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谕
|
叁.旧约圣经
(4)、在旧约圣经里,「仁慈」这个概念有很长的,很丰富的历史。我们需要回溯一下它的过去历史,以便基督所揭示的「仁慈」能够更清楚地发射出它的光芒。由於基督用言语和行动,来揭露天主的仁慈,他的宣讲对象不但知道『仁慈』这个概念,同时,作为旧约天主的子民,业已从长远的历史中,汲取了有关天主仁慈的特殊经验,这个经验乃是社会性的和宗教团体性的,同时也是个人的和内心的经验。
事实上,以色列乃是与天主立约的民族。这盟约被破坏了好多次。无论何时,当以色列民族觉悟到自己背信的时候--在以色列民族史上,不少的先知和人们有此觉悟--他们便呼求「仁慈」。这一点,旧约圣经可以给我们很多例子。下面是我们所能记起的较为重要的事件和章节:民长记的开始 ,撒罗满王於圣殿落成时的祷辞(叁十二),米该亚先知书的一部份(叁十叁),依撒意亚先知那令人安慰的保证(叁十四),犹太人在流放时期的哀号(叁十五),以及流放期後盟约的重订等(叁十六)。
可注意的是,先知们在他们的宣讲中,把人民因不断犯罪而常提到「仁慈」与天主热烈的爱的形象连在一起。天主是用特选的爱来爱以色列民族,极像人们对於自己配偶的爱(叁十七)。为着这个理由,他赦免了以色列民族的罪,甚至他们的无信舆背叛。当他看到他们痛悔和回心转意之时,他便把他们领回到宠爱之中。(叁十八)在先知们的宣讲里,「仁慈」代表一种爱的特殊力量,这种力量能战胜选民的罪和不忠。
在这种广泛的社会背景里,仁慈是与个人在罪恶的低沈情绪中内心的经验相关联,或与个人在忍受各种痛苦和磨难时的内心经验相关联。肉体上的邪恶和道德上的邪恶,或说「罪」,使得以色列的子民们回归天主而向天主乞求仁慈。达味就是因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的严重性而归向天主(叁十九)。约伯於抗命之後,在极端的不辛中归向他;(四十)厄斯德尔於获悉她的人民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之时,也归向了天主(四十一)!在旧约圣经里,我们还可找到很多其他的例子(四十二)。
这种多方面的,属於团体和个人的信念,是整个旧约圣经在无数的世代里,用实例所作的见证,然其根源则为选民们於出埃及时的基本经验:天主看见他的百姓被沦为奴隶时所受的痛苦,听到他们的呼号,乃决定拯救他们(四十叁)。从吾主救人的行动中,先知们看到她的爱和同情。(四十四)就是基於这个理由,以色列民族及其中的每一份子,都能确信天主是仁慈的,遇有任何危难,都可向他求援。
除了被沦为奴隶所受的痛苦之外,罪也构成了人的悲惨境遇。旧约人民在出埃及时,因崇拜金牛即已经验到这种困境。天主自己战胜了这种毁约的行为,当他隆重地向梅瑟宣布,他是『慈悲宽仁的天主,迟於发怒,富於慈爱和忠诚』(四十五)。就是因着这个重要的启示,选民及其中的每一份子,每当犯罪之时,都有力量及动因转向天主,提醒天主有关他自己仁慈的启示(四十六),并寻求他的宽恕。
有此可知,天主自从选拔以色列为自己的选民开始,及把自己的仁慈以言以行表现出来;在历史的过程中,选民们不论是遭遇不幸,或发现自己有罪,总是把自己托付给仁慈的天主。爱之微妙处都在天主对其选民的仁慈中被彰显出来:天主是他们的父(四十七),因为以色列是他的首生儿子(四十八);天主也是以色列的新郎,新娘的新名字就是先知所宣称的「心爱的」,或「蒙受爱怜者」(四十九)。
既便当天主被选民的背信所激怒,而想结束与他们的关系时,还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民的体恤和慷慨的爱情,而克服了自己的怒气(五十)。为此,我们便会了解为什麽圣咏作者们原想歌颂至高的上主,而结果却唱出对爱情的,体贴的,仁慈的,和忠信的天主之赞美诗(五十一)。
