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11- 2000 新聞報導 資料庫
聖座活動
-慶祝歐洲人權公約五十週年,歐洲理事會成員國代表羅馬舉行部長級會議並蒙教宗接見
-全球政界人士今明兩天聚集梵蒂岡過大禧年
-聖座駐紐約聯合國代表向聯大談和平的文化
各地教聞
-歐洲天主教明愛會在捷克舉行會議
-斯里蘭卡泰米爾族人民行動受限制
國際新聞一瞥
-阿拉法特肯定了停火協議
-美國總統候選人小布什被揭露曾酒後駕車被拘捕
-新加坡航機台北機場意外事件因起飛跑道錯誤造成
-俄羅斯太空船已經於2日與太空站連接
******
聖座活動
慶祝歐洲人權公約五十週年,歐洲理事會成員國代表羅馬舉行部長級會議並蒙教宗接見
【梵蒂岡電台訊】 歐洲理事會四十一個成員國的兩百位代表從昨天十一月三日起,在羅馬意大利外交部舉行為期兩天的部長級會議,同時慶祝歐洲人權公約簽署五十週年紀念。這兩百位歐洲各國政府重要官員在開會之初,先到梵蒂岡覲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而教宗也向他們發表重要講話。他說:「否認母親懷中胎兒的生命是明顯地違反歐洲隆重宣佈的尊重基本人權的精神」。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四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沒幾年,歐洲國家在羅馬簽署歐洲人權公約,重申人權高于國家最高主權的原則,這個原則不能附屬于國家的政治目的,也不能被國家的利益所損害。教宗說:「經過世界大戰的破壞以後,歐洲理事會簽署人權公約,為倫理道德的復興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從此,這項公約成為歐洲唯一的法律工具,它設法宣佈並維護簽約國每位國民的基本權力。這項人權公約對一九四八年宣佈的世界人權宣言是個具體和有創造性的反應」。
教宗向歐洲四十一國理事會的代表們強調:「東歐新興的民主國家把歐洲理事會當作歐洲各國各民族合一的中心點,這個合一若缺乏宗教和倫理道德價值,是無法理解的,因為這些價值乃是歐洲各國共同的財產。東歐各國人民的基本人權長久被剝奪,所以他們決意要加以維護」。
根據五十年前制定的歐洲人權公約的精神,教宗指出必須清楚地面對某些問題,其中包括把人權和人權的基礎,也就是'人'分隔的傾向,以及只從個人立場,而不考慮到家庭的重要的角度來解釋人權的傾向。教宗特別指出今天非常矛盾的現象,那就是人一方面極力強調尊重人權,另一方面卻否認人權最重要的基礎,那就是人的生命。
教宗最後向歐洲理事會成員國的代表們表示說:「我渴望大家儘早也能了解到,如果母胎中的無辜生命沒有受到保護,那就是一件極為不正義的事」。
全球政界人士今明兩天聚集梵蒂岡過大禧年
【梵蒂岡電台訊】 大約一萬五千位來自全球各國的國家元首、總理、國會議員、省市首長等政界人士,今天十一月四日起聚集梵蒂岡,從事他們的大禧年朝聖活動,並就世界重大問題如貧窮國家的外債、人性尊嚴和自由、全球化的倫理道德基礎等進行討論。許多非信仰基督的國家,如伊朗、以色列、科威特和突尼西亞,都派遣重要官員和民意代表出席。
十一月四日整天,全體政界人士都要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舉行研討會。會議將由接待委員會主席,意大利政界元老安德雷奧蒂主持開幕儀式,並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蒞臨講話作結束。這位曾經數度擔任意大利總理和各部首長的意大利終身參議員向本台說:「宗教自由是人唯一的自由這個棱鏡的一面,沒有自由,就沒有宗教自由,沒有宗教自由,也無法談人唯一的自由」。
