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2-06- 2003  新聞報導 資料庫   新欄目週末避靜 

教宗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教宗到達巴尼亞盧卡機場致詞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101 次牧靈訪問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2003 年 6 月 22 日

教宗與聖座
-教宗進行第一百零一次國際牧靈訪問旅行,前往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Bosnia - Erzegovina)共和國的巴尼亞盧卡(Banja Luka)城,冊封克羅地亞青年伊萬•梅茨為真福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等候教宗再度來訪
-教宗在巴尼亞盧卡冊封在俗信友伊萬.梅茨為真福

******

被冊封列品的伊萬•梅茨

教宗與聖座

教宗進行第一百零一次國際牧靈訪問旅行,前往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Bosnia - Erzegovina)共和國的巴尼亞盧卡(Banja Luka)城,冊封克羅地亞青年伊萬•梅茨為真福
【梵蒂岡電台訊】 孜孜不倦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好像忘了老之將至,又于今天六月二十二日上午一早,便搭乘意大利航空公司專機前往意大利東部亞得里亞海對岸,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從事一天的閃電牧靈訪問。這是教宗就職二十五年以來第一百零一次國際牧靈訪問旅行,也是第二次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上一次訪問是在一九九七年四月中旬,地點僅限於首都薩拉熱窩。

教宗到達巴尼亞盧卡國際機場接受政府要人歡迎

教宗剛于本月上旬牧靈訪問了這個半島的另一個國家克羅地亞,為期五天,這個國家在歷史和政治上,與教宗今天訪問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有無數糾纏的關係,這些關係在二十世紀一百年中更為明顯和尖銳,遠的不說,它令人想到奧匈帝國,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東歐共產國家集團解体,各國各民族紛紛獨立時,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區不幸發生的、持續數年的殘酷戰爭。

隨著一九九四年三月十八日簽署的華盛頓協定和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在巴黎簽署的戴頓(Dayton)協定,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境內的戰爭算是結束了。但是戰爭所留下來的殘局卻幾乎沒有人來收拾和重建。這場持續了將近四年的戰爭表面看來像是內部不同信仰和種族人民之間的內戰,即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地亞人、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尼亞人之間的衝突,實則是國際列強把這個在一九九二年年初宣佈獨立的國家當作它們發洩歷史恩怨的靶場。

教宗到達巴尼亞盧卡國際機場接受歡迎

其實,教宗並沒有忘記他的年歲和健康狀況,今年五月十九日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接見兩萬多名波蘭同胞時,便向他們說:「我越來越覺得向天主交代我一生的時刻更接近了!」。這種叫人傷感的話,教宗已經不只一次向他的同胞們說過了,而且似乎只在他的同胞們面前,特別是回國訪問、與鄉親同聚時,才說這樣的話。但是正如現任負責籌劃教宗國際牧靈訪問旅行的雷納托•博卡爾多蒙席接受意大利'安莎'通訊社訪談時所說的,教宗願意繼續從事國際性的牧靈訪問活動,即使行動不便也無妨。

巴爾幹半島素有世界火藥庫之稱,因為這裡的種族、語言、文化、宗教都相當複雜。其實這種天生的不同並沒有必要成為衝突的因素,倒是這個地區經常處在列強的夾縫之間,強權爭霸時,容易利用這個地區的種種差異,來挑起是非和矛盾,作為它們在這裡進行角力的借口。事實上,今天世界的火藥庫可多了,中東地區、非洲中部、高加索地區、遠東太平洋沿岸、南美的哥倫比亞、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地都是,只不過巴爾幹半島的條件比較容易掩飾強權的心態而已。在這種特有的國際局勢下,教宗兩次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他勉勵這個地區不同信仰和種族與文化的居民要彼此修和,互相尊重,友愛和睦相處,同時要求國際團體有效地幫助這個國家的重建,以免他日又發生悲劇。

