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31-07-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主日彌撒重播


“不是聽眾來信 ”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認識傳教士的世界 


上星期,我寫不是聽眾來信節目的時候,正在等待一位華裔神父來到我們梵蒂岡電台的華語節目部服務。他果真來了,但是來了就走,一年後才回來上任。這樣,我還有機會,盡我的力量,在《不是聽眾來信》節目的時間裡,和我們的聽眾談談共同關心的事情。

年齡和健康限制了我的活動,縮小了我與人的接觸面。現在,我對有關教會時事的知識,大多來自報章。雜誌,和網路。這樣,在上星期的《不是聽眾來信》的節目裡,我談到我閱讀了的香港聖神研究中心發行的《鼎》季刊上的一篇文章,是柯毅霖神父撰寫的。在那篇文章裡,作者對天主教會在中國的前途表示不樂觀。他認為中國近年來的開放革新,只帶來了經濟上的驚人發展,但是中國政府的宗教政策卻開了倒車,對國內的天主教會造成了更嚴厲的迫害。我沒有否認柯毅霖神父在文章裡所敘述的國內教會情況,但是我不同意他的解釋。我感得,中國政府的宗教政策是由事勢造成,不是有意為與教會作難。為了鼓勵我們國內的兄弟姐妹們,我給那次的《不是聽眾來信》節目題了《前途光明》的標題。

昨天,我接到一份由比利時寄來的《懷仁之驛》,是設立在魯汶大學懷仁研究所發行的季刊。那期季刊有一篇文章,標題是《用合作及對話來超越與中國的過去誤會》,次標題是《有關五十年來中國教會史的反省》,作者是該研究所的創立人,我們的聽眾們所熟悉的韓德力神父。我讀了那篇文章,很有感觸。由於時間局促,我不能在這次節目裡介紹那篇文章的內容。今天,我只能談談那篇文章在我的腦海裡掀起的一些回憶。

我在1958年來到歐洲。目的原是為研究當時在歐洲天主教會中盛行的禮儀和教理講授復興運動。所以,我一到歐洲,便先去西德特里爾學習德語,然後在奧地利拉萬特里谷的聖安德列度耶穌會士的卒試年。但是,卒試年結束,我便被派遣到羅馬,在宗座額我略大學攻讀傳教學,後來在同一大學擔任傳教學教授,竟達三十五年之久。

我讀傳教學,沒有興趣;教傳教學,不曾成功。原因是,當時額我略大學傳教學系傳授的課程,專為給歐美天主教國家的傳教士講解一些亞州和非洲所謂傳教地區的宗教與文化。作為學生,我覺得課程的內容太淺浮,不合大學的標準。作為教授,我認為今日傳教地區教會的需要,已經不是歐美傳教士適應本地文化,而是本地教會體會基督的福音和普世教會的訓導。

雖然如此,我也在那段時期裡獲得了不少知識,為後來我在梵蒂岡電台的服務佷有用處。是怎樣獲得這樣的知識呢?說來可笑,是出於好奇。我願意在傳教士出生的地方認清傳教士的真相,以及當地的教會和教友們對他們到外國傳教的實際鼓勵和支持。

我在攻讀傳教學的三年時期裡,有一個學期在法國撰寫博士論文。那時,我幾乎每星期日陪同一位傳教士,到法國的堂口募捐傳教金費。他在彌撒中講道,我在他講完道理後,拿著布袋,到在場的教友跟前接受捐款。我在那個學期裡,寫完了博士論文,同時也體驗了法國傳教士怎樣在自己國家為傳教地區的傳教呼籲資助,以及當地的教會和教友怎樣回應他們的呼籲。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德國天主教會很富裕,大量資助傳教地區的姐妹教會。我毛遂自薦,願意參加他們資助傳教地區的工作行列。德國天主教的傳教中心接受了我的申請。於是,我在羅馬攻讀傳教學時期,每年暑假都去德國,住宿在一個耶穌會的會院。每星期接到德國傳教中心的一封信派遣我到一個德國堂口主持傳教主日,在當天舉行的每台彌撒中講道理,講道後,堂裡接受的教友獻儀,由本堂神父收納,全數轉寄給傳教中心,資助傳教地區的教會。具體的進行情況是這樣的。我在星期六下午來到要講道的本堂口。本堂神父熱情地招待我,付給我路途的車馬費,供給我在堂口的住宿和膳食。星期一是本堂神父的每週假日。本堂神父往往留我在堂口多住一天。他陪我參觀他的堂口事業,或者約我去一家菜館與堂口的神父們聚餐,一同聊天。