聖座駐紐約聯合國代表向聯大談和平的文化
【梵蒂岡電台訊】 聖座駐紐約聯合國常任觀察員雷納托•馬蒂諾總主教十一月二日再次向聯大發表講話,談和平的文化。
馬蒂諾總主教指出:「和平的文化必須是人權的文化,這是即將結束的本世紀的經驗教給我們的。本世紀既有重大的科學進步,又有難以言盡的暴力。和平的文化必須以真理和正義為基礎,這個基礎所蘊含的價值要求每個人要尊重個人的良心,那些價值又超越政治和經濟的利害關係」。
聖座代表又說:「和平的文化必須尊重各民族的權利,這種文化以有效的國際法規來疏遠戰爭的威脅,並以及時的裁判和推動對話的力量來化解衝突的可能。和平的文化也意味著拒絕自由販賣武器,意味著由內心發出來的善意,以促進修和,避免戰爭、宣揚非暴力為志向」。
各地教聞
歐洲天主教明愛會在捷克舉行會議
【梵蒂岡電台訊】來自歐洲44個國家的100餘位天主教慈善機構明愛會代表,於10月31日起在捷克的赫拉德茨-克拉洛韋舉行為期五天的會議,討論有關靈性和正義的課題。歐洲明愛會主席維耶洛在致開會詞時說:"明愛會有如一架機器,需要定時上潤滑油。"歐洲明愛會的祕書長伊金在致詞時則強調了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就是,從基督信仰價值重新發現明愛機構的身份,以及將歐洲所有的明愛機構的社會援助工作聯合起來。伊金祕書長指出,明愛會是提供社會服務的主要機構之一,他又說,明愛會必需常覺醒到自己是屬於教會同時也屬於社會的。主席維耶洛也強調了歐洲各國明愛會不僅應有互相間的合作,同時也應該與其他的機構建立起良好關係。他於是舉例說,1997年摩拉維亞、波希米亞和波蘭發生水災時歐洲明愛會曾予以大力援助,今天,這個愛德機構又在塞爾維亞、黑山和科索沃從事協助工作。
出席這項會議的人士除了歐洲明愛會的主席、祕書和代表外,還有布拉格的總主教沃爾克樞機等捷克地方教會的神長們。
斯里蘭卡泰米爾族人民行動受限制
【梵蒂岡電台訊】斯里蘭卡天主教會的維護人權的人士說,多年的內戰,在國內造成無辜者受迫害和人民,尤其是泰米爾族人的行動受限制。負責當地一個社會和宗教中心的無玷聖母會會士弗斯神父說,泰米爾人到首都可倫坡比移民外國更難。弗斯神父的中心為許多過境可倫坡的人提供住宿和援助。弗斯神父解釋說,從北部來的人必需申請到許許多多的准許證,來首都治病或從這裡出國的人必需先通過許多的調查。每個泰米爾人都被看成是恐怖分子,這令人難過。弗神父常親自到警察局要求釋放受他的中心接待的泰米爾人。
中心的律師羅德里格斯每月至少收到20個被警方"任意扣留"的泰米爾青年的援助要求。此外,這位律師還需要協助由當地堂區介紹,來自北部和東部的家庭。斯里蘭卡預防恐怖活動的法律,准許不經審訊將人拘禁兩年。
以律師為專業的耶穌會士堯格什瓦蘭神父在過去三年中令他協助的人的95%獲得釋放,這充分証明了任意拘禁人民的事實。
除了協助被任意拘禁的人獲得自由外,當地耶穌會也從事為難民服務的工作,申請援助的難民人數正不斷增加,每月至少有20人,他們因為不能提供離開本鄉的充分理由而被軍方看守。
斯里蘭卡北部要求獨立的泰米爾人游擊隊和政府軍從1983年起不斷發生衝突,帶來嚴重的人命損失。
國際新聞一瞥
昨天11月3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國際新聞一瞥"報導的內容是:
-阿拉法特肯定了停火協議
-美國總統候選人小布什被揭露曾酒後駕車被拘捕
-新加坡航機台北機場意外事件因起飛跑道錯誤造成
