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8-01-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東南亞通訊
這次的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消息取自天亞社:
--香港六宗教領袖交流對終極關懷的觀念
--臺北新任輔理主教鍾安住,首要與神父教友建立關係
--菲律賓為華人服務的「樂仁傳教會」前瞻修會穩步發展
--香港堂區聖家節活動 突顯信徒重視婚姻與家庭
--馬尼拉羅撒樂樞機: “奉獻和團結是和平之路”
********
香港六宗教領袖交流對終極關懷的觀念
【天亞社香港訊】香港多個宗教的領袖分享各自信仰對「終極關懷」的見解及重要性。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聯合秘書處天主教代表周景勳神父說,香港人口老化,而現代青年人對生命有不同價值觀,所以期望借著探討終極關懷的議題,鼓勵青年人關心身邊的人。
他對天亞社說,終極關懷不單指臨終一刻,還包括個人修養和德行。這項牧靈工作的重要,在於病者對生命終結有時會感到恐懼,在這關鍵時刻,「如果我們能給予他們心靈安慰,便可讓他們得到平安」。
周神父觀察到,不同宗教因應各自宗教觀提供終極關懷服務,但這或許正在改變。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于十二月二日舉辦的年度宗教思想交流會,便特意以「宗教信仰與終極關懷」為主題。
這次交流會由天主教教區宗教聯絡委員會主持,約百人參加,包括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信徒和一些非宗教人士。
未能與會的天主教腫瘤科醫生楊美雲提交的文章指出,癌症病人常會問「為甚麼?」她說,天主教的信仰核心是復活,有此信念的病人,面對死亡時不會感到絕望,而是抱著對永生的盼望。
這位天主教醫生協會前任主席認為,有天主教信仰的人或會體悟到「痛苦是參與耶穌的苦難和救世工程。病人若能在痛苦中找到價值,雖仍痛,未必苦」。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是于一九七八年成立,旨在透過定期聚會、合作服務和活動,鼓勵宗教之間加強溝通,分享經驗,表達對世界和社會的關懷。
香港社會對臨終者的關懷似乎正在增加。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於十一月十三日起,一連三周的「善終陪伴與萬民四末」講座,反應熱烈。講座內容包括照顧病人、善別服務、照顧亡者親屬及教會對生死的教義。
此外,民間組織「善寧會」近期的數個善終照顧及教育課程也同告額滿。
臺北新任輔理主教鍾安住,首要與神父教友建立關係
【天亞社臺北訊】臺北總教區新輔理主教在晉牧後兩天,便到堂區探訪神父及教友。
鍾安住主教十二月卅日在臺北縣新莊市天主教輔仁大學受祝聖。他于元旦到訪臺北縣中和市天主之母堂,主持該堂主保瞻禮彌撒。
五十四歲的鍾主教在晉牧禮後告訴天亞社,他將努力「瞭解堂區神父面對的困難,給予鼓勵,加強與神父的友誼及『父子』關係。」
他表示,以前一直把心力投放在修院和大學工作,因此不大熟悉總教區的事務。但他相信,天主賜給他的特恩是善於與人溝通,今後會逐漸加強與神父和教友領袖的合作。
鍾主教在臺北工作近六年,由二零零零至零三年出任天主教臺灣總修院院長,後擔任輔仁大學的助理教授和校牧。他出生於臺灣西南部嘉義教區,在毗鄰台南教區晉鐸。