我從小在上海聽慣法國傳教士在彌撒中講道理。他們講的上海話,好像上海商人講的“洋涇濱”英語,發音不正確,用詞不妥當,但是我們還是多少聽懂了他們的教訓。基於這樣的經驗,我雖然德語講得不好,並不怕在德國堂口舉行的彌撒中講道理。反正我是中國人,對德國教友說來,我也可說是外國傳教士,我講“洋涇濱”德語。有何不可?但是,後來,由於教友們待我很有禮貌,甚至誇獎我會說德語,我才感覺慚愧。在講道前不禁覺得緊張。有一次一位本堂神父的母親,看出我的尷尬,寬慰我說:“本堂神父出身在極其貧苦的家庭,一定會竭力鼓勵教友救濟貧窮的傳教士和他們的貧窮教友。”這句話道破了天主教國家的教會捐款資助傳教地區教會的主要動機,那便是:經歷過貧苦的人對貧窮人的同情和憐憫。

傳教士一般懂得這種心理。他們為傳教區捐款大多強調傳教地區人民的貧窮。我曾看見一份美國耶穌會發行的傳教刊物,裡面有一張衣衫襤褸的農人的照相。他是我的同會會士,他矯裝著被人照相,為中國的傳教募款。我也聽見一位奧地利耶穌會傳教士在他本國的講道。他敘說,他在中國接待一個教友。他請他的教友坐下談話。那個教友不習慣坐,便爬上椅子,在椅子上蹲著聽他講話。

我的講道強調天主的仁慈。天主教國家的子女剛出生,父母便請神父給他們付洗。長大後,進教堂參與教會禮儀。教堂富麗堂皇,是數百年前的老祖宗留給他們的遺產。傳教地區的人民可不如此有福。傳教士到那裡去傳教,給那裡的教會帶來一些屬靈的和物質的財富,這是理所當然的。天主教國家的天主教教友,應該感謝天主,把他們的幸福分給傳教地區的人民。或許有人以為這樣講道,太迂闊,不切實際。其實,我主持的傳教主日很有成效。德國天主教的傳教中心告訴我,我是他們中心的一個“良好號碼”,他們隨時歡迎我參加他們的工作行列。

以上是《用合作及對話來超越與中國的過去誤會》那篇文章在我的腦海裡掀起的一些回憶。反過來說,是這些回憶引起我對那篇文章作者的同情,並促使我贊成他在那篇文章裡陳說的計劃和提出的建議。



東南亞通訊

-香港:教區為協辦第四屆亞洲青年節作最後準備
-原住民福傳員培育班結業感恩彌撒在花蓮主教座堂隆重舉行
-英湯牧講述內地合一情況,建議修院開設相關課程
-亞洲:一教會領袖呼籲亞洲教會考慮加入本國基督教協會
-越南:北部河內總教區協助六百多名來自鄉村的考生
********

香港:教區為協辦第四屆亞洲青年節作最後準備
   【天亞社.香港訊】「第四屆亞洲青年節」舉行前夕,香港教區正為接待從海外前來參加的數百名天主教青年作好最後準備。

   第四屆亞洲青年節專責委員會主席團成員、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神父七月廿四日對天亞社說,教區為協辦這次盛事已進入最後準備階段。亞洲青年節(亞青節)於七月廿八日開始,到八月五日結束。

   五百多名來自亞洲、非洲及其他國家的青年,將於七月廿八至卅日分別到教區內卅二個「接待堂區」,參加堂區活動及住宿於教友家中。其後,他們將與二百多名香港天主教青年聚首於烏溪沙青年新村,參加七月卅日至八月五日一連七天的節目。該營舍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開辦,位於香港東北部馬鞍山。

   二零零五年三月,香港教區成立專責委員會,其下分成多個工作小組,籌備亞青節事宜。陳志明神父說:「我們自去年九月就一直為本地參加者、義工及接待家庭舉行培育活動,而堂區教友亦參與接待工作。」

