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15- 09- 2001   新闻报导   资料库

圣座活动
-海地主教结束罗马述职,教宗勉励使当地教会成为共融的家和学校
-耶稣宝血会召开大会,教宗接见与会代表,勉励会士致力传教事业
-教宗致函圣马利诺教区主教,祝贺独立建国一千七百周年

各地教闻
-基督信徒与伊斯兰教徒在多元化的欧洲和睦生活
-亚洲教会领袖呼吁为袭击美国事件中的受害者祈祷
-菲律宾6年前制止了类似美国11日遭受的袭击
-哥伦比亚天主教会接纳担任政府和游击队间的调停人

国际新闻
-布什总统宣布昨天14日是全国祈祷和悼念的日子
-美国选择了全球联合的策略
-巴基斯坦13日表示愿意与美国"无条件地合作"
-阿富汗反塔利班政权抵抗运动证实他们的领导人马树德已经死亡
-北京和墨西哥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署双边协定
-俄罗斯总统普京14日抵达亚美尼亚访问

******

圣座活动

海地主教结束罗马述职,教宗勉励使当地教会成为共融的家和学校
【梵蒂冈电台讯】 中美洲加勒比海岛国海地的主教们九月十四日上午在冈道尔夫堡夏宫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举行共祭弥撒,结束他们来罗马述职的任务。临别之前,教宗交给他们一篇书面谈话,提到海地的现况比五年前主教们来罗马述职的时候更差。教宗指出五年来海地人口增加很多,但是农工业的衰微却导致了严重的失业,致使许多农村的人涌向城市谋生。这个现象又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调和恶化,相对地,家庭也受到影响,变得更为脆弱。

在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不成正比的状况下,海地人民失业比就业更容易,因此教宗要求海地主教、神职、修会会士和在俗教友们把当地的教会变成全国人民共融的家庭和学校,努力克服制造国内分裂的众多因素。教宗勉励海地教会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牧灵的爱德工作和传教的精神,除了使神职人员和要理传教员在神学上获得良好的教育之外,也培养在俗教友在精神、文化和教会知识上有坚实的修养,以对付异端邪说的蔓延。

为了在公元二千零四年相称地庆祝海地独立两百周年,教宗特别激励海地主教们推动国内修和的精神,全国上下追随基督,因为只有基督才能给这个贫苦的国家指出得救的道路。

耶稣宝血会召开大会,教宗接见与会代表,勉励会士致力传教事业
【梵蒂冈电台讯】 在十九世纪由圣加斯帕雷.布法洛所创立的天主教男修会耶稣宝血会,目前正在罗马近郊的总会院召开修会大会,与会的叁十六位代表于九月十四日光荣十字架瞻礼这天上午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接见。教宗向他们说「现在是天主圣神召叫整个教会进行新传播福音工作的时刻」,因此耶稣宝血会会士尤其要本着本修会的创立宗旨和精神,在传教工作上全力以赴。

教宗以福音的记载勉励会士们说:「圣伯多禄整夜辛苦捕鱼,徒劳无功,耶稣却叫他把船划向深处,撒网捕鱼,结果满载而归。教会也是一样,基督召叫它前往看来没有甚麽成功希望的地方,向当地的人从事依照人的逻辑没有甚麽意义的传教工作。上主要求我们放弃自己的推论和假设,全心依赖他的话,因为他知道不依靠他,我们会徒劳无功的」。

耶稣宝血会的创会人圣加斯帕雷.布法洛的榜样正是一个借镜。他在十九世纪时被当时的教宗派往罗马以南的地方,向搔扰这个地区的土匪强盗们传播福音。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圣人怀着信德前往,驯服了许多恶徒。教宗因此勉励今天的会士追随会祖的芳踪,努力传教,建设生命的文明。

教宗致函圣马利诺教区主教,祝贺独立建国一千七百周年
【梵蒂冈电台讯】 圣马利诺共和国近日庆祝建立共和体制一千七百周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特别致函当地主教保禄.拉比蒂,祝贺这个国家一千七百年的独立和勤劳,同时提醒这个迷你国家的国民不要受到消费主义的污染,保持圣马利诺和圣莱奥两位圣人给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坚守固有的信德、纯真和勇气。

