祝对像是基督胜利的工具。十字架原来是一种刑具,但是,由於基督的爱,它成为了胜利的工具。

弥撒礼仪提出叁篇读经,其中第二篇谈到十字架。这篇读经取自保禄宗徒致斐理伯人书,内容描述基督奥迹的全部过程:先受 辱,後享光荣。福音和第一篇读经提起铜蛇的故事,只间接涉及十字架。

户籍纪记载,希伯来人逃出埃及後,在经过旷野的旅途中,觉得苦恼难堪。
他们抱怨天主和梅瑟说:“你们为什麽领我们由埃及上来死在旷野?这 没有粮食,又没有水,我们对这轻淡的食物已感厌恶”。

他们说的是玛纳。这原是天主赐给的奇妙礼物,但是他们却吃厌了,因为人的欲望是从来不知足的。
天主惩罚他们的反叛,打发毒蛇去咬他们。於是,他们懊悔了,请求梅瑟为他们向天主求饶。天主答应梅瑟的祈求,对梅瑟说,“你做一条火蛇,悬在木竿上;凡是被蛇咬的,一瞻仰它,必得生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天主采用的救药竟然是一条象徵罪恶的铜蛇。毒蛇咬人,使人死亡,而天主却利用蛇的象徵来激发信德。谁瞻仰铜蛇,应当怀着信仰天主的美善,公义,和慷慨的心情。这样的瞻仰使他与天主的仁慈发生关系,保全了他的生命。

在福音 ,耶稣对尼苛德摩说:“正如梅瑟曾在旷野 高举了蛇,人子也应照样被举起来,使凡信的人,在 内得永生。” 从前梅瑟高举一条铜蛇,现在是人子,耶稣,要被活生生地高举在十字架上。

“高举”一词非常重要。在若望福音 ,它多次被用来表明耶稣受难和他的十字架的全部价值。福音作者采用这词,正是为肯定圣十字架的光荣。十字架的意义不是压低,而是抬高。

十字架看来好像失败,是有过失的人应受的一种刑罚。在耶稣的光景 ,却并非如此。对耶稣说来,十字架是爱,是一种非常的礼物,是一种非常的胜利。耶稣为了孝顺父,接受了十字架,而他的父则为了爱我们,要用十字架来救赎人类。

从此十字架便是最伟大的爱的象徵。在圣经上耶稣说,“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生命,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爱情了”(若15,13)。所以我们能够光荣十字架,因为耶稣把它从一种可耻的刑具转变为一种爱的胜利。这才是十字架的真正光荣。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在说了人子应该被举起之後,耶稣又说:“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 耶稣的被举起是赐下自己独生子的天主的恩典。所谓恩典就是天主的独生子,他迎合父的救世旨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福音的另一段落 ,耶稣对法利塞人说: “当你们高举了人子以後,你们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若8,28)。意思是说:耶稣的天主性的光荣将在十字架上显现出来。

耶稣又对迷惑的群众说:“当我从地上被举起来时,便要吸引众人来归向我”(若12,32)。这是光荣十字架的另一种办法。它说明十字架具有吸引人归向耶稣极大力量。几时一个人相信了耶稣的苦难是胜利,它便会被吸引到十字架跟前,在那 认出耶稣的无限的爱。这爱克胜罪恶和死亡。

在第二篇读经 ,保禄以另一方式谈论光荣。他把它看作是十字架的效果。就其本身看来,保禄宗徒认为,基督本是天主,他放弃天主的尊威,空虚自己,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他更彻底地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这样说来,死在十字架上,是耶稣所受的耻辱的极点。因为十字架原来一种可耻的酷刑,是反叛的奴隶们的受的酷刑。

然後保禄接着说:“为此,天主极其举扬 ,赐给了 一个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十字架的效果是光荣。在福音 耶稣曾多次说过,“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耶稣本人贬抑自己到了极点;为此天主高举他。在这里保禄采用更有力的动词说:“天主极其举扬 ”

不过贬抑自己之所以必被高举有一个条件:它必须是一种为了拯救他人而接受的贬抑自己,必须是一种出於爱的贬抑自己。因为贬抑自己,必被高举,是爱的力量所导致的。

我们应当认清这一要点。如果我们不知道以爱来解释,那麽 对我们说来 基督的奥迹始终是一个暗昧的谜,永远无法理解。爱来自天主,耶稣圣心接受了爱,将它实现在十字架慷慨的牺牲上。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耶稣竟然这样爱了我们,甚至为拯救我们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这样贬抑自己造成十字架的光荣。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