   他出席多個總鐸區的籌備會議後,認為接待堂區都已準備妥當。他說:「亞青節不僅是為青年而設的慶典,也是整個教區的盛事。」

   第四屆亞青節是由亞洲主教團協會轄下教友及家庭委員會的青年辦公室主辦,主題是「青年——亞洲家庭之希望」。青年辦公室助理秘書若伊.坎德拉里奧(Joy Candelario)及有關的工作人員,已於七月廿五日抵達香港。他們將在烏溪沙營舍工作,直至亞青節結束。

   委員會另一名主席團成員冼啟聰七月廿五日向天亞社說,大會至今還未能向接待堂區提供確實的參加者名單,因為部分青年由於簽證問題或其他原因,可能未能如期來香港。

   其他預備工作包括節目安排、安裝電腦設備、運送文件及物資到場地。義工將在機場、碼頭及邊境口岸迎接各地參加者,協助他們登記及把他們送到接待堂區。

   廿五個參加國家及地區中,廿個是來自亞洲區,包括東亞、東南亞及南亞,以及首次與會的中亞國家土庫曼斯坦。

   另外,來自非洲的四名坦桑尼亞及四名肯尼亞青年,分別由在這兩國家服務的一名香港教區神父及一名香港教友傳教士陪同參加。冼啟聰又說,預計也有五名來自荷蘭的參加者,該國教友曾經資助柬埔寨青年出席亞青節及「普世青年節」慶典。

   上屆及來屆普世青年節主辦國德國及澳洲,也將會派代表出席。

   香港的接待工作,還包括為六名出席大會的亞洲主教安排住宿。冼啟聰表示,其中一位孟加拉主教及一位印度主教要求入住接待家庭以體驗本地的生活。

   然而,他續說,已報名的四十多名中國大陸參加者由於簽證關係,大多會在七月卅日開幕禮時才到達,因此相信他們無法入住本地教友家庭。他們將參加烏溪沙營地的大會。

   本屆亞青節的開幕禮將於營地附近的沙田馬場舉行,預計數千名本地教友亦會出席。本身是亞洲主教團協會教友及家庭委員會委員的菲律賓因凡塔教區羅蘭多.特里亞.蒂羅納(Rolando Tria Tirona)主教,以及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將會致歡迎辭。

   大會在烏溪沙營地的七天活動中,參加者將會討論及反省甚麼是「理想家庭」,介紹各自國家所面對的各種社會問題,並分享他們對家庭及社會問題的觀點。

   其他活動還有小組討論、體驗活動、展覽及文化表演。小組討論的主題包括性別議題、兒童、家庭經濟、宗教交談及配偶關係。

   大會將以參加者總結在亞青節所得的新經驗及反省個人潛能作結,並鼓勵他們訂下個人行動計劃,回國後為各自的教會團體作出貢獻。

   冼啟聰說,他現在最關心的是天氣情況。由於夏季的天氣經常不穩定,他希望亞青節期間不會下雨或遇上颱風,因為開幕禮及大部分活動都在戶外進行,並且有八百多人參與,惡劣天氣一定會造成影響。

   緊接亞青節的「亞洲青年領袖會議」於八月五至九日在離島長洲的慈幼靜修院舉行。約一百廿名亞洲青年牧民工作者及領袖將會出席。

   首三屆亞洲青年節分別是一九九九年在泰國華欣、二零零一年在台灣台北,以及零三年在印度班加羅爾舉行。

【完】(譯自天亞社英文新聞HK00766.1403期2006年7月26日)

原住民福傳員培育班結業感恩彌撒在花蓮主教座堂隆重舉行
【教友生活週刊訊】在台灣教會史上第一期原住民福傳員培育班結業感恩彌撒,於七月十五日(星期六)上午十時,假花蓮市主教座堂二樓大堂隆重舉行。

雖然碧利斯颱風來襲,但是仍有八百餘位教友不畏風雨前來參禮,唯東海岸路斷,以致許多海岸線的教友無法參加。

在彌撒開始前,先播映福傳員赴聖地朝聖的DVD,供教友們觀賞。今天的主禮是黃兆明主教,襄禮的是曾俊源副主教及林國璋神父、共祭的有教廷駐華大使館安博思代辦、榮修的賈總主教、福傳員培育班的主任曾建次輔理主教及廿多位神父。二十三位福傳員,穿著白色長袍,彌撒進堂時手持蠟燭進場坐在整個教友席的正前方,緊臨祭台。