圣马利诺共和国位於意大利中北部蒂塔诺山的山巅,面积六十平方公里,人口两万五千,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小的共和国。第四世纪时有名叫马利诺和莱奥的两人从亚德里亚海对岸的达尔马提亚移民来到意大利半岛东海岸的里米尼城,他们原是贫苦的凿石工人,後来舍弃工作,进入山中隐修,度专务祈祷的生活。当时里米尼的主教高登佐祝圣莱奥为神父,马利诺为执事,并派遣他们两人到隐居的费雷特罗山和蒂塔诺山旷野传播福音。马利诺便在蒂塔诺山巅建立基督信徒团体,并以这些基础成立一个共和国。是为欧洲,甚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共和国。

圣马利诺共和国诞生之後,一直教育它的国民子弟保持叁重自由,即免於他人、权力和事物控制的自由。教宗在贺函中特别强调免於事物控制的自由。他指出今天经济富裕,追求物欲享受成为风气,要避免物欲的引诱实在不容易。因此,圣马利诺所教导的宗教、政治、社会生活与心理的自由特别重要。教宗提醒:教会生活要是遭到困难,社会就会缺乏携手推动重视人和重视公益的文化的有力夥伴。

各地教闻

基督信徒与伊斯兰教徒在多元化的欧洲和睦生活
【梵蒂冈电台讯】欧洲基督信徒和伊斯兰教徒代表,昨天14日以1分钟静默哀悼美国恐怖暴力事件中的死难者,展开他们在萨拉热窝的会议。於12日揭幕的会议,主题是:基督信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多元化的欧洲,出席的人士包括欧洲各基督信仰教会的人士和伊斯兰教徒的代表,他们在12日的揭幕礼上严厉谴责袭击美国的暴力行动,同时也哀悼了在事件中丧生的人。这些宗教人士并坚决表示要加强所有宗教团体在缔造和平上的努力。以下是本台记者的有关报导:

【"痊愈创伤和一同缔造未来","只有对话,没有其他途径","能在世界上传播萨拉热窝精神便是福气"。这些都是波斯尼亚13日的报纸所采用的标题,这些报纸以大篇幅报导了有关在萨拉热窝举行的欧洲会议。会议的目标是深入探讨欧洲基督信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关系,以及找出共同为价值观作证的途径。在美国遭受暴力袭击後世界受到伊斯兰恐惧症的威胁的此刻举行这项会议,意义特别重大。不过,萨拉热窝的气氛却令人感到心安,据欧洲伊斯兰委员会的托皮奇教授说,会议的气氛坦诚、开放、互相敬重。这项欧洲会议在萨拉热窝受到的友善接待也证明了这一点。波斯尼亚总统、文化部长和伊斯兰教徒的市长都热忱欢迎了这项会议,当地的四位宗教领袖:伊斯兰教的教长、犹太教徒团体的主席、东正教的大主教以及天主教的总主教也都大力支持会议。这充分展示出,因基督信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冲突而流血遍地的萨拉热窝,在许多方面已经有了进步。大会於13日发表的公告中说,选择萨拉热窝为举行这项欧洲会议的地点,显示人们需要令创伤痊愈,并创造对未来欧洲的信心。萨拉热窝又一次否定了将整个伊斯兰当作恐怖极端现象的错误看法。正如托皮奇教授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是引用可兰经中的话,就是:某人杀害了一个人便是杀害了整个人类。】

