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08-08-2005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主日彌撒重播

東南亞通訊

這次的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新聞取自:天亞社、亞洲新聞社、香港公教報、臺北教友生活週刊:

-亞洲宗教領袖贊同將跨宗教教育納入課程
-中國教友慰問安徽省最近受龍捲風吹襲的居民
-港信徒前赴科隆世青 湯牧派遣授基督真光
-香港辦東亞婦女會議 探討婦女門徒使命
-日本原子彈改造了廣島神父的一生
-菲律賓教會有需要令聖體聖事對社會邊緣人士更有意義
-越南中部高原教區建立以來最大批神父晉鐸,有助推動教會發展
-以救護車趕赴聖召-滿詠萱修女(作者:蔡炅樵)
-愛的旅程(作者:滿詠萱修女)
***********

亞洲宗教領袖贊同將跨宗教教育納入課程
【天亞社雅加達訊】亞洲和歐洲的宗教領袖在峇厘島一個會議中,贊同鼓勵亞歐會議成員國政府,把跨宗教教育納入中學課程。

亞歐會議成員國的宗教對話會議於七月廿一至廿二日,在雅加達以東約一千公里的峇厘省府登巴薩召開,主題為「在國際社會建立宗教間的和諧」。

來自亞歐會議成員國一百卅四位宗教代表,大多是佛教、基督教、孔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和正教的領袖。會議期間,他們從文化、宗教和信仰遺產方面進行反省和討論。

來自亞洲參加者有教廷駐印尼及東帝汶大使馬爾科姆.蘭吉特(Malcolm Ranjith)總主教、汶萊宗座代牧區沈高內略(Cornelius Sim)主教,以及菲律賓道明會會士、亞洲主教團協會執行秘書文生.卡希利(Vicente Cajilig)神父。

與會者同意提醒各自政府或團體促進宗教對話的重要。他們發表涵蓋教育、文化、傳媒、宗教和社會各方面的決議書,作為回國後開展和落實和平、同情和包容等共同價值的指引。

其中教育決議書鼓勵各國政府在維護各自的特性的同時,將跨宗教教育列入中學課程。

印尼主教團危機及和解服務中心協調員依納爵.伊斯馬托諾(Ignatius Ismartono)神父七月廿五日對天亞社說:「藉納入跨宗教教育,人們可互相瞭解,意識到彼此有很多相似的宗教價值觀。」

印尼印度教最高會議主席尼奧曼.蘇萬達(Nyoman Suwandha)說,跨宗教教育有助促進容忍,打破宗教極端主義。印尼儒學協會主席錢德拉.塞蒂亞萬(Chandra Setiawan)表達類似觀點說,強調跨宗教教育是對日漸升溫的宗教極端主義的回應。

教育決議書還鼓勵藉講座、研討會和其他活動,研究促進和發揚宗教對話的課程內容。它亦指出有需要在基層、國家和區域層面舉辦活動,讓大眾學習接納和處理社會的多樣性,防止宗教極端主義和偏見的出現。

印尼宗教與和平議會主席佐漢.埃芬迪(Djohan Effendi)也參加了是次會議。然而,他懷疑決議能否成功。他說:「我相信一定有人會反對將跨宗教教育納入教學課程。」

與會代表亦決定力爭把宗教學院納入國家教育的體系和目標,以防止它們遭到排斥。

會議出席者肯定了宗教與文化的聯繫,決心在文化領域促進共同價值,以加強社會的理解與共融。他們還決定在亞歐各階層培育大眾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宗教或信仰的能力,尤其向年輕人提倡文化交流的意識和理解。