福傳員們在林澤熙修女帶領下,從彌撒的程序、禮儀本的製作、歌曲、讀經、致詞及節目的演練,每一位福傳員都認真的參與。

黃主教在證道時首先恭賀今天是賈總主教晉鐸55週年慶日及翌日是晉牧36週年慶,願天主降福他。其次闡述成立福傳員培育班的緣由,是有鑑於許多堂區神職人員的不足,教友需要有傳教人員的照顧和服務,因此經過主教們、神父們多次的商議,於二年前成立第一期福傳員培育班,透過劉英芳董事長、許多恩人的經費贊助及願意犧牲奉獻從事牧靈福傳工作的傳教員之努力,終於今天圓滿結業,這是天主美好的工作,我們感謝天主,也懷著喜悅的心情,恭賀福傳員踏出這一小步,福傳工作現在才開始,請大家繼續為他們祈禱,並給予支持和鼓勵。

接著陳盛財學員代表同學們發表受訓感言,感謝主教們的培育,老師們的教導及家庭親友的支持,雖然對聖經不夠瞭解、及有功課的壓力、家庭的牽掛,但是靠著每天的彌撒及祈禱,終於克服困難,順利結業,榮耀歸於天主。

高鴻文學員敘述前往聖地朝聖的心得,經過二週的朝聖之旅,決意追隨主耶穌,將自己交付在天主的手中。在天主的愛內,沒有恐懼。福傳是撒網的工作,唯有依靠天主,才有收穫。

培育班主任曾建次主教頒發結業證書及識別證,學員宣讀誓詞,黃主教行覆手禮並授予學員配帶十字架。

彌撒結束前,邀請安代辦致詞:「首先恭喜福傳員們全心全意的奉獻並滿腔熱情的學習,今天你們結業了,將被派遣去向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傳福音。你們已接受了必要的訓練,如今,你們一定要去和他人分享你們的基督徒知識。福傳員的工作就是去宣講教理,協助神父和修女們的福傳工作,及為成人和孩童們的領洗與禮儀慶典作準備,最重要的是把基督徒的生命活出來,足堪向他人宣講基督。在此謹以教廷之名鼓勵各位,並祈求上主每天恆常的降福你們和你們的家人。」

福傳員培育班主任曾建次輔理主教致詞:感謝天主降福培育班圓滿成功,五十年前慕道者甚為踴躍,五十年後,受到環境的改變,福傳工作在今日甚為困難,且頗具挑戰性,但是福傳員不要怕,天主會天天和你們在一起,天主會降福大家。

福傳員林美惠代表福傳員致謝詞,感謝主教的栽培、劉英芳董事長及許多恩人慨慷贊助經費、老師們的教誨和教務主任林澤熙修女的辛勞,結業是福傳的開始,牧靈工作的延續,我們將全力以赴,以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最後主教介結幾位貴賓: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瓦歷斯貝林、全國傳協會主席范姜群暐、臺北牧靈中心主任趙榮珠、劉英芳公益信託基金監督管理委員會執行秘書李裕慈、立法委員林春德助理廖建雄、臺北縣議員宋進財、天主教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宋祖思、花蓮縣攻府秘書栗國軫、縣議員曾玉霞等。 

彌撒禮成時主教與福傳員們合影留念,家屬及親友紛紛獻花祝賀,場面溫馨。教友們午餐後齊聚二樓大堂觀賞餘興節目,福傳員們合唱獻詩歌、舞蹈,各堂區也提供不同族群的表演,歷時一小時,大家在歡樂聲中結束今天的活動。

湯牧講述內地合一情況,建議修院開設相關課程
(公教報訊)湯漢主教在南韓一個有關基督徒合一(大公主義)的講座上指出,中國大陸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領袖,不大了解合一運動的需要,他建議內地的修院加入基督徒合一的課程。

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亞洲主教團協會、韓國天主教主教團七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於南韓舉行「亞洲主教團講座」,本屆主題是「追求基督徒合一:今天我們的位置」,約三十五名來自亞洲地區的主教、從事基督徒合一職務的教會人士出席。大會邀請了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主席卡斯珀樞機(W. Kasper)、湯漢主教等五人主持講座。

