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1-10-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宗與聖座 教會與社會 世界24小時 教宗與聖座 聖座網路刊登教宗雷根斯堡大學演講定稿並附詳細注解 我們都知道教宗在雷根斯堡大學的講演曾引起伊斯蘭教世界的極大不滿,認為教宗對伊斯蘭教失敬。其實,伊斯蘭教世界對教宗的那篇演講的誤解大都由媒體的斷章取義造成,事實上很少幾個人有機會真正仔細閱讀教宗的講話全文,因此,在媒體的炒作之下容易人云亦云,激起莫須有的負面反應。 教宗那篇演講的主旨在闡述信仰和理性的密切關係,凡是不合乎理性的行動,都違反天主的本性。演講全文中引起誤會的地方,是教宗引用十四世紀拜占庭皇帝馬努埃萊二世帕萊奧洛戈(Manuele II Paleologo)和波斯一位博學的人,於1391年冬天在安卡拉交談的一段對話。當時馬努埃萊二世向波斯學者說:“請把穆罕默德新帶來的東西指給我看看,你就會發現其中只有壞的和沒有人道的東西,例如他指示使用刀劍來傳揚他所宣講的信仰”。 教宗在這份定稿的“注解3”說:“這段援引在伊斯蘭世界中不幸地被視為我個人的立場,因而激起了可以瞭解的憤慨。我希望我這篇講詞的讀者能夠立刻瞭解這段話並不表達我個人對《可蘭經》的評價,對這樣一個偉大宗教的神聖經典,我是懷著應有的尊重的。我引用馬努埃萊二世皇帝的話,唯一的用意在指出信仰與理性的基本必然關係。在這一點上,我同意馬努埃萊二世的看法,但我不把他的爭論當作我的”。 教宗在他的演講詞定稿“注解5”裡面,先援引演講詞的這段話說:“關於反對以暴力使人皈依信仰這個問題的結論是:不按照理性行事是違反天主的本性”。接著,教宗在注解中強調:“我只為了肯定這點,才援引了馬努埃萊二世和他的波斯交談者之間的對話。而就是從這個結論中我發揮了接下來的反省主題”。 事實上,教宗在雷根斯堡大學演講的主要心意和內容,還是在邀請人們、尤其邀請西方世界勇敢地向理性敞開大門,教宗強調:“只有當理性和信仰以新的方式重新結合,我們才有能力從事真正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文化對話和宗教對話”。 教會與社會 歐洲主教團協會大會閉幕公報:未來五年的工作方針是對付俗化的挑戰,加強倫理道德生活以及重振大公合一對話 閉幕公報中特別指出:羅馬條約簽定50周年為歐洲教會將是個珍貴的機會,可供反省促使歐洲統一之父推動統一工作所抱的理想,也可以加強歐洲人民的責任感,進而更深入地認識歐洲基督信徒在促成歐洲統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明年2007年3月25日是促成歐洲統一的《羅馬條約》在羅馬簽定50周年紀念日。 聖座國務卿貝爾托內樞機表示要與所有人建立良好關係並編制和平計畫 全球舉行第四屆反對死刑日 答:我們在舉行第四屆反死刑日的同時,發起一個亞洲的反死刑網路,從首爾到東京,到印尼,所有瀕太平洋的國家,我們要求這些國家廢除死刑。廢除這個詞非常重要,正如印尼,雖然已經有15個月沒有執行死刑,然而,最近再度殺了3名天主教徒。 問:因此不是暫停執行死刑,而是要廢除死刑。許多國家廢除了,但仍然有許多國家繼續執行………… 問:非洲在促進民主和人權方面有很大的進展,但美國卻繼續執行死刑………… 問:判處死刑多數是為消滅異己者的政治原因或是其他的罪行? 土耳其法庭判處殺死義大利傳教士的土耳其青年18年監禁 世界24小時 昨天10月10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美國和日本敦促聯合國安理會對朝鮮施加嚴厲制裁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臺訊)美國和日本敦促聯合國安理會對朝鮮施加嚴厲制裁。朝鮮前天9日宣佈完成了一項核子試驗,並且準備發射帶核彈頭的導彈。儘管朝鮮的表示有待從軍事方面進行核實,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加上輪值主席國日本要在昨天10日舉行非正式磋商,討論美國9日傳播的一項議案草案,並在晚上要參考日本的建議再次討論。草案可能根據聯合國憲章第7條行事,該項條款許可使用武力,其中規定取消同朝鮮的軍事往來和奢侈品交易,可能對來往朝鮮的一切空運和海運貨艙進行檢查,在全球封鎖同朝鮮軍事計畫有關的財產。 (梵蒂岡電臺訊)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再次被逐出審判他在80年代屠殺18萬庫爾德人罪行的法庭。薩達姆一開始講話就引用了可蘭經上煽動戰鬥的內容,法庭法官哈利法關上了他的麥克風的開關。在薩達姆提出抗議後,其他6名被告也情緒暴躁起來。薩達姆在近5次開庭中被哈利法法官逐出法庭已是第4次。正是在5次開庭前,哈利法法官替代了阿美里法官的職務,撤換阿梅里的職務也正是他被斷定對被告過於“軟弱”。 (梵蒂岡電臺訊)巴勒斯坦主席阿布•馬贊同總理哈尼亞討論組民族團結政府的事宜,在承認以色列的問題遇到了巨大的阻礙。從事調停的卡塔爾外交部長哈馬德作了上述表示。哈馬德在加沙會見了兩位巴勒斯坦領導人之後說:“主要的問題出在彼此承認和建立兩個國家的方式上。”他又說,希望他們達成共識。阿布•馬贊的發言人魯德伊納聲明,哈馬斯離國際社會為組民族團結政府提出的要求差距很遠,排除一切阻礙將會很困難。魯德伊納強調了雙方在兩方面未能達成共識,即在承認以色列的問題上被哈馬斯堅決拒絕,另一個就是2002年在貝魯特召開的阿拉伯高峰會議上通過的阿拉伯和平倡議,這項倡議不言明地表示了對以色列的承認。倡議中提出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以色列要撤出1967年佔領的所有阿拉伯土地,也提出了建巴勒斯坦國。 (梵蒂岡電臺訊)聯合國安理會前天9日在紐約正式任命韓國外交部長潘基文為未來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今年62歲,將在2007年1月接任68歲的加納人科菲•安南的職務。為了使他的任命官方正式化,尚需幾天後聯合國大會的投票通過,預計不會有問題。在幾天前的非正式投票中,潘基文已得到5個常任理事國心照不宣和必不可少的支持。新秘書長的任務是要解決機構改革,包括擴大安理會,安南在任時雖然也做了努力,卻無法將之完成。安南秘書長今年年底將完成第二任期,離開聯合國。有些人認為他近來恢復了聲望,因為他將聯合國拉到國際外交對伊朗核問題關注的中心,並且在今年夏天成功地取得了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遊擊隊之間的停火,派出藍盔部隊到黎巴嫩南部確保停火受到遵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