在傳媒領域,與會者表示會努力強化及鼓勵傳媒的言論自由,以促進宗教共融,確保新聞工作者在報道宗教事件時遵守尊業操守,以及增強公眾對新聞報道和評論之間的差異意識。

他們又決議要求傳媒提供更多時間和空間去報道和跟進跨宗教對話與合作事宜,並呼籲為亞歐傳媒工作者提供更多交流項目和獎學金,以提升專業水平。

在宗教和社會方面,與會者決定界定和發揚一些共同價值,如尊重人權、保護環境及打擊貪汙等。

他們也支持在各宗教團體建立機制,促進倫理行為和共同擁有的道德價值,利用現有的跨宗教機構和組織,澄清並尊重彼此之間的不同,加強彼此的信仰教育,以促進對話。

此外,與會者還譴責暴力行為,聲明說:「我們同聲反對那些利用宗教名義將謀殺和恐怖活動合理化的人。」

賽普勒斯將於明年主辦第二屆亞歐宗教對話會議。

中國教友慰問安徽省最近受龍捲風吹襲的居民
【天亞社中國靈璧訊】華東安徽省一個小鎮最近受龍捲風吹襲,教友在災後前往慰問居民。

七月卅日早上,一股罕見的龍捲風橫掃安徽省靈璧縣韋集鎮。靈璧縣位於北京以南七百四十五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逾九成三是農民。

省內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地下」教會神父八月三日對天亞社,事件中,逾二百個家庭受影響。據他所知,廿一名死者中,年紀最大的四十歲,最小的祇有六個月。他解釋說,由於韋集鎮從未遇過龍捲風,它又來得突然,「一些教友告訴我,他們祇能及時帶同子女逃生。」

這位神父說,風災後,他隨即與一些教友領袖探訪災民,向他們捐出三千元人民幣(約三百七十美元)。他說:「這已是堂區僅有的金錢,數目不多,但村民對教會這種慷慨傳統非常感動。」

靈璧縣「公開」教會的王新建神父八月二日對天亞社說,受龍捲風打擊的韋集鎮,今年二月九日農曆新年前一個月才發生過豬瘟。

龍捲風發生的週末,王神父在鄰近城市處理一些教會事務。他說,教友無法確切報告龍捲風的災害情況,但他聽聞有房屋倒塌,豬隻被倒下來的樹木及瓦礫壓死。他續說,省政府已採取緊急應變行動。

據香港親中報章《文匯報》八月一日報道,安徽省政府已發出二級救災應急預案,而事件中有十五人死亡,四十六人受傷。報道指出,死者中有十一名參加暑期班的初中學生,龍捲風把他們身處的建築物吹倒。

不過,該地下神父指出,官方公佈的死亡數字並非最終,因為它並未包括翌日發現的幾具屍體,以及後來才報稱失蹤的學生。

這名神父指出,這股龍捲風是韋集鎮農民今年遇到的第二度打擊,他們才剛從年初爆發的豬瘟恢復過來。天亞社早前報導,此鎮飼養的豬隻自一月中旬染上豬瘟,單是在大劉莊,二千多隻小豬大部分在一至兩天內死亡。

王神父表示,安徽省的豬瘟「來得快也去得快」,與現時在西南四川省爆發的疫情不同。

自七月以來,一種在世界各地豬隻身上常見的細菌「豬鏈球菌」,被證實是引致四川省多個城市多人死亡的原因。據中國衛生部統計,直至八月三日,在二百零六個人類受感染累計個案中,有卅八人死亡。

該位地下神父也同意兩個省份的問題不一,因為靈璧縣的豬瘟並沒有導致任何人死亡。他說,四川省的高死亡率可能與農民購買受感染或病死豬隻來食用有關,因為它們價錢比健康豬隻便宜很多。

港信徒前赴科隆世青 湯牧派遣授基督真光
(香港公教報訊)逾二百名公教青年出席第二十屆普世青年節香港區派遣禮。好些參加者期望透過這次旅程更深認識信仰,增加對教會的認識和歸屬感。

本屆世青節八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德國科隆舉行,主題是「我們特來朝拜祂」。來自教區、聖母軍及慈幼青年牧民團三方逾二百名公教青年,七月三十日在堅道主教座堂參加香港區派遣禮。禮儀由湯漢主教主持。

彌撒中,數名世青參加者在信友禱文環節,特別為世界和平、普世教會,所有世青節參加者,以及身邊有需要的人祈禱。數十位世青隊小組代表席上奉獻祭品,當中不乏別具心思的禮品,例如有送贈「益力多」(又名酵母奶)飲品,寓意青年人應在生活中發揮酵母作用拓展天國。