湯漢主教七月十八日以「目前香港和中國的基督徒合一情況」為題主講。湯主教說,雖然中國憲法確認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信徒仍未能享有全面的宗教自由;雖然內地有著若干宗教寬容的措施,但仍有好些限制。

談及中國內地的基督徒合一情況時,湯主教指出在合作層面,參與公開教會的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聯同佛教徒、道教徒以至回教徒,都有在天災後提供救援工作,然而有關服務社會的工作仍見零星,因為政府不希望民間組織彼此聯絡起來,擺脫政治的監控。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徒關係誠懇,但促進基督徒合一的活動非常有限??兩教領袖不大了解合一運動的需要。因應長期的政治限制,我不預期這情況會在未來幾年內改變。」湯主教告訴與會者。

至於合一運動中的交談層面,湯主教指出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的會晤是政治性多於宗教性的。「政府不時會邀請特定的神職人員參加活動??原則上這有助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人士互相交談,但實際上會議程序緊密,議程大多數屬政治性的。」他說。

湯主教又談到內地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政治氣氛,令境內有組織性的宗教活動消失,亦有教會人士被送到勞改營,致使公開的宗教活動亦告停頓,但聖神卻讓信徒經歷了另一種合一經驗。「年來的宗教迫害卻喚起信徒關懷互助之情。天主教徒和基督徒給送到同一勞改營,在那裡他們互相認識了彼此的信仰。」他說。

為推動中國天主教會的大公運動,湯主教建議留學海外的三百多名神父、修女和修生,借機多學習大公主義;內地修院開設大公主義的課程(內地目前有二十間公開教會的修院,修生約一千二百人;地下教會的修院十間,修生八百人);公開教會宜自動自發,在不同層面逐步開展推動合一的活動。
目前中國內地十三億人口中,天主教徒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一,即一千三百萬;有關基督徒人數的推算則有所不一,介乎二千五百萬至四千萬之間。(植)

亞洲:一教會領袖呼籲亞洲教會考慮加入本國基督教協會
   【天亞社.韓國義逸訊】亞洲主教團協會一位幹事說,各地天主教會都應考慮加入各自國家的基督教協會,以促進基督宗教合一。

   亞洲主教團協會合一及宗教交談辦事處合一秘書多默.彌額爾(Tom Michel)神父說,亞洲祇有台灣天主教會是台灣基督教協會的正式成員。研討會於七月十八至廿日在首爾以南廿五公里的義逸市舉行,與會者包括卅五位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及教友。

   會議由亞洲主教團協會及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合辦,主題為「尋找基督宗教合一:我們現今所處的位置」。

   美國出生的彌額爾神父於七月廿日的演講中指出:「可能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有見亞洲教會遲於加入合一組織,因此在九九年亞洲主教會議後發表的《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呼籲促進合一。」

   現於羅馬服務的彌額爾神父稱,在已知的一百個全國基督教協會中,天主教會是其中七十個協會的成員,廿五個在歐洲、十四個在非洲、加勒比海十二個、大洋洲及太平洋區十二個,其餘的在亞洲、拉丁美洲及北美洲。

   全國基督教協會乃地區性基督教宗派的聯合組織,宗旨是促進基督徒就合一、信仰、道德及服務等事項的分享、共同反省及行動。

   彌額爾神父指出,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一九六四年的文件《大公主義法令》成為轉捩點,奠定了天主教會加入類似組織的神學基石。

   但他說:「梵蒂岡於七五年才於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發表的《地區、國家及本土層面的合一》文件內,首次明確地處理天主教加入全國及區域基督教協會的問題。」

   文件指出,基督教協會是達至合一的眾多工具之一,但強調加入基督教協會是重要的事,一旦主教團決定加入便不應祇是表面參與,而應推動本地教會全心投入。

   他舉例說,本地教會加入基督教協會後,必須經常教導教友加入該組織的合一意義。

   彌額爾神父又介紹宗座委員會於九三年發表的《合一主義原則及規範應用指南》,有關合一的指引。他引用指南說:「由於基督教協會是較重要的合一方式,所以歡迎各地天主教會增加與全國基督教協會的聯繫。」