巴尼亞盧卡的街頭上

教宗的座機預定在上午九點四十分降落巴尼亞盧卡國際機場,在那裡接受正式的歡迎,並發表第一篇講話。隨著就在機場貴賓室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國家主席團三位成員舉行私下會談,彼此交換禮物,介紹家屬,合拍紀念照片。上午十一點三十分,教宗將在巴尼亞盧卡郊區聖方濟各小兄弟會會院旁邊的空地,舉行冊封新真福的彌撒大典,新真福是克羅地亞在俗青年教友伊萬•梅茨(Ivan Merz)。午後,教宗將在當地主教公署與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全國四位主教和陪教宗隨行的樞機主教及主教們共進午餐。

下午,教宗仍將在當地主教公署接見組成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的兩個國家,即塞爾維亞共和國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聯邦的兩位總統;然後又接見宗教協談委員會成員。就這樣,教宗一天的閃電牧靈訪問就告結束。臨別之前,教宗要先到巴尼亞盧卡主教座堂朝拜聖體,才前往機場搭機返回羅馬。

舉行冊封列品彌撒的廣大場地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等候教宗再度來訪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今天6月22日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進行一天的牧靈訪問。這是他二度訪問這個國家,這一次,他只訪問一個城市,就是巴尼亞盧卡,他要在這裡冊封伊萬•梅茨為真福。在教宗抵達的前夕,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人民等候的熱情高漲,請聽本台特派員馬索蒂的報導:
********
在巴尼亞盧卡,歡迎遊客的,是一張張寫著"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字樣的大紙牌,和大紙牌下面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帶微笑的肖像,以及年輕的伊萬•梅茨的肖像。這些,都宣佈了一件非凡的大事即將來臨。那就是,教宗即將來訪,他要在這裡冊封伊萬•梅茨為真福。

主教公署正熱切地做最後的準備,750名專程前來報導教宗活動的各國新聞工作人員已經抵達,方濟各會會院中教宗舉行彌撒的祭壇也佈置完畢,4千名當地警員和3500名國際警衛人員也佈署妥當,準備維持治安。

這是教宗的二度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第一次是在1997年。他在這裡只逗留一天,也只訪問一個城市。雖然如此,波黑全國人民,不僅是天主教徒,都懷著熱切的心情等候他來臨。教宗在上週三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曾親自說了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堅強天主教社團的信德。這個社團正努力與國內東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恢復和好與和諧的關係。為了波黑三個族裔能夠和睦共處,教宗1994年為巴爾幹地區和平舉行的特別祈禱日中,曾大聲呼喊說:你們沒有被遺棄,我們和你們在一起。

巴尼亞盧卡的主教府前
也是教宗和大家進午餐並接見要人之處

1992年至95年的戰爭在這個國家造成了30萬人死亡,1百90萬人成了難民。如今戰爭已經結束8年了,當年的絕望,被一種疲憊和對前途沒有信心的情緒所取代。去年9月的選舉中民族主義勢力再度得勝,使得政治繼續不穩定,而經濟也一直不能起飛:人民找不到工作,公共設施也缺乏。聽這裡的主教們說,國際社會的代表對這個國家的事務有過份的力量,但在解決問題上卻效率甚低,比如,難民回國問題便是一個實例。至於本國的領導人士則利用這樣的情勢,把做決定的重擔推卸到別人身上。

前途一片渺茫,移民外國的誘惑也越強,那些在戰時逃亡國外的人更是一去不返。在塞爾維亞,22萬名遭放逐的天主教徒,只有1萬多人返回了家園。這正是主教們所特別憂慮和大聲揭示的一個問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全國的天主教徒只佔人口的11.3%,這個屬於少數人的社團,成員的數目正日益下降,而堂區成員也日益老化。

因此,需要堅定天主教友的信德,鼓勵他們。而教宗這次前來訪問,冊封伊萬•梅茨為真福的最直接的目的正是在此。這位新真福知道在自己的生活中以天主為首,在祈禱、痛苦、學習中不斷對基督有更深的認識。他是一位成熟的人,也是一位成熟的基督信徒,應該以他為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新一代人的楷模。也許這也是向整個歐洲的一個提示,提醒它不可忘記精神價值。
********

