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新约内
周末避静 张春申神父 |
12 . 信赖基督,仁慈的大司祭(希4,15-16)
 |
「生活在新约内」封面
作者:阿尔贝.范诺怡
耶稣会神父 |
在《希伯来书》中,基督被称为忠信和仁慈的大司祭。我们已在前面几次《生活在新约内》节目里默想了基督大司祭的忠信,更好说“可以信赖”,这次我们要默想他的“仁慈”。
这次默想分六点进行。六点的标题是:一、与旧的司祭的悬殊差别,二、基督司祭的仁慈,叁、没有罪过,四、做人的同伴,五、与古代司祭职务的又一个差异,六。邀请信赖。
在《希伯来书》第4章第14节,作者结束对基督“可信赖的”大司祭的瞻仰。
我们既然有一位伟大的,进入了诸天的司祭,天主子耶稣,我们就应坚持所信奉的真道。
以下要讨论基督大司祭的第二个特性:“仁慈”。
因为我们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们弱点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与我们相似,受过试探的,只是没有罪过(希4,15)。
接着便是一席训话:
所以我们要怀着依恃之心,走近恩宠的宝座,以获得仁慈,寻到恩宠,作及时的扶助(希4,16)。
在这第15和16两节经文里,我们看到基督的两个司祭特色怎样相补相成,相得益彰。从我们方面说来,也是这样。基督的“可信赖”要求我们的信从;他的“仁慈”引起我们对他的绝对信托。假使他不过是在天的光荣的大司祭,我们或许不敢走近他的身边,以为他与我们人相差太远了,我们或许会疑惑他能够 解我们,同情我们的软弱。这样,由於我们的微小,他的光荣倒反而是劝阻的理由了。幸好,在他身上还有另一个特性,可以削除这样的偏见。基督不但,由於他与天主的关系,是有权威、“可信赖的”,而且他也是“仁慈的”,有怜悯,切愿与我们接近。
《希伯来书》作者介绍基督的仁慈,把它说作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心情:一种对自己同胞的怜悯。这不是一种温情主义者的浅薄情感,而是一种从软弱和痛苦的亲自经历中获得的能力。《希伯来书》作者告诉我们。要真正同情,必须先亲身的经验,必须先经历过与他所愿意帮助的人们所受的同样痛苦和同样考验。在本书第二章末尾,有这样一段话说:
因此, 应当在各方面相似弟兄们,好能在关於天主的事上, 成为一个仁慈和忠信的大司祭,以补赎人民的罪恶(希2,17)。
基督也应当在考验和受苦中相似弟兄们。天主的仁慈缺少一个因素 ──至少对我们人说来是如此,因为它不是用一颗人的心来表示,而且不是通过人生的痛苦经验而获得的。基督却给它补上了这个信德因素。这真是美,真令我们高兴,好一个既是天主性的又是人性的仁慈。
与旧的司祭的悬殊差别
在这一点上我们又发现基督的司祭职务与古代有关的传统大相迳庭。旧约圣经里有许多章节坚持要求司祭对待罪人严厉,而不是仁慈。旧约圣经的主要关心是司祭与天主的关系,为了使司祭站在天主的一边,它要求司祭坚决反对罪人们。
这是《出谷纪》,就在制定肋未司祭职之际,留给我们的教训。当时,以色列百姓拜偶像,得罪了天主,於是梅瑟召集属於天主的肋未的子孙,命令他们说:
上主,以色列的天主这样说:每人要把刀配在腰间,在营中往来,从这门到那门,要杀自己的兄弟、朋友和亲人(出32,27)。
肋未的子孙遵命杀死了约叁千人之後,梅瑟向他们宣布说,他们就是这样获得了司祭的职务。
今天你们应接受奉事上主的圣职,因为你们每人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和兄弟,上主今日必赐福与你们(出32,29)。
可见,在旧约圣经里获得司祭职的方法站在天主的一边,坚决反对罪人们,甚至把他们杀死。这样司祭与天主的关系便变得巩固了。
《户籍纪》第25章记载了另一个例子。一个名叫丕内哈斯的肋未人窥见一个以色列人米德杨女人犯罪,用长枪穿透他们两人,把他们处死。因而获得他家世世代代出司祭的许诺(户23,1-13)。
基督司祭的仁慈
从此可见新约司祭职务,在观念和实现上,是如何不同。它不但不要求严厉对待罪人,而且坚持要求对所有的人有同情心和仁慈,“以补赎人民的罪过”(希2,27)。基督藉着虐待我们罪人而成为司祭,而是藉着分担我们的遭遇。这样的根本转变在他受难以前的公开生活上已经显出来了。他接纳罪人们,和他们一同进食,以致被称为“税吏和罪人的朋友”(玛11,19)。对因此而批评他的人们他这样回答说:“你们去研究以下:‘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是什麽意思”(玛9,13)。这句话的出处在欧瑟亚先知的预言(欧6,6)。在玛窦福音里两次被耶稣引用(玛9,13;12,7)。耶稣的一生行为都显示了他的仁慈,对病人,附魔的人,穷人,弱小的人,无人照顾的人群(谷1,41;玛9,36;谷6,34;8,2等等)。