派遣環節上,湯主教把代表基督真理之光的蠟燭,授予世青節每組代表,期望攜帶和使用這些燭光的朝聖青年,能因著這燭光,在其身上展示基督的真理之光,使更多人認識和愛慕上主。

湯主教在早前的講道中,引述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上屆世青節的講話,指仇恨與愛在新世紀是人生道路的兩大方向。他說:「近期倫敦和埃及都發生恐佈襲擊,暫時似乎仇恨在世界佔優勢。但(已故)教宗相信愛一定可壓倒仇恨。」

湯主教指愛建基於基督身上,而年青人就是愛的建設者。他鼓勵年青人依照基督的言行生活,「這樣任何事情就不能把我們與天主的愛隔絕」。他亦希望參與世青的信徒回港後引領更多人朝拜主耶穌基督。

出席世青的本地參加者,禮儀中都穿上粉紅色團隊上衣。他們於八月八日至十一日會分組先到德國埃森教區(Essen)與荷蘭羅爾蒙教區(Roermond)避靜,然後才啟程到科隆參加世青節。

世青節香港教區團團長陳永超神父八月一日稱,團隊制服顏色經過實際考慮:「我們預計大家去到德國會曬黑,穿著粉紅色上衣拍照會搶眼一點…… 」今年大會把世青參加年齡由過去訂立的十八至三十五歲,調低至十六至三十歲。陳神父估計,降低參加年齡可讓更多年輕信徒參與世青活動。

世青參加年齡下調後,有不足十八歲的信徒希望透過這次活動更深認識信仰,多瞭解教會。十六歲的梁頌恩與十七歲的冼加希隨聖母軍團隊參加世青節。她們在派遣禮後對本報稱,希望在科隆認識其他地區的聖母軍和平信徒,深化對教會的歸屬感。梁頌恩說:「我想天主在世青預留了一份禮物給我,很期待參加。」

陳永超神父本年率領世青團,他期望青年信徒在活動找到方向,主動探究信仰歷程,「不要依賴別人餵食,自己要懂得消化,最後與人分享(信仰)」。

參加本屆世青節的香港青年分屬三團,其中教區團一百六十人;慈青團八十五人(包括港、澳、台、美加);聖母軍團十九人;三團體會一起在科隆參加教理講授環節,其餘時間會依各團日程活動。


香港辦東亞婦女會議 探討婦女門徒使命
(香港公教報訊)亞洲主教團協會「教友委員會」八月十五至十九日假香港舉行首屆「東亞婦女會議」,主題為「婦女在面對廿一世紀的挑戰下如何履行門徒使命」,香港派出四名代表出席。

東亞區內香港、澳門、台灣、日本和韓國等二十多名參加者出席會議,他們包括教友、修女、神父和主教。香港除派出四名代表外,亦由教友鄺心怡擔任專題講員之一,另有多人擔任觀察員。

香港區代表之一、教友總會會長黎育輝稱,會議將圍繞三個討論範疇——婦女在社會、婦女在家庭、婦女在教會。黎氏將於會議上談到「婦女在教會」。她七月廿二日說:「近年愈來愈多婦女貢獻教會,《天主教手冊》羅列的教會團體資料反映其增長。普遍善會幹事的男女比例約各佔一半。」她表示,會議將探討亞洲婦女在社會及教會所面對的情況,以及如何回應挑戰。

另一代表、信徒溫妙娟會就「婦女於社會」發表意見,她七月廿六日說:「香港是女性地方相對較高的亞洲地區,故本港代表希望跟與會者分享,本港婦女地位隨社會發展而提升的歷程:七十年代婦女運動興起,八十年代出現不少民間婦女團體,九十年代成立的平等機會委員會,關注男女平等。」

