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听众来信notizie e aggiornamenti   资料库 


梵蒂冈电台
发射台报讯天使铜像

174 又来自温州叁封信之二

  今年9月24日我去上海探亲,11月2日才回罗马。动身前,我曾在电台发表几封来自温州的听众来信。回来後,发现又有几封来自温州的信,等着要求发表,纠正以前来信可能引起的误会。我们已在上次的听众来信节目里,发表了其中第一封信。

  今天发表第二封。

  
  
敬爱的梵蒂冈电台的同道们,
  祝主的平安与你们同在!
  梵蒂冈电台在10月21日向全世界宣读了166号《听众来信》,题目是"温州模式"(这个名字是地下教会给公开教会取的)。现在我根据二十年来的经验,谈谈对"温州模式"的看法。


  一、 什麽叫做"温州模式"

  教会要在某个国家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不违背信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与这个国家的国情相适应。清朝康熙皇帝时代,中国教会在祭祖祭孔问题上发生了"礼仪之争"。中国自古以来对祖宗和孔子非常尊敬,有祭祖、祭孔的传统。这种祭祀是中国人对祖宗和孔子表示敬意的方式,并无敬神的含意,与天主十诫的"一、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并无矛盾。康熙皇帝一再托人向教廷解释,祭祖祭孔是中国传统,不是敬神,但教廷偏听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的报告,下令禁止祭孔、祭祖,违背了中国国情,结果激怒了原来对天主教非常友好的康熙皇帝,使他与天主教决裂,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造成以後一百多年的教难,使天主教在中国失去一个大发展的好机会。我们应该切切记住这个历史教训,今後一定要遵循主耶稣的"忠诚如鸽子,机警如长 "的教导,努力使中国教会,在不违背信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使圣教会能够在中国土地上长期生存和发展。

  中国解放前,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受尽了列强的欺侮压迫。因此共产党掌权後,非常重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当苏联以老大哥自居,企图对中国进行控制时,中国坚决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抵制苏联的控制,坚决走"自主"的道路,甚至不惜与苏联老大哥决裂!从此,独立自主,就成了中国的基本国策。

  这个基本国策,引用到宗教问题上,就是"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这是中国政府不可动摇的方针政策,其目的是防止外国人利用宗教(不仅指天主教,也包括耶稣教、佛教、伊斯兰教)干涉中国内政。因此,中国宪法第36条明文规定:"宗教事务不受外国支配"。这就是中国的"国情"。

  耶稣把管理整个圣教会的权柄交给了伯多禄,伯多禄的继承人是教宗。因此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在信仰上必须受教宗一元化领导。这是天主教的"教情"。

  那麽我们应该如何使天主教的"教宗一元化领导"的教情,尽可能地与中国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宗教事务不受外国支配"的国情相适应,使天主教能在中国长期生存、发展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政府要求教会的"独立自主"。在八十年代初期,这个独立自主,是指在信仰上独立自主,否认教宗是教会元首。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特别是1989年後,政府的政策开始发生变化。目前政府要求教会的独立自主,不再是信仰上的独立自主,仅仅是"政治、经济和宗教事务"上的独立自主。在当信的教义,和当守的教规上,可以接受教宗领导。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与教义、教规毫无相干。只有"宗教事务"上的独立自主,与教会原则有点抵触。

  那麽是否各国教会的一切宗教事务都不能独立自主,必须样样经过教宗批准呢?那也不是的。在绝大部份的宗教事务,各国教会可以独立自主,无须通过教宗。例如:开办修院培养神职人员;祝圣神父;开办修女院,或创立女修会培养修女;召开教务会议,选举堂务管理人员,改革和健全教会财务制度;开展福传工作,开办教理学习班;出版教会书刊;建造圣堂,开办医院、敬老院;与国外开展宗教交流活动,主教、神父出国访问;神职人员送国外留学……等等,在这些宗教事务上,各国教会可以独立自主,不需要经过教宗批准。甚至教宗也希望我们在这些宗教事务上独立自主,发挥地方教会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教会推向轰轰烈烈。因此我们不必一听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就认为是脱离教宗,背叛教宗,灵魂不得救。因为各国教会在绝大部份宗教事务上,是可以和应该独立自主的。主要的只有"主教必须教宗任命",不能独立自主。

  这样,天主教的"教情"与中国"国情"之间的矛盾,就可以缩小到"主教的任命"上面。主教必须教宗任命,是非常重要的教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

  温州模式就是在维护教宗在教理、教义、教规(包括任命主教)上的一元化领导的前提下,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其指导方针就是:"以圣经圣传为依据,遵循当信、当行的教义、教理、教规,本着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以伯多禄继承人为首的圣而公教会的传统精神,来办好教会"。这就是"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