亚洲教会领袖呼吁为袭击美国事件中的受害者祈祷
【梵蒂冈电台讯】美国於11日遭恐怖分子袭击後,亚洲天主教会的领导人士先後表示哀悼,他们谴责这个暴力事件威胁世界和平,并呼吁信友为受害者和他们的亲人祈祷。
天亚社在报导这项消息时说,南韩天主教汉城的前总主教金寿焕枢机对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厦遭袭击,表示震惊和哀痛。金枢机说,必需澈底调查恐怖事件的真象。他提醒人们,报复行动只能带来怨怨相报,因此,他请政界领袖审慎。
泰国曼谷的总主教格汶春枢机追求和平的现代社会绝不可以暴易暴,提倡报复是不道德的行为。格汶春枢机请全球领导人士以尊重、信任、团结友爱的精神了解决目前的危机。
香港天主教的胡振中枢机呼吁信友为世界上局势紧张动 的许多地区祈祷,也为所有因种族、宗教信仰、经济和政治而受苦的人祈祷。
菲律宾的辛海绵枢机於12日发表了"为和平祈祷"文件,请教友们为世界和平和美国受攻击事件中的遇难者、他们的家人、生还者以及行凶的人祈祷。菲律宾主教团也发表声明,谴责攻击美国的暴行,呼吁国内各教区举行九日敬礼、祈祷和奉献。
印度的主教们也对这个事件表示震惊,他们向美国助印度大使表达了哀悼。

菲律宾6年前发现已有类似11日攻击美国的计画
【梵蒂冈电台讯】美国於11日遭受的恐怖袭击行动,早在6年前已经有类似的计划。据菲律宾警方高级人员拉宗说,1995年菲律宾警方拘捕了涉嫌企图行刺教宗的巴基斯坦人穆拉德,他们在穆拉德的住所中搜到的文件和手提电脑中,包含了数个攻击美国目标的计画。这位菲律宾警方高级人员拉宗指出,穆拉德是个亲沙特阿拉伯富商本拉登分子,他也是飞行专家。拉宗说,菲律宾警方於1995年发现本拉登已经在召募飞行员进行自杀式攻击。他又说,本拉登当时在菲律宾设立了支部。
菲律宾警方拘捕的巴基斯坦人穆拉德被引渡美国後,被以於1993年攻击纽约世贸中心的罪名而关进监狱。

哥伦比亚天主教会接纳担任政府和游击队间的调停人
【梵蒂冈电台讯】哥伦比亚天主教会接受该国游击队的邀请,担任游击队和政府间的调停人。哥伦比亚北部巴兰卡韦梅哈的主教阿马雅在宣布这个消息时解释说,教会人士将尽快与总统以及和平委员会的负责人联络,以找出实践调停工作的途径。哥伦比亚主教团在答应担任调停工作的同时,也要求游击队作出善意的举动。波哥大的总主教卢比亚诺枢机说,教会致力於推动修和,但也要求游击队向国家表现它真正要和平,而且不再伤害人民的性命。不过,近日来的两名蓄牧业者和四名农人遭杀害事件,令人担心修和的道路仍然十分崎岖。

国际新闻

昨天,09 月14 日,本台新闻处提供的"国际新闻"报导的消息是:

-布什总统宣布昨天14日是全国祈祷和悼念的日子
-美国选择了全球联合的策略
-巴基斯坦13日表示愿意与美国"无条件地合作"
-阿富汗反塔利班政权抵抗运动证实他们的领导人马树德已经死亡
-北京和墨西哥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署双边协定
-俄罗斯总统普京14日抵达亚美尼亚访问

下面请听详细内容:

(梵蒂冈电台讯)美国悼念11日死於恐怖惨剧中数以千计的人:布什总统宣布昨天14日是全国祈祷和悼念的日子。欧洲所有国家也在昨天14日中午停下一切活动,为亡者默哀叁分钟。本梵蒂冈电台也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一起为这个事件中的亡者祈祷,教宗在中午时分进入他在冈道尔夫堡的私人小堂静默祈祷。

抢救行动在千难万阻中继续进行着,纽约在13日夜间下了一场暴雨。电视萤幕中向我们显示了遇害者的家属和朋友手上拿着他们这些亲人的照片绝望地寻找的情景,而他们的亲人仍被埋在姊妹塔和五角大楼的瓦砾下,是死是活,尚无法确定。据说,死亡的人有5千,但至今仍无法统计。美国传媒的消息报导说,13日夜间,有10名警察从瓦砾中被活着救出。在案件调查方面,在纽约的两个飞机场拘捕了10个人,其中9人男性,一人女性,他们中有些人随身持假证件和小刀。刚刚重新开放的这两座机场又重新关闭,恐怕还有其他恐怖分子等待做案。