任職明愛社工的溫氏說,香港代表都認為,現今本地婦女能力及地位均有上升,然她們正面對多重挑戰:「家庭方面,婚外情、離婚個案逐年上升;自身方面,人口老化情況持續,而年長人口中,女士將佔大多數。」另外兩名代表是教區婚姻及家庭牧民委員會委員張凱嫻,和宗座外方傳教女修會馬麗莉修女(M.P.Alves)。

逾六成人 稱婦女地位高
對於整體香港婦女的現況,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七月公佈一項婦女議題調查,發現六成七受訪者認為,現時香港婦女的社會地位「非常高或頗高」;八成一認為,過去十年香港婦女的社會地位是「變得好」;五成五認為,自己對婦女課題的關注程度屬一般。該中心於五月訪問了一千多名市民,並於七月公佈結果。

該中心主任張妙清講座教授七月廿六日說:「受訪者普遍認為女士地位上升,可能是出於社會上部份婦女事業有成。婦女不能因此『自滿』。事實上,全球化趨勢下,因工作環境改變,男女收入差距增大,部份基層婦女只能從事不穩定的兼職。」

談到婦女在教會內的參與,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楊玉蓮七月廿六日稱:「近年宗教學部的學生中,約八成是女士,她們大多希望學成後服務教會。」任教「教友牧職」科的楊玉蓮說:「不少婦女事業有成,但受社會觀念影響,自信心某程度較男性低,這情況亦有出現在教會團體中。神長可多鼓勵婦女,肯定她們的能力。」

日本原子彈改造了廣島神父的一生
【天亞社日本廣島訊】六十年前,當時十九歲的學生早副穰被徵召離開廣島到一間兵工廠工作,這可能是救了他一命的原因。

美國空軍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在東京以西六百八十公里的廣島投下原子彈後六十年,廣島教區早副神父憶述該段恐怖經歷,以及引領他皈依天主教、踏上司鐸之路的事件。

現年七十九歲的早副神父說,爆炸於八時十五分發生,是他平常乘電車上學,穿過爆炸現場之下的大橋的時間。

當天要不是他被派往離岸卅公里的大竹兵工廠,他將會是其中一具燒成灰燼的屍體。

廣島廿五萬人口中,估計有八萬人在爆炸中喪生。一九四五年末,據報另有六萬人死於輻射。同年八月九日,另一枚原子彈在長崎投下,令約十萬人喪生。早副從大竹看到覆蓋廣島的「磨菇雲團」後翌日,就被召回學校,協助辨認屍體。

他憶述:「我實在不能忍受那些正在燃燒和腐爛的屍體的氣味。淚水從我的眼眶湧出來。」

他回憶說,整個城市被夷為平地,剩下滿佈餘燼的殘骸。他說:「很多生還者張開雙手走路。我問他們『發生什麼事?』,他們叫喊:『拿掉它們!拿掉它們!』,並以下巴指著那些從屍體中爬出的蛆蟲。到處都是母親悽慘的呼叫聲。」

戰事於長崎原爆後不足一星期結束,日本政府於八月十五日向聯軍投降。

據早副神父說,隨著戰事的結束,大家開始為新生活奮鬥。他於海軍學校就讀的弟弟,亦返回廣島。神父描述當時兩人絕望的情緒說:「他同樣感到一切都給毀了,徹底的毀了。」

神父說,慘劇過後的某天,他弟弟面帶著出奇安靜的神情回到家,對我說他在廣島附近的長塚,與一名西班牙籍神父談了半小時。」早副神父回想說:「如果有人能在卅分鐘改變我那極端民族主義的弟弟,我也希望跟他見面。」

那人就是伯多祿.阿魯佩(Pedro Arrupe)神父。他後來成為耶穌會總會長。他為原爆傷者開放會院,並聯同其他修會的神父,為他們提供治療。

阿魯佩神父把修會的初學院改為醫院,因為他曾是醫科學生,懂得處理傷者。這次原爆的震盪,使他堅信「愛的教育」的需要。

早副神父說:「我與他會面時,我對世上有這種人存在感到驚訝。」他的驚訝更轉變成一個決定:「好!我要嘗試這樣做!」

早副於四七受洗,十四年後於六一年三月廿一日,在廣島為取代已損毀的主教座堂及紀念原爆而建的世界和平紀念主教座堂晉鐸。阿魯佩神父於三九至六六年間在日本居留,九一年在羅馬逝世,享年八十四歲。