  二、 温州模式的爱国会

  温州原来有一个五十年代留下的以陈达夫为主任,还俗的爱国会主教方志刚为副主任的反对教宗的爱国会。在文化大革命中,爱国会受到红卫兵冲击,方志刚被戴上高帽游街,从此爱国会停止了活动。文化大革命後,1979年,爱国会恢复了活动。但参加的成员只有陈达夫、方志刚和林斌叁人。从1979年到1998年的十九年中,全国各地的爱国会都先後进行五次换届,爱国会成员经过五次改选,和充实。只有温州爱国会,由於我们不理睬爱国会,拒绝参加爱国会,因此原封不动,仍旧是叁个人。後来陈达夫死了,方志刚老得不能行动了,只剩下林斌一个人。於是由蔡叔毅神父把爱国会的权接过来,与林斌组成"二人爱国会",其具体工作是落实教会房产政策,帮助教会从政府手中收回过去被占的教会房地产。从1979到1998的十九年中,温州爱国会始终只有3人、2人,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单单从这点也可看出温州公开教会对教宗的忠贞。由於"二人爱国会"太不象话了,1999年政府一定要我们把爱国会人员进行选举,重新成立爱国会。并出动了大批干部,组成工作组,对全教区的教友做思想工作,非要我们重新成立爱国会不可。

  开始时,我们拒绝成立爱国会,理由是:爱国会章程与天主教教义不符合。政府说,如果章程与教义不合,可以修改,但爱国会一定要成立。话已讲到尽头,再拒绝就显得我们无理。於是我们决定成立拥护教宗的爱国会。

  爱国会章程中,与教义抵触最大的是"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因此我们要求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八个字删掉。但宗教局的工作人员不敢答应,因?"独立自主"是中国的国策(不单单在宗教问题上,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上,中国都是实行独立自主的)。於是在那段时间,我本人不断地向国务院宗教局和党中央写信,要求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从爱国会章程中删出去。并把给中央领导人的《公开信》,寄到全国各地教会(我为此被捕,与林主教及地下神父们关在一起),其他教友则在筹备成立爱国会的各种会议中,要求政府不要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放进《爱国会章程》。经过二个月的唇枪舌战,最後政府终於让步,同意我们把以下文字写入爱国会章程:"作为天主教信徒,保持天主教基本信仰原则,以圣经圣传为依据,遵循当信当行的教义、教理、教规,本着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以伯多禄继承人为首的圣而公教会的传统精神办好教会"。这样,温州爱国会就成了一个在"教理、教义、教规上(包括主教必须教宗任命)服从教宗领导"的前提下,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爱国会。

  在爱国会成立大会上,政府同意我们先念《伏求圣神降临经》,接着唱《伟大的教宗》歌。等宗教仪式完毕,才开始奏国歌,宣布大会开始。

  爱国会成立後,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教会的房地产,并从政府手中收回过去被占的教会房地产,无权管理教务

  以上就是温州模式的爱国会。我相信这样的爱国会,与天主教原则并无抵触,参加这种爱国会的神父、教友,仍然是教宗的精神子民,与教宗及普世教会仍然共融。

  叁、温州模式的新神父

  温州教区在最近十多年,不断从教友中物色圣召青年,送到修院培植。1988年5月的《教廷八点指示》中的第六点规定:"大陆忠贞教会因受环境因素无法自行培育圣职人员时,基於需要,允许进爱国会修院中修道。"我们根据这条指示,把圣召青年送到上海佘山修院读书。

  1992年7月,台湾钱志纯主教从教廷带回一个新《八点指示》。其中第八点规定:"忠贞教会的修士,得以到爱国会办理的修院受教。至於晋铎,尽可能请忠贞主教主持。如不能,则可由爱国会主教祝圣。"(摘自钱志纯主教写的《忠贞教会的见证及教廷的指示》,原载台湾《善导周刊》1992年9月20日)。根据教廷这个指示,温州教区先後培养出来的十一位新神父,都由上海爱国会主教金鲁贤祝圣。总之在培养修士和祝圣新神父问题上,我们都是根据教廷指示执行,没有违反天主教法典。这些新神父祝圣後,都非常拥护教宗。

  以上是我个人对"温州模式"的看法。温州模式是温州公开教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天主教要在中国土地上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比较可行的途径。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经历了许多失败,也犯了一些错误。这是每个新生事物所免不了的。但我们正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纠正。希望教内的兄弟姐妹,对这个温州模式,不要横加指责,打击,更不要置之於死地而後快,应该肯定它的成绩,向它提出善意的批评,帮助它纠正缺点和错误,使它更加完善,更加附合天主教信仰,使它成为天主教能够在中国生存、发展的一种可行模式。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