1973年建成的巴尼亞盧卡聖文都拉主教座堂

教宗在巴尼亞盧卡冊封在俗信友伊萬.梅茨為真福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在巴尼亞盧卡要為天主的僕人伊萬.梅茨冊封真福品。這位即將被列品的新真福並不是一個做了轟轟烈烈的事業的人,也不是一位聖職或修會人士,他只是個平信徒,107年前生在巴尼亞盧卡。現在我們簡單地介紹他的生平:

伊萬.梅茨是個青年教友,生在克羅的亞人的家庭,經歷了改變歐洲面貌的巨大政治轉變的歷史時期,這個轉變對他僅有32年的短短一生中有了很大的影響。伊萬1896年生在波斯尼亞的巴尼亞盧卡,當時那裡是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他在故鄉多民族和多宗教的環境下就讀中學,畢業時正好趕上弗蘭切斯科.費爾迪南多王儲在薩拉熱沃遇刺的事件,這件事發生在1914年6月28日。並非出自自己的選擇,而是遵照父母的意願,伊萬進入維也納新城的軍事學院。由於厭惡那裡的腐壞環境,3個月後離開。1915年開始在維也納就讀大學,一年後,1916年卻入伍去了前線,在前線度過了1917和1918年的大部分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伊萬回到巴尼亞盧卡,目睹了那裡的政治轉變和新南斯拉夫國家的誕生。1919年和1920年間他在維也納成了哲學系的學生。1920年10月,他去了巴黎,在巴黎大學和巴黎天主教大學上課。在這個期間他準備博士論文,題目是:"禮儀對法國作家的影響"。1923年他在薩格勒布大學進行了論文答辯。後來,他通過了國家考試,取得了教授法國和德國文學和語言的資格。直到1928年5月10日去世,他都在薩格勒布總主教府的高中教書。

伊萬.梅茨的一生除了在前線的那段時期,表面看起來平凡單純,但是卻列入了克羅的亞天主教的歷史。至今,他的形象在他祖國的境外並不為人熟悉,但知道他的人,都被他所吸引。他在我們眼前呈現的是個天主教的學生和士兵,後來是個學識廣泛的教友知識分子。他為了愛天主,將自己全部力量奉獻給教育克羅的亞青年一代的事業上。

年輕的伊萬.梅茨軍官

然而,在伊萬.梅茨身上打動人的地方是他的心路歷程,這段路程的確獨特,尤其在他培育的初期:在沒有固定的靈修指導下,他獨自找到了成聖的道路,以致有人稱他是"自發靈修的果實",恩寵在他身上試驗般地彰顯出來。我們所知道的內修發展的聖人並不多,我們之所以了解伊萬.梅茨是藉著他的親筆日記,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寫日記,後來入伍,在前線,在大學讀書期間繼續寫下去。從他的日記中我們發現,他不是生來就是個聖者的人,他是個為善而戰並且得勝的青年。他的榜樣吸引著任何一位努力實現圓滿基督徒理想的人。

伊萬.梅茨在信德的光照下找出了對愛、痛苦和死亡的問題的答案。在他記述戰爭時期的日記中我們感覺到他內心的深沉,軍隊生活在物質和精神上的貧窮和恩典的光照在他的心靈中不斷地反思。

他是克羅的亞禮儀運動的推動者,遵照庇護十一世教宗關於組成使徒精英,為"在基督內更新一切事物"的方針,做公教進行會的先鋒。他不辭辛勞地奮鬥,忍受痛苦,好讓天主的國在他的祖國扎根強壯。為這個目的,他成了"山鷹青年運動"的靈魂,為此,臨終前將自己的生命奉獻出來。伊萬.梅茨的博學、生活中的多種經歷和深邃的天主教信仰使他成為接近日耳曼、拉丁和斯拉夫世界的"歐洲聖人"。去世75年後,他的聖德在今天並沒有失去,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因為一個更加世俗化的世界更需要"超性"的見證人。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