早副神父現於廣島教區工作,照顧受家庭暴力影響的青年。過去,他曾於東京不同堂區及一所修院工作。

在反思人類以不人道行為彼此對待時,他說:「如果其他星球有高智慧的生物存在,他們定會說我們是深陷邪惡的一群。」

他認為,那些負責投下原子彈的人,「既不是精英,又不是殘酷或異常」,因為若我們不把地球及整個宇宙視作我們的家,硬要分清「外來者」及「敵人」,我們都會這樣做。

神父說:「我們唸『我們的天父』之時,是否指『我們日本人』的天父?我們不應有這樣自私的觀念。我們是地球的居民,應該願意為地球貢獻,甚至是獻上我們的生命。」

早副神父表示,他的責任是嘗試教導小孩說:「我是宇宙的人民。」

菲律賓教會有需要令聖體聖事對社會邊緣人士更有意義
【天亞社馬尼拉訊】正當一些經濟有困難的菲律賓人努力維持與天主的關係的同時,教會有需要使聖體聖事對他們更有意義。

五十六歲的林愛麥(Emma Lim)每個主日都同家人前往馬尼拉東北部奎松城道明會的聖多明我教堂參與彌撒,然後就到奎松大街販賣報紙。

林愛麥用每天賺得的一百披索(約一元七八美元)養家糊口。她承認有時候在彌撒中想到丈夫、女兒和孫女的物質需要而分心,但當神父開始講道,她便專心聆聽。

據獨立研究機構「亞洲脈搏」今年三月的全國調查發現,許多菲律賓家庭面對著與林愛麥一樣的問題。受訪的一百廿個家庭中,三分之一表示他們不夠吃。

教友神學家厄瑪奴耳.德古斯曼(Emmanuel de Guzman)對有關國家貧窮狀況的報道,問道:「如果這裡沒有足夠吃的,窮人又怎能感受到意味著分享的聖體聖事呢?」

這位教友神學家在七月廿三日,一個題為「聖體聖事對全球教友的見證、自強和使命」的研討會上演講。他的演講由奎松城聖文生神學院主辦,是到今年底結束的一個演講系列的一部分。德古斯曼在神學院講授基本信理神學。

德古斯曼在演講中說,貧窮使越來越多的菲律賓窮人和年輕人減少參與教會,因此聖體聖事已慢慢失去對社會邊緣人士的意義和價值。儘管如此,窮人仍為教會或社區活動獻上技能,甚至物質支援,「效法耶穌與人分享宴席的榜樣。」

菲律賓人口八成是天主教徒,彌撒對他們有不同的意義。

對林愛麥而言,彌撒講道很有意義。至今她仍記得一則有關通姦的講道,神父用幽默的方式使道理聽來「輕鬆」,但同時強調婚姻不忠所造成的很多嚴重問題。林愛麥說,她希望神父用同樣的方式談論家庭問題,使「有罪」的人接受他們的過錯又不致感到受辱。

林愛麥一家原居於馬尼拉東南六百公里的萊特省。當地於九一年發生水災,奪去二千人的生命,自此他們便移居至馬尼拉區一條高速公路旁邊的草棚。她的女兒是「未婚媽媽」,因為生孩子而被迫停學。林愛麥說:「我們不能因為這些遭遇埋怨天主。」

在馬尼拉市指揮交通的奧皮納.撒武加奧(Opina Sabugao)也自覺生活困難。這位五十四歲婦女說,她甚少參與彌撒,然而每當她參與,便感到一種解脫,會在彌撒中把「一切」告訴天主,使她之後感覺如釋重負。