-俄羅斯太空船已經於2日與太空站連接
以下是新聞的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台訊】在2日的耶路撒冷炸彈攻擊事件後,以色列總理巴拉克和巴勒斯坦人領袖阿拉法特決定不向原教旨主義者的謀殺意願低頭。美國、聯合國、歐洲、俄羅斯和埃及都表示贊同緩和與對抗恐怖主義。以色列宣稱相信和平,阿拉法特昨天也表示反對暴力,他要求大家遵守停火協定。2日的事件中,有兩人死亡,十餘人受傷。不過,正如這次危機以色列方面的主要談判人西蒙•佩雷斯解釋的,巴勒斯坦人領袖不可能用軟的方法來解決一個多月來的暴力。請聽本台特約記者莫塔的報導:
【"阿拉法特不是魔術師,不能按一下紐便停止暴力。"佩雷斯於3日上午在接受電台的訪問時這樣說:"再說,有武器的人也不全是受他管的,有些巴勒斯坦組織並且與他敵對,"他在訪問中解釋了他與阿拉法特簽署的協定,以及這項終止衝突和停止鼓勵暴力的協定推遲24小時實行的原因。以色列總理的諮議員雅托姆承認巴勒斯坦人當局曾給予指示,但他說,成果令人失望。耶路撒冷市長也因同一個原因批評巴拉克。2日晚間,耶路撒冷郊區繼續有槍聲。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也再度發生攻擊以色列軍據點的事件。在耶路撒冷的雷奧尼門附近,以色列軍人和巴勒斯坦青年發生衝突,因為軍人禁止青年進入清真寺廣場。衝突中至少有5人受傷。耶路撒冷舊城的安全措施已加強,同時也禁止45歲以下的伊斯蘭教徒進城。】
【梵蒂岡電台訊】再過幾天便是美國舉行總統大選的日子。戈爾和小布什兩人的幕僚正設法在仍未決定選誰的人中爭取選票。在這最後時刻,除了政綱受歡迎外,還須使用宣傳技倆,例如把對方過去的醜事掀出來。這樣的情形於2日發生在布什的身上。本台特約記者馬斯特洛利利報導說:
【在曼恩的電視台播放了有關的消息後,布什承認自己在1976年被拘捕過,當時30歲的他因為醉酒駕車被捕。布什在開始競選活動時,便公開他年輕時酗酒,但是40歲時,他決定戒酒,以免損害家庭的名譽。戈爾沒有利用布什的這個剖白,但有些共和黨的評論人懷疑消息是從他那方面來的,目的為損害他的對手。幾個月前,布什曾拒絕澄清他年輕時使用麻醉品的事,而僅承認他曾犯錯。現在,需要看酒後駕車被捕事件對選民的影響有多大。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布什稍勝於戈爾,這兩位候選人正在爭取具關鍵性的佛羅里達州。由於兩人差距很小,任何新的事件都能造成影響。】
【梵蒂岡電台訊】31日在台北機場失事的新加坡航空公司波音747客機,因為跑道錯誤而發生意外。這是檢查飛機黑箱的一位調查人員說的。該客機錯誤進入一條正在修整的跑道上起飛,撞上挖土機而引起爆炸,機上179人中81人喪生。事件發生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去函哀悼喪生者,並表示在精神上和祈禱中與生還的人士同在。
【梵蒂岡電台訊】搭載三名宇宙航行人員的俄羅斯太空船,已經於2日與太空站連接,兩名俄羅斯和一名美國宇宙航行人員也進入了太空站。以下是本台特約記者達馬托的報導:
【莫斯科數公里外的星城萬分欣喜,經過多年的困難後,俄羅斯人再度是太空的主角了。他們的兩名宇宙航行員和一名美國人,是國際太空站的第一批住客。在打開太空船的門後,克里卡列夫、吉德津科和謝潑德三人搬遷到太空站。他們要在那裡生活到明年二月,為人在太空中的生存創造必需條件。最先的工作之一是連接電腦。隨後,他們也要進行科技性的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