   這位同時從事伊斯蘭教研究的學者七月廿日對天亞社說:「亞洲教會比其他地區的教會更注重與其他宗教的聯繫,但對基督教會的合一關係卻認為是會自然發展而忽視了它。」

   他指出,另一個亞洲教會遲於加入基督教協會的原因,是本土神父自覺沒能力處理複雜的神學及教義爭議,認為外國傳教士沒教導這方面的知識。他說:「我籲請亞洲的主教邀請基督教協會的成員,就天主教會應否加入他們的協會一起反省及祈禱。」

   韓國光州總教區金喜中輔理主教七月廿日對天亞社說,韓國教會雖沒加入韓國基督教協會,但卻透過不同形式支持及與該協會合作。

   這位韓國主教團促進基督徒合一及宗教交談委員會主席說,要加入該協會並不容易,主教團顯然需要時間確定本地教會的意向才能下決定。

【完】(譯自天亞社英文新聞AS00755.1403期2006年7月24日)

越南:北部河內總教區協助六百多名來自鄉村的考生
   【天亞社.河內訊】來自越南北部南定省的年輕教友姚玄(Dieu Huyen)到首都河內參加高等院校入學試,在河內留宿五天期間,本地天主教會協助她解決住宿及交通等問題,舒解她的憂慮。她對天亞社說:「在河內時,父母不在身旁,但我真的感到很安心。」

   姚氏與其他六百名來自北部省份、約十八至十九歲的教友,受惠於河內總教區天主教院校學生聯會今年開展的特別接待計劃。

   前往河內參加考試的學生,得到本地學生接待,獲得住宿及接送前往試場。外省學生僅需繳付十五萬盾(約十美元)的費用。

   假如沒有此接待計劃,姚氏以及其他來自鄉村地區的考生,很可能受出租車司機或旅舍東主欺騙,繳付高昂費用;也有可能迷路,錯失考試機會。來自北部哈南省的陳文勝(Tran Van Thang)對天亞社說,若沒有總教區的協助,他在河內很可能要付上八十萬盾的住宿費。

   據越南教育和培訓部的資料顯示,今年有逾九十八萬考生,參加全國二百卅六所大學院校的聯合入學試。考試於七月四至五日及九至十日在河內舉行。

   潘忠泰(Phan Trung Thai)是河內天主教院校學生聯會的負責人。他向天亞社說,共二百名本地學生擔任義工,協助參加入學試的學生。

   這位廿四歲河內居民向天亞社說:「義工於公共汽車站及火車站與考生會合,以摩托車把他們送到接待家庭或聖若瑟總修院古銳分院。義工也為考生提供膳食,送他們往試場,並在考試前帶他們到聖堂參與彌撒。」

   潘氏說,共八十名考生留宿於河內的總修院,一百人留宿於教友家庭,其餘廿人留宿於本地學生租用的宿舍。

   對義工學生來說,接待工作並不容易。灌溉學院二年級學生阮玉贏(Nguyen Ngoc Doanh)是五十名義務司機之一。他對天亞社說,他們在這五天,平均約走了四千公里路,每天耗費七萬盾燃油費。

   由於部分接侍家庭距離試場甚遠,為能順利前往試場,避免交通擠塞,很多義務司機每天要清晨三時半起床。

   潘氏說,學生聯會兩年前簡單地開始協助考生,今年則得到了教會領袖及教友家庭支援。

   義工今年亦首次穿著制服,包括白帽及繡上「河內總教區天主教學生──義工」的藍色汗衫。河內總教區吳光傑(Ngo Quang Kiet)總主教,以及從事青年及院校學生牧靈工作的本地神父,共捐助一百七十萬盾製造制服。

   吳總主教於七月七日與留宿修院的考生共晉晚餐。他對天亞社說:「這是河內總修院首次大開門戶,讓來自鄉村的考生住宿。我們希望能鼓勵他們充滿信心地應考,並讓他們體會到教會的關懷與照料。」

   總主教也支持學生義工,向五個學生義工團體各發送五十萬盾,補貼他們的開支。這些學生團體,以他們的原居省份劃分。

   謝春和(Ta Xuan Hoa)神父是三名負責青年及院校學生牧靈工作的神父之一。他對天亞社說,總主教明年將要求更多天主教家庭,為考生提供住宿。

   潘氏說,胡志明共產黨青年團的義工也向考生提供協助,但僅限於派發地圖、試場位置及交通路線資料的傳單。

【完】(譯自天亞社英文新聞VT00743.1403期2006年7月24日)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