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7-10- 2003  新聞報導 資料庫   新欄目週末避靜 

東南亞通訊

這次的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消息如下:

-香港教區傳教節結束玫瑰經年,宣佈福傳年開始
-台北民生路主教堂慶祝教宗就職廿五年冊封十位爵士
-基督活力運動第十七屆亞太會議在墾丁舉行 研議「家庭與福傳」
-柬埔寨青年學習網頁設計展現他們的教會
-蒙古教會獎學金計劃資助街童接受高等教育

香港教區傳教節結束玫瑰經年,宣佈福傳年開始
【天亞社香港訊】香港教區展開一連串傳教活動,目標是到二零零五年復活節能有一萬名新教友領洗。
這項「福傳年」計劃是於十月十九日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傳教節中向二萬名出席的教友和非教友宣佈。教區把「福傳年」實踐期定在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五年。

香港教區陳日君主教在活動中宣布未來十七個月的傳教活動正式開始,直至二零零五年三月廿七日的復活節。最初的幾項活動包括十一月二日舉行的聖經靈修研討會,同月廿三日的青年傳教集會,以及為福傳年設立網站。

陳主教特別提及在十月五日獲冊封聖人的福若瑟(JosephFreinademetz)神父,及於十月十九日列品真福的仁愛傳教女修會創辦人德蘭修女,指出他們是傳教精神的好榜樣。聖福若瑟是首兩名到中國傳教的聖言會會士之一。

主教亦引用現正身處非洲坦桑尼亞傳教的教區司鐸甘寶維神父為例子,鼓勵教友傳教。甘神父是教區第一位傳教神父。陳主教說,參與海外傳教反映教區漸漸成熟。

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神父十月廿二日向天亞社說,一萬名新教友的目標是二零零零年三月至二零零一年十二月舉行的教區會議中所定立。他指出,香港每年有二千名七歲以上的新教友領洗,而一萬名新教友的目標,對象主要是成人及本地華人。

陳神父又解釋,「福傳年」的實踐期定為十七個月,是因為成人慕道班一般為期一年半。
根據教區會議的決議案,教區福傳委員會建議每位本地教友在個人、家庭、組織、學校和堂區各層面,負起傳教的責任。

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執行秘書關愛華向天亞社表示,她相信目標可行,因為現時約有八萬名教友參加主日彌撒,若每人帶引一位非教友參加慕道班,成功率為十分之一,這目標便能輕易達成。

普世傳教節是教宗庇護十一世於一九二六年定立,旨在推動教友為傳教工作祈禱和提供物質援助。香港教區今年的活動,包括誦念玫瑰經、禮儀舞和頌唱聖歌。活動前,還舉行了步行籌款。

主題為「祝福串串」的傳教節結束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去年十月定立的玫瑰經年,以及教區為年初受沙士病毒困擾的七百萬港人祈福,而於六至十月期間推動的誦念七百萬串玫瑰經運動。

傳教節參加者梁麗珠向天亞社說,今年的慶祝活動為教友來說是一同祈禱的好機會,但她認為這對非教友並沒有太大感覺,「因為他們對玫瑰經和教會的道理認識很少。」

她的教內朋友陳慧明同意誦念玫瑰經對非教友來說不是太吸引,「因為他們甚至不知這是甚麼。」她說,宗教話劇、唱聖歌和教友見證分享會更有趣味。

過去廿多年,梁麗珠一直帶引丈夫甘耀基參加主日彌撒、傳教節和其他教會活動,但仍未能成功遊說他參加慕道班。坐在她身旁的甘耀基說,他並不抗拒教會活動,祇是對天主教仍是不感興趣。這位公務員說:「我祇感到未準備好接受洗禮,我會在退休後再考慮。」

梁麗珠亦表示,她會繼續與他一起參與教會活動,希望他能接受天主的感召而領洗。

慕道班學員劉淑敏十月廿日向天亞社說,她覺得今年的活動「比較形式化,非教友可能會被重複誦唸玫瑰經的方式嚇怕。」

然而,普世博愛運動成員杜紹然、周浩廷和馮嘉梨卻有另一套看法。杜紹然說:「祈禱和表演給予非教友較輕鬆的感覺,能引使他們慢慢認識我們的教會。」周浩廷表示,傳教是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傳教節增加了他傳教的熱誠。他們都讚賞教區定下的傳教目標,並有信心能夠達成。