修理店工人約約.奧利華(Jojo Oliva)說,他很高興和家人參與彌撒。他解釋說:「我們想從孩子年幼時,便教育他們積極參與教會活動。」

然而,辛西婭.梅內塞斯(Cynthia Meneses)一家卻不能如此。這位六十二歲靠賣糖果和香煙為生的婦女說,她不能常常到教堂去,因為她必須努力工作,好能送她的孫女到學校讀書。但今年六月,她去了教堂,為的是參加死於心臟感染的孫女的葬禮。梅內塞斯說,她接受命運,並已「將一切奉獻給天主。」

德古斯曼建議教會領袖幫助窮人把聖體聖事與日常生活連繫。他提醒說,雖然聖體聖事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但為窮人服務的團體是「耶穌在我們生活中活著的實證。」

在演講中,奎松城的喬科.弗洛雷斯(Chokoy Flores)建議青年人應主動向他人展示聖體聖事的意義。

菲律賓基督青年團的牧靈工作者萊勒.德拉佩納(Layle de la Pena)講述他這個天主教復興運動對社會邊緣青年的工作,指出他們為奎松城垃圾堆填區的青年開設電腦培訓課程和道理班,從中使聖體聖事與居民的教育、食物和價值觀等基本需求聯繫起來。

這演講系列是為紀念普世教會去年十月至今年十月的聖體年而舉辦。菲律賓教會紀念的主題是「聖體與聖母」,以結合聖體年與本國的聖母年一起慶祝。

越南中部高原教區建立以來最大批神父晉鐸,有助推動教會發展
【天亞社越南邦美蜀訊】邦美蜀教區最近創出十九名神父同時晉鐸的記錄,預計這可紓緩神父短缺問題,以及回應人們對牧靈及福傳需要。

阮積德(Nguyen Tich Duc)主教於七月廿六日在河內以南約一千四百公里的多樂省邦美蜀教區主教座堂,為該批屆乎卅一至卅八歲的神父主持晉鐸禮。

逾二千人參加典禮,包括一百五十名神父、一百三十名修士和修女,以及多樂與多農省的政府官員代表。與柬埔寨接壤的邦美蜀教區,涵蓋多樂和多農省以及平福省的一部分。

主教府總務長陳文福(Tran Van Phuc)神父對天亞社說,由於教區缺乏人手,現職神父的工作不勝負荷。

陳神父指出,教區有七十二名教區神父,但鑑於部分正在海外進修、已退休或在主教府工作,祇有四十三名神父為五十二個堂區,至少一百四十個分堂的卅多萬教友服務。十名修會神父亦在教區工作,但並非擔任堂區牧職。

在二萬多平方公里的教區範圍內,有五萬八千多教友屬於巴那族、埃德族、苗族、克族、墨農族、色登族及斯丁族等少數民族。

一位教會人士對天亞社說,這次晉鐸是教區自一九六七年成立以來最大一批,也亦是阮主教自二零零零年接任已退休的程正竹(Trinh Chinh Truc)主教以來,首次主持的晉鐸禮。

六十四歲的陳神父指出,他期望這批新鐸能回應教區的牧靈需要。

隆田堂區本堂司鐸吳英俊(Ngo Anh Tan)神父盼望有一位副本堂。他目前為分佈於八條村落的五千八百名越南主要族裔京族教友,以及兩個堂區的一百五十名斯丁族教友服務。卅七歲的吳神父說,新神父必須對福傳工作抱有熱誠,有合作精神。

十九位新神父均於二零零一至零三年間在沿海的芽莊教區海星大修院畢業。畢業後,他們住在主教府,並在那裡根據三年一循環的禮儀年準備主日講道、研習英、法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以及學習電腦和駕駛。他們當中祇有三人在晉鐸前在堂區服務逾一年。

多位新神父對天亞社說,他們的晉鐸禮來得很突然,因為過去曾多次取消。修院中來自芽莊和歸仁教區的同窗都早已晉鐸。

於零一年畢業的卅五歲阮文廉(Nguyen Van Liem)神父認為自己「等得太久」,但接受此乃天主的旨意。他卅三歲的同窗胡廣海(Ho Quang Hai)神父想過放棄。他說:「但是因著家人和監護神父的鼓勵,我堅持留下。」