华盛顿13日夜间也度过了惊恐的时刻,白宫四周加强的安全措施造成交通混乱,市政府因诈称的威胁曾一度疏散。美国和欧洲间则恢复了飞行,昨天14日早晨,第一架美国航空公司的班机抵达伦敦,在11日的事件中,该航空公司失去了两架客机。经济恢复则令人十分担忧,不仅美国受到打击,全世界的情形也同样:纽约股市直到下周一才开盘。为了应付危急情况,布什总统和国会拨款4百亿美元用於抗击恐怖主义,从事重建和协助遇害者的家属。

(梵蒂冈电台讯)11日的恐怖事件发生後,美国作出哪些政治上的反应呢?布什总统前天13日说:"我们要带领世界走向胜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解释说,美国选择了全球联合的策略。本台特约记者马斯特洛利利作了以下的报导:
******
"这是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我们的国家虽然悲伤,却很坚强。我们有幸为未来子孙做出贡献,使他们摆脱恐怖主义。"以上是布什总统14日探望纽约的前夕发出的挑战。鲍威尔国务卿说,沙特阿拉伯 议分子本 拉登是周二凶杀事件的最大涉嫌犯,华盛顿正在寻求建除了北约以外,也包括中东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在内的联盟,使自己的行动得到支持。在调查工作方面,继续果断地进行,所透露的消息说,有一个至少50名恐怖分子的联络网,他们参加了这次凶杀事件,美国境内也同整个阿拉伯世界一样,有他们的同谋和联络网,这些恐怖分子在美国接受了驾驶训练。
******

(梵蒂冈电台讯)这几天,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界在内的许多方面都为避免可能的战争行动发出了呼吁,北约做出保证,目前不存在攻打阿富汗的方案。阿富汗因接待了涉嫌操纵在美国残杀事件的伊斯兰原教旨分子本 拉登而冒着被报复的极大风险。此外,华盛顿政府已经向巴基斯坦呈递了一张详细的清单,在所提出的要求中包括关闭与阿富汗的边境。巴基斯坦已在前天13日表示愿意"无条件地给予合作"。近几天,观察家们多次提到巴基斯坦可能对塔利班政权给予了外围支持。本台特约记者卡肖利作了以下的报导:
******
塔利班否认了本 拉登被拘捕的消息,但同时也重申自己与11日的恐怖凶杀事件无关。他们邀请美国人打消进攻喀布尔的念头。虽然出於军事和政治理由,进攻行动似乎不可能发生,在喀布尔却开始挖起战壕。据说,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离开了自己的指挥部,逃到一个安全的地点。外交人员也离开了喀布尔,他们最近在喀布尔出席对八名西方义工的审判,这些义工被指控劝人改信基督信仰,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没有把握。唯一来到喀布尔的是巴基斯坦政府的专员。据伊塔-塔斯社说,他们去喀布尔要和阿富汗方面商讨对本 拉登引渡的要求所要持的态度。
******

(梵蒂冈电台讯)阿富汗反塔利班政权抵抗运动领导人马树德已经死亡。根据伊朗电视新闻昨天14日的消息,马树德的属下证实了他的死亡。马树德上星期天遇刺受了伤,他没有能够存活下来。上星期天,两名伪装记者的刺客称要访问马树德,他们在他的住宅放了一架装有炸弹的摄影机。炸弹爆炸时,两名刺客和他们的翻译当场被炸死。

(梵蒂冈电台讯)北京和墨西哥城签署了双边协定,借助这项协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後一个障碍也被扫除。墨西哥曾是世贸组织中尚未与中国签署协定的最後一个国家。北京将在11月在卡塔尔的多哈举行的高峰会议上,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梵蒂冈电台讯)俄罗斯总统普京昨天14日上午抵达亚美尼亚访问,这个国家也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过几天将要前往朝圣旅行的目标。普京总统在亚美尼亚的两天访问,是要加强埃里温和莫斯科之间经济和军事关系。自10年前亚美尼亚要求脱离当时的苏联,建独立国家以来,普京是出访这个高加索共和国的首位俄罗斯国家元首。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