輔仁大學總務長賴振南十二月卅日對天亞社說,鍾主教是個「好牧人」,不但帶領大學的宗教活動,也十分關心學生、教職員及工友。這位天主教徒認為,主教的親和力強,其大學工作經驗有助他深入接觸不同的教友團體。輔仁大學約有二萬七千名學生和一千名教職員工。
晉牧禮上,鍾主教在襄禮的台南教區林吉男主教和高雄教區劉振中主教,以及來自臺灣各地二千多名教友的見證下,從臺北總教區鄭再發總主教手中接受主教戒指、禮冠和權杖。
當天參與共祭彌撒的還有高雄教區已退休的單國璽樞機、多位退休主教、臺灣其他四個教區五位主教和輔理主教,以及近一百八十位神父。
菲律賓為華人服務的「樂仁傳教會」前瞻修會穩步發展
【天亞社菲律賓馬卡蒂市訊】菲律賓一個以服務華人為宗旨的傳教修會,形容該會在「靜待」發展,聖召則「穩步增長」,儘管目前其修生逾半來自中國大陸。
在十月十八至廿二日泰北清邁「亞洲福傳大會」中,擔任協調員的「樂仁傳教會」會長盧德范蒙席近日向天亞社說,大會是「蒙受恩寵的時刻」,增強了他的傳教熱誠。
這位四十六歲華裔菲籍神父向天亞社說:「菲律賓人在許多方面貧乏,但亦擁有許多瑰寶可與人分享」,特別是「我們的信仰和音樂」。為他而言,福傳大會以故事形式分享各人對耶穌的經驗,顯示這是向不同文化和信仰者福傳的有效途徑。
盧蒙席在其身兼院長的傳教會「樂仁修院」,談論修會面對的挑戰。修院位於馬尼拉東南馬卡蒂市。樂仁傳教會以聖李樂倫命名,聖人生於一個華裔父親與菲裔母親組成的菲律賓家庭,他於一六三七年代表道明會前赴日本作傳教考察時殉道。
盧蒙席憶述,在二零零一年,修會無法回應要求,派神父到俄羅斯東部伊爾庫茨克服務。他說:「我們仍未夠人手這樣做,但我們冀盼有一天能派出更多神父履行傳教使命。」
已故馬尼拉總教區辛海綿(Jaime Sin)樞機於一九八七年成立樂仁修院,旨在培育神父為華裔菲律賓人服務。十年後,教廷認可樂仁傳教會為教區傳教神父團體。
據馬尼拉總教區網站指出,辛樞機盼望樂仁傳教會成為神父履行傳教聖召的團體,共同關注中國教會的發展和推動對華人的福傳工作。
盧蒙席在臺灣經過八個月的研習和牧靈工作後,於一九九一年晉鐸成為樂仁傳教會首位神父。他於二零零零年獲委任為傳教會第二任會長時,已在修院工作逾兩年,並在中國東北修讀漢語。現時該修會共有廿名神父。
樂仁傳教會獲正式認可後的九年間是「靜待發展」期,當時無論在聖秩及聖召方面均「穩步發展」。盧蒙席說:「就修生而言,每年人數大致相同,維持在卅至卅五人。」
不過,來自中國大陸的修生現時占全院人數近半。修讀哲學的廿名修生中,約半數來自大陸。十二名神學生中,則有七人來自大陸。
大陸修生由他們的主教推薦,取得中國政府批准往海外進修。盧蒙席解釋,修生所屬教區需負責修生前往馬尼拉的旅費,而修院則負責學費及食宿開支。
他指出,修院允許大陸修生登記成為傳教會中國教會傳教團的成員。他續說,中國公民必須在中國晉鐸,中國政府「不會接納修生在馬尼拉晉鐸,他們可能不會獲准在中國服務」。他說,但修生可要求成為馬尼拉總教區神父及樂仁傳教會成員,一如其他修會成員。
盧蒙席前瞻未來六年,傳教會神父將會增加,並估計每年會有一名新神父晉鐸。他說,除了為華裔菲律賓人施行聖事,「我們會派遣更多華裔菲籍神父往海外傳教」。
在菲國,樂仁傳教會神父服務于五個教區內的六個堂區及一些華人學校。但二零零六年《菲律賓天主教手冊》顯示,共有五十四個堂區及機構,屬於菲律賓華人天主教牧職服務範圍。三名樂仁傳教會神父現于臺灣服務。
盧蒙席指出,當教區接管該些堂區後,樂仁傳教會神父便可前往海外傳教。
菲律賓華人天主教牧職全國秘書陳孟利神父分析,樂仁傳教會的最大挑戰,是它沒有辦學及負責的堂區少,較難吸納青年加入。