卅七歲的陳定勝(Tran Dinh Thang)神父認為未知之數比等待更困擾他。他對天亞社說:「祇要給我明確的時限,我可以等待多年。」

在主教府不時伴著這些新神父的陳神父指出,他們自去年十二月廿八日祝聖為執事後,他們「健康成長且進步良多」。

陳神父注意到他們留在主教府時間頗長,甚少機會接觸神父和教會組織,或處理社會事務,因此認為讓他們盡早到堂區服務會比較理想。

不過,六十八歲的阮主教則認為時間分配十分妥當。他對天亞社說,把修生留在主教府是希望他們繼續「自我進修」,以及深入瞭解教區狀況,以便更好地準備未來的牧靈工作。

身為大修院前任教授的阮主教解釋:「不管他人怎說,我一直秉持『百年樹人』的信念,尤其是那些將成為天主子民的牧羊人。」他堅稱,新神父獲得的裨益,是培育過程中耗費的金錢和時間所無法比擬。

以救護車趕赴聖召-滿詠萱修女(作者:蔡炅樵)
(臺北教友生活週刊訊)臉上總掛著微笑的滿詠萱修女,矮矮的身子雖然才一百四十幾公分,但當她坐上教養院九人箱型車的駕駛座,沒有人可以忽視她的存在及「神勇」。當初她還很懷疑自己短短的腳踩不到油門、煞車,擔心看不到前方的道路,如今,恐怕沒多少人比她更熟悉嘉義沿海到嘉義市區任何一條大馬路或捷徑。

滿修女出生在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友家庭,讀國中時,有一次到醫院幫忙照顧親戚叔公,雖然她個子是那麼嬌小,還得整個人爬到病床上才能幫叔公翻身子,但她很喜歡這份臨時的「小護士」工作,她不但照顧叔公,還幫其他病人倒開水、跑腿,好像眾病友的「小天使」。那段時間,醫院裡的生、老、病、苦衝擊了這位早熟的少女,她在心裡立下了將來長大要當護士的願望。

然而好事多磨,她雖然一心想當護士,卻因身高太矮而無法如願以償,只好退而求其次,當個藥劑師。在讀大學時,她因經常接觸教會的修女,心中不禁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修女,這樣更能夠全心全意照顧需要幫助的人。那時侯,她因聽過修會的修女提起印度痲瘋病人,便想如印度德蕾莎修女那樣終身為窮人及痲瘋病人服務。

儘管心中很想成為修女,但現實生活中有著許多壓力-她必需賺錢照顧求學中的弟妹,因此大學畢業後,她選擇到偏僻的小醫院工作。她原以為,只要距離夠遠、時間夠久,心中那當修女的念頭就會消失。

在鄉下小醫院工作了兩年,下班後她常和朋友出去玩、出去瘋,好像很快樂,但她的心裡卻越來越饑餓,她總覺得「這種快樂是暫時的,不是一種完成。」尤其,每天傍晚當教堂傳出陣陣叮噹鐘聲,她心裡就會不平靜,甚至晚上睡不著。

不想面對的,卻始終躲不掉。終於,時侯到了!

有一天,弟弟突然從家裡帶來一封嘉爾默羅傳教會修女給她的信,信封上寫著「緊急」。她拆開信,裡頭修女只簡單寫說,有很重要的事,要她趕快去修會。

到底是什麼事?真有這麼緊急?不管了,滿詠萱急急忙忙向醫院請假,院方看她很緊急的樣子,還特別用醫院的救護車飛快送她過去。當伊嗚伊嗚的救護車衝到修會門口,修女們全都跑出來看是怎麼回事,這時,滿臉緊張的滿詠萱下了車,修女告訴她,別急,沒什麼特別的大事,是修會有個五天的聖召研習會,希望她來參加。

這時侯,滿詠萱藥劑師知道了,天主的召喚已經來了,心裡反而很平靜,不再有任何掙紮。儘管爸爸擔心她很愛玩,可能受不了修院生活,媽媽也捨不得她吃苦,但她心意已堅定,毅然辭掉工作來到馬尼拉的修會初學院,那一年她二十四歲,將自己交給天主,靠著天主的力量,她一路走過來了,而且,從菲律賓來到台灣,一待就是十七個年頭…