这并不等於说耶稣径直放弃了对罪恶的斗争。相反,他对罪恶展开了一场更彻底而有效的斗争。这是一场反对罪恶,不是反对罪人的斗争。耶稣不像上面所说的肋未的子孙和丕内哈斯那样敌对罪人,却替他们担负起罪债。他遵从天父的救世旨意,把那斗争转移在自己身上。人的死亡原来是罪恶的结果和惩罚,为耶稣则成为一种得救的方法,藉着它仁慈得以胜利了。藉着他的自我奉献,他替代了所有的古代祭献,获得了那些祭献所寻求而不能得到的效果,那就是盟约,也就是人与天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共融合一。
没有罪过,做人的同伴
谈到基督做人的同伴以及在各方面和人相似,《希伯来书》的作者把罪排除在外。
因为我们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们弱点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与我们相似,受过试探的,只是没有罪过(希4,15)。
在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考验与罪过,试探与犯罪之间的区别。谁遭受考验,试想违背、反抗或忍不住灰心失望;但是考验不是罪过,被试探不是犯罪。基督曾受考验,曾被试探,但是他丝毫未曾与罪恶同谋。这区别十分重要,因为我们不能以为基督既然与我们相似,便像我们一样也曾是罪人了。《希伯来书》的作者绝对排除这样的推想。不但在这里,而且也在另一章节里,他坚决肯定,我们的大司祭基督是“圣善的,无辜的、无玷的、别於罪人的”(希7,26)。
或许我们要问:基督没有丝毫罪过,岂不妨碍他与我们的团结合一?这难题,乍然听来,像煞有道理,其实不然。罪过从来不是导致真正团结合一的因素。正如经验及圣经告诉我们的,罪过始终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只会造成分裂,不能促进团结合一。
《创世纪》第3章记载,原罪才一出现,有关人物便开始彼此控诉:男人控诉女人,女人控诉蛇。在他们之间没有团结合一,有的是同谋犯罪,而没有一人肯担负犯罪的责任。
同样的情形出现在拜金牛的事件上。在这事件上,亚郎原是百姓犯罪的唆使者。
亚郎给他们说:“你们去摘下你们的妻子、儿女所配戴的金耳环,给我送来”。众百姓即将他们耳上的金环摘下,送到亚郎跟前。 亚郎从他们手 接过来,制了一个模型,用来铸了一个牛像。他们遂说:“以色列,这就是领你出埃及国的天主。” (出32,2-4)。
梅瑟回来,责问亚郎。
梅瑟对亚郎说:“这百姓对你作了什麽,你竟使他们陷於重罪?”亚郎回答说:“我主,请不要生气! 你知道这百姓倾向於恶。 他们对我说:请给我们制一神像,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那领我们出埃及国的梅瑟,不知道遭遇了什麽事。(出32,21-23)。
亚郎却拒绝负责。他回答梅瑟说:
我主,请不要生气! 你知道这百姓倾向於恶。他们对我说:请给我们制一神像,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那领我们出埃及国的梅瑟,不知道遭遇了什麽事(出32,22-23)。
亚郎控诉以色列百姓,不在和同谋团结合一。
如果是一位受傅的司祭犯了罪,连累了人民,他为这罪,应献给上主一头无瑕的公牛赎,作赎罪祭(肋4,3)。
与罪人的真正团结合一,并不是做他们的同谋,而是慷慨大量地接受他们由於犯罪而造成的悲惨处境。并且帮助从那里走出来。耶稣就有这样的慷慨大量。他担负了我们的罪过,所有罪人的罪过,甚至忍受了最重大的罪犯的刑罚,虽然他本人从未有过任何可以引起如此惩罚的行为。由此可知,任何人,即使是最有罪的人,都能够觉得基督就在他们身边。在基督十字架的旁边有最大的罪人,更好说,基督的十字架就在他们的十字架旁边。
与古代司祭职务的又一个差异
这是在关於罪,这事情上。旧约圣经十分注意司祭的洁净。它立定了许多细小的规定要求司祭们遵守,为的保持他们礼仪上的和外在的洁净。但是它不能要求司祭没有罪过。相反,《肋未纪》记述祭献,谈到赎罪祭,第一谈到的就是为大司祭犯的罪而奉献的祭献。
如果是一位受傅的司祭犯了罪,连累了人民,他为这罪,应献给上主一头无瑕的公牛赎,作赎罪祭(肋4,3)。
同样,在赎罪节的礼仪里,本节日所应当举行的第一个祭献是为补赎大司祭及其家人所犯的罪过(肋16,11)。
这情况在新约里根本转变了。从前旧约的大司祭本身有罪,对罪人毫不怜悯;现在新约的大司祭基督没有罪过,对罪人却满满腔仁慈。这里我们看到了天主无偿的爱的最深刻的启示: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出奇的启示。
邀请信赖
结论是现在我们可以大胆放心接近天主的宝座了。《希伯来书》作者肯定说
所以我们要怀着依恃之心,走近恩宠的宝座,以获得仁慈,寻到恩宠,作及时的扶助(希4,16)。
在旧约圣经里称做“崇高的御座”(依6,1-5)的天主的宝座,藉着基督成为“恩宠的宝座”了,成为天主无偿的、慷慨的爱的宝座了,因为在天主的旁边现在坐着耶稣基督,他是我们的兄弟,他十分仁慈,乐意在天父面前为我们说情。因此我们被邀请“怀着依恃之心”接近天主,深信必能“获得仁慈,寻到恩宠,作及时的扶助” (希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