這位華裔菲籍神父向天亞社說,「對華人持熱誠及開放態度」是該會目前的基本培育方針。他說:「任何人具有這兩種特質,便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即使在學習語言上亦然。」
他指出,天主教會一九五零年代後才在華人社群活躍,以此而言,華裔菲人的聖召已算「良好」。他說,傳教士當時被迫離開中國前來菲國,逐漸在本地華裔社群中建立起全國學校及堂區的網路。
盧蒙席擔任樂仁傳教會會長及修院院長的任期于二零一二年屆滿,他計畫任滿後會繼續以華人為傳教目標,並期望可領導傳教團到「澳門或其他華人地區」。
堂區聖家節活動 突顯信徒重視婚姻與家庭
(香港公教報訊)十二月三十一日(主日)是聖家節,不少堂區都會為堂區夫婦或慶祝結婚周年的信徒舉辦慶祝活動,因著教區把今年訂為「家庭年」,堂區與夫婦一起走過大除夕、迎接新一年,便變得別具意義。
跑馬地的聖瑪加利大堂在上主日慶祝聖家節,替堂區約五十對慶祝結婚周年的夫婦舉行慶典,重宣婚姻盟誓。
聖瑪加利大堂聖家會的姚蒲淑玲十二月十九日說,慶祝聖家節,體現了天主教徙重視婚姻。姚太說:「我們視堂區為家,家庭是很重要的。」
姚太稱,部份夫婦只有一方是教徒,藉聖家節及為「家庭年」作好準備,能夠給非教徒配偶知道,教會珍惜婚姻與家庭。
「聖經創世紀記載,(夫婦)二人關係,需要成為一體。」從事夫婦培育工作的寶血會修女鄭瑞薇十二月十九日說,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夫婦在婚姻路上需要不斷學習,「正如神父需要七至十年的時間修道,修女也要經過三年學習才發願,婚姻也一樣,需要培訓及學習」。
鄭修女認為,婚姻關係中,配偶需要不斷的付出和犧牲,這關係到當事人要認識自己。她說,夫婦爭執往往源於彼此認識不足,特別是對自己認識不足。
她又說:「基督徒認為,夫婦需要溝通及彼此成全。家庭內必然會遇上困難,但困難並不是障礙,正如種籽萌芽,都需要破殼而出。」
鄭修女稱,關心和看重家庭,是沒有時間性的,人每時每刻都需要關顧家人。
對於家人關係,她說:「夫婦可以共同愛護雙方的父母。作為父母的,亦要學懂讓子女獨立,與配偶組織家庭,不要過分把時間集中於子女身上,疏忽對配偶的關懷。」
信徒許張佩玲曾與丈夫相隔異地多年,目前一家人居於深圳。她認為,維持良好的夫妻關係,貴乎坦誠和信任,祈禱亦有助夫妻的信仰成長。
許太十二月二十日稱,家庭融洽與信仰生活彼此相關,夫婦憑著信仰,有助兩人達到同一生活目標。
許太為遷就丈夫工作,舉家遷在深圳居住,平日她每天穿梭香港上班。她表示,會儘量參加教會活動,「因為天主給予我許多東西,希望藉我能力範圍內,為天主奉獻,以展現天主對我們的眷顧」。
羅撒樂樞機: “奉獻和團結是和平之路”
(亞洲新聞 馬尼拉訊)有必要 “奉獻, 走紀律之路’ , 如果 希望 “重新開始團結合作, 以達到持續的和平”.
在祝賀新年信息中, 馬尼拉樞機, 大主教羅撒樂向所有的菲律賓人民發出邀請.
在昨天發佈的資訊中, 羅撒樂樞機解釋說, 這個國家 “應該往前看, 新一年, 應該成為挑戰,而不是已經過去的憂傷和不幸的時代的終結”.
每一個新年 “都是一個機會, 讓我們可以利用時機實現共同的願望, 不論是富人與窮人共用生活, 或者新的團結合作, 由各種宗教信徒和有良心的公民組成的和平團體”.
如同在耶誕節祝賀中的邀請, 大主教再次向國民強調, “為和平祈禱, 為國家的團結祈禱. 為了達到一個共同目標唯一的方法是與其他人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