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9-11-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宗牧靈訪問土耳其 教宗牧靈訪問土耳其-首都安卡拉 “這不是一次政治旅行,而是一次牧靈旅行,它的目的是對話以及共同為和平而努力”。這是教宗飛往土耳其途中在飛機上向隨行的新聞記者所做的聲明。本著這個精神和目標,教宗展開他就任伯多祿繼承人以來最受矚目、可能也是最不容易的一次國際牧靈訪問之旅。土耳其雖然從一九三七年二月五日制定新憲法之後,便不是一個國定伊斯蘭教國家,但是今天全國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民是伊斯蘭教徒。今年九月十二日教宗在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所談到的有關理性與信仰的關係的演講曾遭到誤會,並引起全球伊斯蘭教世界的反彈,致使教宗的土耳其行也多少蒙上一層陰影。教宗因此願意重申他此行是為了促進對話,為了增進和平,他對土耳其人民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充滿敬意,這也是他選定土耳其作為他最先前往拜訪的國家之一的理由。
經過三個小時、一千七百二十二公里的飛行,教宗搭乘的義大利航空公司專機準時於當地時間下午一點整降落在首都安卡拉機場。安卡拉有五百萬居民,海拔一千公尺,教宗抵達時天氣晴朗涼爽,機場沒有隆重的歡迎儀式,因為迎接國賓禮節是安排在下午在總統府舉行的。不過還有一位部長和幾位政府代表在教宗座機階梯下迎接,並有一組大約十人的儀隊在場致敬。下機後,教宗立刻被引到機場貴賓室,與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舉行大約半小時的會談。埃爾多安總理向教宗表示抱歉,無法多陪教宗訪問本國,因為他必須立刻啟程前往北歐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高峰會議。 安卡拉在二十世紀初葉還是一個只有三萬居民的小鎮,四周都是大草原。一九二三年現代土耳其共和國國父凱莫爾為了地理戰略考量,決定把國都從伊斯坦布爾遷到比較位於國境中央的安卡拉。於是邀請奧地利建築家揚森(H. Jansen)為這個小鄉鎮規劃現代都市計畫,建立一個棋盤式的新都會,道路寬敞,有廣大的綠地。所有的中央政府部會機構都設在這裡。從此,安卡拉的發展扶搖直上,到一九五零年已有三十萬居民,五十年後的今天居民竟達五百萬之多。
教宗抵達安卡拉後的第一項正式活動,便是前往土耳其共和國國父凱莫爾的陵墓獻花致敬。這個陵墓離機場四十五公里,位於一處丘陵高地,可以俯視安卡拉。凱莫爾(Mustafa Kemal)一八八一年生於希臘的薩洛尼卡,一九三八年死於伊斯坦布爾。他是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的建國者,也是第一任總統。他把奧托曼帝國時代的土耳其徹底改變為現代的國家,把以往種種屬於伊斯蘭教的傳統和法律規章都改變為相當西化的典章制度,使這個佔有整個安娜托列亞高原的大國成為非宗教性的民主國家。從此,國家不再政教一體,以民法取代伊斯蘭教法,教育和司法體制不再隸屬於伊斯蘭教體制,把一周的休息日從星期五改為星期日,廢除伊斯蘭教曆法,採用西方曆法,禁止一夫多妻制,禁止男士戴圓筒無邊?帽,禁止女性戴面紗,放棄使用阿拉伯字母,採用拉丁字母。從這些大改變,可以看到凱莫爾對土耳其現代化的巨大貢獻。難怪他的陵墓建得那麼莊嚴壯觀,像是一座方形的希臘巨大神殿一樣。 教宗來到這座建於一九四四年至一九五三年間的巨大陵墓,在文武官員陪伴下拾級而上,走進陵墓空洞的大殿堂,在墓前向這位現代土耳其之父獻上一花圈致敬,並默禱片刻。隨即在陵墓的一個大廳簽下貴賓的大名,並以英文寫下留言說:“土耳其,不同宗教與文化的交會點和十字路口。在這塊亞洲和歐洲交接的土地上,我樂意引用土耳其共和國國父的話來表達我的祝賀:願國家平安,願世界和平”。 離開凱莫爾陵墓,教宗便前往土耳其總統府,接受歡迎國賓的正式儀式。六十五歲的土耳其總統艾哈邁德•內傑代特•塞澤爾親自在總統府大門口迎接教宗,有儀仗隊在旁致敬,典禮簡單但親切。兩人在總統府客廳作私下談話,並交換禮物,但沒有公開發表講話。接著教宗也在總統府賓館接見了土耳其副總理。