从以上所说,可知「仁慈」不仅是有关天主的概念,它乃是整个以色列民族及其每一子女所具有的生命特色;仁慈乃是以色列民族与天主的亲密交情的内涵,也是他们与天主交谈的内容。就是因为天主与以色列民族的如此亲密关系,在旧约圣经的每一本书里,仁慈才被表现的那麽多 多姿。在旧约圣经里,对於「仁慈」本身是什麽这个问题,也许不易得到纯粹理论性的答覆,不过「仁慈」这个用语本身已足够告诉我们很多有关仁慈的题旨(五十二)。
旧约圣经用了很多相关意义的名词,来宣讲天主的仁慈。这些名词虽因不同的内涵而产生区别,但可以说,它们系从不同的方向汇集到同一的基本内涵上,藉以表达其丰富性,同时指出仁慈在不同的层面下与人有关。旧约圣经鼓励因不幸遭遇而受苦的人,尤其那些为罪所拖累的人--正如曾经与天主订约的整个以色列民族--应呼求天主的仁慈,并使他们能够倚赖天主的仁慈:在他们失败和失去信心的时候,旧约圣经提醒他们天主的仁慈。最後,每当天主的仁慈在选民团体,或个人的生活上,被彰显出来之时,旧约圣经则感谢并光荣天主的仁慈。
这样,仁慈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与天主的公义相比。它往往比公义更为有力,而且更有深度。即便旧约也这样说:虽然公义表现在人身上,乃是一种真实无伪的德性,表现在天主方面,则为高超的成全境界,可是爱仍然比公义更伟大:爱更伟大是说它是首要的基本的。可以说,支配公义,若加以最後分析,公义系为爱服务。爱面对公义时所表现的优先和高超--这是整个敢示的一种记号--正是藉着仁慈而被揭示出来的。这一点在圣咏作者和先知们看来,是那麽清楚,以至於公义一词最後变成了因天主及其仁慈所完成的救恩(五十叁)。仁慈虽与公义不同,但并不与公义相对立。假如我们承认,作为造物者的天主之亲自临在於人的历史上--正如旧约的历史所显示的一样--业已把他自己用一种特殊的爱,与他的受造物连结在一起了。则爱,按其本性,便已排除了对於自己所曾一度献身的人的仇恨与恶意:你不憎恨你所造的(五十四),这句话表明了,在天主与人及与世界的交往中,天主的公义与仁慈之间的关系,有何等深沉的基础。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回到造世之初,天主造世的奥秘那里去,才能找到这种关系的根源,及其恳切的理由。此种公义与仁慈的关系之根源及理由,在旧约的历史背景里,预告了作为爱之天主的全盘启示(五十五)。
与造世的奥迹相连着的,是蒙选的奥迹。蒙选的奥迹塑造了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亚巴郎则因着信德成为该民族的精神之父。不过,藉着这个历经旧约与新约的民族,蒙选的奥迹变成属於世上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以及整个人类家庭。「我爱你,我永远爱你,因此我给你保留了我的仁慈」(五十六)。「高山可以移动……但我对你的仁慈决不移去,我的和平盟约总不动摇」(五十七)。这个曾对以色列民族所宣布的真理,可视作一种对全人类历史的透视。一种既在时间内,也是末世性的历史透视(五十八)。基督也就是在这透视图的架构之内,正如旧约圣经在多处所显示的,在已预备好的场地上,把天主父启示出来了。在基督启示之未了,在他死难的前夕,他对他的宗徒斐理伯说了如下可纪念的话:「这麽常久的时候,我和你们在一起,而你还不认识我吗?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五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