在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任教的教友吳汝慧帶領她的學生參與傳教節。她向天亞社說,有許多學生,包括非教友,對傳教節很感興趣,並常常追問她活動何時舉行。她又表示,有些學生參加了去年的傳教節後,一同分享討論對活動的感想。

另一名參加者福榮向天亞社表示,他是家裡唯一的非教友,他感到活動清楚傳遞了傳教的訊息,亦非常喜歡參與這項活動。

台北民生路主教堂慶祝教宗就職廿五年冊封十位爵士
【台灣教友週刊訊】為慶祝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職廿五週年,台北總教區於十月十八日上午十時,在民生西路主教座隆重舉行感恩祈福禮,同時舉行冊封爵士典禮。彌撒由狄剛總主教主禮,劉丹桂主教、教廷駐華代辦安博思蒙席、教區神父及各修會神父共祭,教友把一樓和二樓坐滿了。

彌撒開始,狄總主教說今天是重大的日子,大家共聚一堂來慶祝教宗就職廿五週年,與普世教會一起同心合意,感謝天主賞賜我們一位聖德非凡、學識弘博、充滿牧靈傳教熱忱、堅毅卓絕的導航人。主教說他不準備講道,而是遵照主教團的指示頌讀牧函。這篇牧函也將在十月十九日傳教節主日,於各堂區宣讀,求天主賜給教宗足夠的健康與力量,能再繼續領導我們。

這次為慶祝教宗就職廿五週年,教廷擴大冊封爵士,台北總教區共有十位傑出教友,榮獲頒冊聖西爾伍思德爵士,他們是蔣仲苓、劉英芳、林太山、應德耀、廖修三、陳振貴、葉寅夫等八位弟兄,及王念慈、張象文、陳良娟等三位姊妹。獲得該項榮銜的教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良好的品德、優異的操守、對教會和社會大眾有卓越貢獻。教廷並頒授金十字勳章,給主教團的梅冬祺神父,表彰他對台灣教會數十年的奉獻。梅冬祺神父與蔣仲苓弟兄,因病未能出席這項盛會。

狄總主教代表教宗授予十位爵士禮冠、配劍和證書時,教友們熱烈的鼓掌歡呼。主教勉勵所有教友努力為教會、社會、最小的弟兄服務,也請每一位教友為教宗的意向多念玫瑰經,做成神花獻給教宗。

教廷代辦安博思蒙席宣讀蘇達諾樞機的祝賀信,願天主賜給他們與爵位相關的恩典。廖修三弟兄代表新爵士致辭,他以聖經十個癩病人比喻,說十位爵士或許外表無癩病、心中有懶病,希望受封而消除心中的懶病,提醒自己服務,尤其服務最弱小的弟兄,感謝各位的到臨使此刻充滿溫暖。

基督活力運動第十七屆亞太會議在墾丁舉行 研議「家庭與福傳」
【台灣善導週刊訊】基督活力運動第十七屆亞太會議的亞州各國部份代表一行五十餘人於10月9日早上十時抵達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朝聖,由黃忠偉副主教與高弘博弟兄帶領參觀。

基督活力運動第十七屆亞太會議於92年10月9∼12日在台灣屏東墾丁歐克山莊舉行,會議主題是「家庭與福傳」。參與者單樞機主教、台北總教區狄剛總主教、花蓮教區黃兆明主教、基督活力運動世界總會神師、基督活力運動亞太地區聯絡人Mr.DerekMoylan、基督活力運動中華民國推行總會主任委員蘇金玉姐妹、江綺雯爵士及來自塞班、夏威夷、韓國、斯里蘭卡、泰國代表等,真是濟濟多士會聚一堂。

單樞機主教在歡迎基督活力運動第十七屆亞太會議在台灣舉行的一封公開信中,首先代表台灣本地教會,誠摯地歡迎各國代表。並表示:在台灣與基督活力運動將近四十多年的交往。從1964年參加第二屆男實習班起,就與基督活力員時常接觸。