愛的旅程(作者:滿詠萱修女)
(臺北教友生活週刊訊)身為一個資歷尚淺的修女,我是如此幸運地被派遣到台灣服務重度、極重度身心障礙的朋友。特別的孩子,有特別的需求。不可否認地,過去的我,對於這些身心障礙孩子們的認識並不多。耶穌基督對世人的承諾「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凡為我最小弟兄中一個所做的,就是為我所做。」基於信、望、愛,我欣然地接受這樣的使命。

回顧十七年前,一九八八年九月廿八日我來到台灣,展開這美麗的服務之旅,迎面而來的是台灣夥伴們的熱情歡迎、慇懃招待,讓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學習語言是我面臨到的一大挑戰,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好的語言學習者。

早在一九九○年,創院院長蒲敏道神父即要求我學會開車,起因於特殊的孩子有特殊的需求,返往東石與嘉義之間是我工作上必須面對的事。起初,我總試著以自己身材嬌小、語言不通等各種不適合開車的理由來回絕神父的請求,實在是因為自己沒有信心學會開車這件事。直到好幾次院生必須緊急送醫,特別是三更半夜需要司機馬上送孩子到醫院,蒲神父再也無法忍受了。他告訴我:「要不是我已經八十六歲了,我早就去學開車了…。」

「服從」催促我接下這個挑戰,現在我已是一個稱職的駕駛了。

在我們開始收容、服務這些重度與極重度身心障礙的孩子的過程中,看到這些孩子飽受病痛折磨,扭曲的肢體有著不同類型的障礙,特別是大多數的孩子伴隨著癲癇症,脆弱的生命彷彿在瞬間即將消逝。與他們朝夕相處,心中滿是憐惜與不捨。

幼小的嬰兒會透過哭聲與眼淚表達他們的需要或不適,而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們總是無法清楚、有效地表達他們特殊的需要,特別是他們身體不適時,總是那般地無助。在這所有的苦難與痛苦的深處,他們仍然保有相當的忍耐與等待,期待仁慈的關愛,從痛苦的深淵中拉他們一把,撫愛與擁抱他們,讓他們確信自己是被寵愛的,不再是孤單一個人。在尊重生命的背後,他們是那樣全然地依賴。在他們的無助裡,我感到無力。

這種無力感的經驗雖每天與我相伴,卻也引領我進入這些身心障礙孩子們的世界,與他們朝夕相處,陪伴他們穿越生命中的高低起伏。不知不覺中,這些孩子漸漸地影響我,意識並注意到每個孩子的喜、怒、哀、樂,與他們的距離不再那麼疏遠。或許,他們在外在形體上有諸多的限制,但這些孩子們的心靈卻是如此地良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活中總有新的課題去學習、去面對。與這群無憂無慮的天使共處,讓我受益匪淺,那不只是生理或智慧上的成長,心靈更是受到洗滌與啟發。應該這麼說吧!不是我給了他們什麼,而是這群折翼的天使教導了我什麼。

對於身處困境的人,總易激發人們憐憫惻隱之心,當然也可能誘發人們軟弱的一面。而我始終深信,愛是成長的動力,它是維繫我們在一起的力量。我並不需要成為受人仰慕的某人或者是英雄,唯一需要的是每天生活在愛的氛圍裡。在這裡,我已經服務十五年了,有幸繼續為這群折翼天使服務,這唯一能解釋的答案,便是「愛」。他們是我的摯愛,這裡是我的家!

與這群折翼天使朝夕相處,我學習到的課題:

一、他們是我最好的心靈導師。

二、他們是天主恩賜的禮物,而非負擔。

三、他們是我的英雄-值得被疼愛的英雄。

四、從語言世界裡缺席,不意謂著從溝通中消失。

五、愛人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即便是最不可愛的人。

六、哪裡沒有愛,就到哪裡散播愛(St.John of the Cross)。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