這天下午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大概就是到國家宗教局拜會國家宗教事務主席阿里•巴爾達克奧盧教授。兩人彼此交談約一刻鍾,各方的重要隨員也在坐。交談之後,教宗和這位負責土耳其全國宗教事務的部長級官員在會議大廳公開發表講話。這是教宗抵達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之後發表的第一篇講話。 這天教宗的最後一項活動是在聖座駐土耳其大使館接見駐土國外交使節團,並向各國大使約九十位發表講話。關於教宗第一天牧靈訪問土耳其的經過,請聽本台特派員科科從安卡拉寫來的報導: 教宗抵達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展開為期4天的訪問 “土耳其,人民相會的地方,不同宗教與文化的交會處。”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土耳其現代國父陵墓的金本子上用英文題了以上這句話,作為他向這個國家的致意。教宗繼續寫說:“在這亞洲與歐洲的交合地,我樂意引用土耳其共和國建國者的話來表達我對這個國家的祝賀,就是:祖國和平,世界和平。”教宗的這個訊息在這裡找到了聆聽的人,這可從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親自到機場迎接得到證明。教宗與總理在機場舉行了大約20分鐘的晤談,這親切誠懇的晤談以兩人的微笑握手開始,這樣的直接坦率的接觸,令先前人們所擔心的一切困難與疑惑,立刻煙消雲散。總理在晤談結束後的聲明充分顯示出這一點。他向新聞記者們說:“教宗在適當的時刻來訪。”“此刻,世界上暴力猖獗,差異突出,教宗來到土耳其這個以伊斯蘭教徒為主的俗化、民主國家訪問,意義非常重大。他的來訪可以帶來和平與容忍的訊息。”埃爾多安總理告訴記者們,教宗在談到伊斯蘭教和土耳其的加入歐盟時態度肯定。他說:“聽到教宗這些話,我覺得我們的這次相會成功。” 土耳其報紙今天也向教宗表示了熱忱的歡迎,“晨報”甚至在頭版用義大利語來歡迎教宗。其他的報紙也在頭版刊登了教宗張開雙手面露笑容的照片。所有的報紙也都在其他版專門報導教宗來訪的消息,即使都強調教宗此行主要是訪問巴爾多祿茂宗主教以促進大公合一,各報紙也都祝願能夠克服過去的誤解。關於這方面,一位在教宗仍是拉青各樞機時訪問過他的土耳其記者塞利克在著名的“郵報”撰寫的文章中回憶說,他詢問拉青各樞機他是否真的不願土耳其加入歐盟,樞機回答說,他被誤會了,並說他非常敬重土耳其人民。 屬於不同禮儀天主教的信友們正熱切地為教宗的來訪祈禱,他們期望教宗這次的訪問能為他們帶來鼓勵和對享有安寧前途的信心。 對話與友愛是教宗訪問土耳其的目的 教宗強調,他此行不是政治性而是牧靈性,目的為與伊斯蘭對話,與其他的基督信徒,特別是與東正教徒對話,以能夠達到互相間更大的瞭解。教宗說:“我們不要期望這次旅行會收到重大的成果。此行的價值是象徵性的,它包含在大家為和平與友愛而進行的充滿友誼與尊重的相會中。” 在回答關於土耳其加入歐洲的問題時,教宗提醒記者們,土耳其的國父以法國憲法為楷模來制定土耳其的憲法,因此,現代土耳其的的根源便已經有了與歐洲的理性、思想與生活的對話。教宗說:“歐洲的理性與伊斯蘭的傳統的對話已經寫在現代土耳其的存在中。” 土耳其主教團主席,伊茲密爾的總主教魯傑里•弗朗切斯基尼談教宗的來訪和當地天主教團體 答:這個小小的團體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著教宗。開始的時候有些擔憂,現在爆發出喜悅。 問:在土耳其的天主教團體的處境如何? 問:在法律地位方面,你們向當局要求什麼? 問:在土耳其有修道院嗎? 問:目前還不能建教堂嗎? 問:同穆斯林日常的關係如何? 問:教宗要到厄弗所訪問,這是個對基督信徒如此重要的城市,教宗的來訪對你們有何意義? 問:根據古老傳統,聖母在厄弗所被接上天的… 問:是一次慘痛的火災嗎? 問:天主教徒同東正教徒的關係又如何呢? 問:在土耳其的基督信徒團體的希望是什麼?他們希望教宗說些什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