單樞機主教指出:基督活力運動造就了許多優秀的基督徒,他們主動參與牧靈與福傳工作,令人鼓舞。牡丹開教正是活力員熱心福傳的好榜樣。

基督活力運動總會連絡人在致詞中用De-Colores向上主歡呼讚美,並指出世俗物質化的世界充滿誘惑,家庭被全球化的現象所困惑,今年會議選擇這令人難忘的主題「家庭與福傳」,衷心祝福世界上所有的家庭福樂滿盈。

四天的會議有精采的課題安排,課題一:單樞機主教「基督活力運動及新世紀新福傳」。課題二:賈斯德神父「家庭在教會的訓導」。課題三:于惠霖神父「活力員的靈修生活」及討論、分享、晚會,會議從開始至結束,榮主合唱團帶動全場氣氛功不可沒。

亞太地區連絡人在今年領隊會議中改選,由羅文森弟兄當選,負責亞太地區連絡事宜,及主持明年在泰國舉辦的第十八屆亞太會議,並代表亞太地區出席全球總會連繫。此次會議於10月12日閉幕彌撒劃下圓滿的句點。

              
柬埔寨青年學習網頁設計展現他們的教會
【天亞社金邊訊】柬埔寨的天主教青年學習如何設計網站,向本地和海外的柬埔寨人傳遞教會的訊息。
他們的網頁設計技巧於十月一至十日在金邊舉行的一個工作坊上更得以提高。工作坊由柬埔寨教會的全國社會傳播辦事處主辦。主辦者對天亞社說,參與訓練的柬埔寨青年和神職人員學習如何發展互聯網網站,以服務本地教會機構,引起人們對柬埔寨教會的注意,並超越國界傳播福音價值觀。

參加工作坊的年輕人是七位與柬埔寨教會傳播辦事處有聯繫的高棉學生。除他們以外,還有三位在國內工作的神父。全部參加者都是天主教徒,年齡介乎十九至廿八歲。

哥倫比亞瓦魯瑪爾外方傳教會奧默.拉米雷斯.希拉爾多(OmerRamirezGiraldo)神父說,柬埔寨教會最近才認識到接觸公眾的重要性,尤其透過新媒體來傳遞訊息。

希拉爾多神父是傳播處和國際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柬埔寨分會主管。他向天亞社指出,最近的網頁設計訓練工作坊是柬埔寨教會首次舉辦。影視協會是由從事電台、電視台、電影、錄影、傳媒教育、互聯網和新科技的專業人士組成。

他表示,柬埔寨教會正鼓勵高棉人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培養對教會的意識。他亦期望年輕的受訓者為柬埔寨的天主教會製作一個網站。他說:「他們是柬埔寨的希望,天主教會正嘗試以自己的方法來幫他們自行作一些事。」
據這位傳教士說,聘請專業人士製作網站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教會想讓本地的青年教友參與這項創舉。他說:「我們想發展教會網站接觸柬埔寨人,尤其是使用英語和高棉語的青年,並接觸有興趣認識柬埔寨教會的國際群眾。」

希拉爾多神父認為娛樂是有效傳播的重要幅度,並認為娛樂可與社會有關的訊息混合,然後透過傳媒散播。

與希拉爾多神父屬同一修會的赫爾孟.皮尼利亞(HernanPinilla)神父是工作坊的參加者。他說:「透過互聯網這種新媒介來傳揚福音價值觀對柬埔寨教會是十分重要。這是接觸外界的新方法。」

金邊宗座代牧區領袖、巴黎外方傳教會埃米爾.德東布(EmileDestombes)主教對天亞社說:「柬埔寨教會面對的挑戰,就是要以高棉的面貌來恢復教會,避免昔日所犯的過錯。新媒體和現代科技很快成

為柬埔寨社會的一部分。我們接納這項挑戰,並為了高棉人的利益而開拓這科技。」

工作坊的另一參加者利.索瓦那(LySovanna)提出不同見解:「這是我們能夠接觸外面世界的一種方法。這樣,我們能夠讓別人知道柬埔寨人在這裡幹什麼。對於高棉人現在能製作本土語言的網站,我感到自豪,因為我們以前從沒有自己的網站。」

工作坊以英語進行,由來自新加坡總教區視聽中心的方濟會伯多祿.彌額爾(PeterMichael)修士主持。參加者建議把這個天主教網站命名為〈www.catholiccambodia.org〉。

柬埔寨教會祇有五位高棉籍和數位外籍傳教士。然而,希拉爾多神父感到仍有很多事可以做到,因為「新媒體好像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高棉人最終會能夠表達他們的意見和體驗自由。」

本地教會在波爾布特的共產黨統治下忍受殘暴對待,一些本地司鐸和外籍傳教士,尤其法籍傳教士,被迫在鄰近國家尋求庇護。波爾布特是紅高棉的領袖;一般認為他在七十年代統治柬埔寨期間,幾乎在每四個柬埔寨人便有一人被殺害。

越南於一九七九年驅逐紅高棉不久後,首批天主教傳教士開始返回柬埔寨。自八九年後,柬埔寨教會如同其他宗教一樣得到復甦。

蒙古教會獎學金計劃資助街童接受高等教育
【天亞社烏蘭巴托訊】一項教會獎學金計劃改變了廿一歲的阿莉瑪(Alimaa)的一生,她一度以為自己要終日在烏蘭巴托的街頭行乞。現在,她在蒙古一所頂尖大學讀書。

因著聖母聖心會的助學金,阿莉瑪成為了蒙古工科大學的學生,這所大學是國內最昂貴的高等教育學府。

阿莉瑪是許多獲得聖母聖心會助學金而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貧窮或孤兒學生之一。她向天亞社承認:「當我意識到自己的情況時,我以為自己注定是一名乞丐。」她三歲時已是孤兒,由祖父撫養。她回憶說,祖父在她十八歲時去世,她的親戚就強迫她和弟弟離開他們當時居住的公寓。

她說:「我無家可歸,而我的朋友亦對我轉身不顧。可以給我或多或少安全感的,就祇有教堂這個地方。」她續說:「我覺得自己和生命已毫無價值,若果沒有聖母聖心會的神父和修女的鼓勵,我又怎會想到參加大學入學試呢。」

她驚訝自己竟然通過了艱深的考試,令她更為驚訝的,是蒙古天主教傳教區準備支付她的學費。

負責管理助學計劃的服務機構秘書奧雲蓋賴(Oyungerel)向天亞社表示:「我們現時在高等教育領域有兩項計劃,一是保送本地青年教友到外國就讀特別科目,現時有三名學生在菲律賓學習社會工作。

國內的計劃則是無分宗教地為有潛質的學生提供不同學科的獎學金。」

奧雲蓋賴表示,候選人是從所有向傳教區提交申請表的人士中選出,由聖母聖心會的神父組成甄選委員會,負責從最貧窮的家庭當中選出最勤奮的學生。她又說,預料這些學生會用心學習,他們要在每次考試後向傳教區提交成績報告。大部分合資格領取助學金的學生都獲全額資助,每年高達四百美元。一些孤兒或無人供養的學生,每月可獲額外津貼,用以支付食物、交通及衣履的費用。

奧雲蓋賴表示,約六至十二名學生,每年獲得聖母聖心會的資助。今年,八名學生在早前提交學習報告或近期提出申請後,獲得助學金。自天主教傳教區在蒙古成立以來,這個計劃一直運作成功。
廿一歲的達里馬(Dariimaa)向天亞社表示,她原本在烏蘭巴托街頭遊蕩無所事事,直至她十三歲那年來到南懷仁街童中心。她目前在烏蘭巴托學院就讀家庭學及語言。

她說:「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像富家女般進入大學讀書。我現在與一些獲父母供養的女學生一起在學生宿舍居住,但是我不感到與她們有任何分別。我有足夠的吃,有能力購買筆和記事簿。而最為重要的是,我的『再生父母』─聖母聖心會的神父和修女經常幫助我。」

達里馬解釋她為何選擇修讀以家庭為重點的學科。「我從沒有感受過家庭的溫暖,親生父母的愛──家中祇有暴力及酗酒。我主修的科目是最重要學科之一,它可幫助蒙古社會,尤其是蒙古家庭。」她補充說,她把南懷仁中心視作她真正的家,而每當她遇到一些難題,她就會到那裡。

烏蘭巴托監牧區黃旭東(WenceslaoPadilla)主教向天亞社說,傳教區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提倡教育。
這位菲律賓籍聖母聖心會傳教士說:「資助學生為傳教區構成相當大的財政負擔,不過,幫助有天份和決心向學而缺乏財政能力的青年人獲得高等教育是非常重要。」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