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08-08-2005  新闻报导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 主日弥撒重播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新闻取自:天亚社、亚洲新闻社、香港公教报、台北教友生活周刊:

-亚洲宗教领袖赞同将跨宗教教育纳入课程
-中国教友慰问安徽省最近受龙卷风吹袭的居民
-港信徒前赴科隆世青 汤牧派遣授基督真光
-香港办东亚妇女会议 探讨妇女门徒使命
-日本原子弹改造了广岛神父的一生
-菲律宾教会有需要令圣体圣事对社会边缘人士更有意义
-越南中部高原教区建立以来最大批神父晋铎,有助推动教会发展
-以救护车赶赴圣召-满咏萱修女(作者:蔡炅樵)
-爱的旅程(作者:满咏萱修女)
***********

亚洲宗教领袖赞同将跨宗教教育纳入课程
【天亚社雅加达讯】亚洲和欧洲的宗教领袖在 厘岛一个会议中,赞同鼓励亚欧会议成员国政府,把跨宗教教育纳入中学课程。

亚欧会议成员国的宗教对话会议於七月廿一至廿二日,在雅加达以东约一千公里的 厘省府登巴萨召开,主题为「在国际社会建立宗教间的和谐」。

来自亚欧会议成员国一百卅四位宗教代表,大多是佛教、基督教、孔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正教的领袖。会议期间,他们从文化、宗教和信仰遗产方面进行反省和讨论。

来自亚洲参加者有教廷驻印尼及东帝汶大使马尔科姆.兰吉特(Malcolm Ranjith)总主教、汶莱宗座代牧区沈高内略(Cornelius Sim)主教,以及菲律宾道明会会士、亚洲主教团协会执行秘书文生.卡希利(Vicente Cajilig)神父。

与会者同意提醒各自政府或团体促进宗教对话的重要。他们发表涵盖教育、文化、传媒、宗教和社会各方面的决议书,作为回国後开展和落实和平、同情和包容等共同价值的指引。

其中教育决议书鼓励各国政府在维护各自的特性的同时,将跨宗教教育列入中学课程。

印尼主教团危机及和解服务中心协调员依纳爵.伊斯马托诺(Ignatius Ismartono)神父七月廿五日对天亚社说:「藉纳入跨宗教教育,人们可互相了解,意识到彼此有很多相似的宗教价值观。」

印尼印度教最高会议主席尼奥曼.苏万达(Nyoman Suwandha)说,跨宗教教育有助促进容忍,打破宗教极端主义。印尼儒学协会主席钱德拉.塞蒂亚万(Chandra Setiawan)表达类似观点说,强调跨宗教教育是对日渐升温的宗教极端主义的回应。

教育决议书还鼓励藉讲座、研讨会和其他活动,研究促进和发扬宗教对话的课程内容。它亦指出有需要在基层、国家和区域层面举办活动,让大众学习接纳和处理社会的多样性,防止宗教极端主义和偏见的出现。

印尼宗教与和平议会主席佐汉.埃芬迪(Djohan Effendi)也参加了是次会议。然而,他怀疑决议能否成功。他说:「我相信一定有人会反对将跨宗教教育纳入教学课程。」

与会代表亦决定力争把宗教学院纳入国家教育的体系和目标,以防止它们遭到排斥。

会议出席者肯定了宗教与文化的联系,决心在文化领域促进共同价值,以加强社会的理解与共融。他们还决定在亚欧各阶层培育大众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宗教或信仰的能力,尤其向年轻人提倡文化交流的意识和理解。

在传媒领域,与会者表示会努力强化及鼓励传媒的言论自由,以促进宗教共融,确保新闻工作者在报道宗教事件时遵守尊业操守,以及增强公众对新闻报道和评论之间的差异意识。

他们又决议要求传媒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报道和跟进跨宗教对话与合作事宜,并呼吁为亚欧传媒工作者提供更多交流项目和奖学金,以提升专业水平。

在宗教和社会方面,与会者决定界定和发扬一些共同价值,如尊重人权、保护环境及打击贪污等。

他们也支持在各宗教团体建立机制,促进伦理行为和共同拥有的道德价值,利用现有的跨宗教机构和组织,澄清并尊重彼此之间的不同,加强彼此的信仰教育,以促进对话。

此外,与会者还谴责暴力行为,声明说:「我们同声反对那些利用宗教名义将谋杀和恐怖活动合理化的人。」

赛普勒斯将於明年主办第二届亚欧宗教对话会议。

中国教友慰问安徽省最近受龙卷风吹袭的居民
【天亚社中国灵璧讯】华东安徽省一个小镇最近受龙卷风吹袭,教友在灾後前往慰问居民。

七月卅日早上,一股罕见的龙卷风横扫安徽省灵璧县韦集镇。灵璧县位於北京以南七百四十五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逾九成叁是农民。

省内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下」教会神父八月叁日对天亚社,事件中,逾二百个家庭受影响。据他所知,廿一名死者中,年纪最大的四十岁,最小的 有六个月。他解释说,由於韦集镇从未遇过龙卷风,它又来得突然,「一些教友告诉我,他们 能及时带同子女逃生。」

这位神父说,风灾後,他随即与一些教友领袖探访灾民,向他们捐出叁千元人民币(约叁百七十美元)。他说:「这已是堂区仅有的金钱,数目不多,但村民对教会这种慷慨传统非常感动。」

灵璧县「公开」教会的王新建神父八月二日对天亚社说,受龙卷风打击的韦集镇,今年二月九日农历新年前一个月才发生过猪瘟。

龙卷风发生的周末,王神父在邻近城市处理一些教会事务。他说,教友无法确切报告龙卷风的灾害情况,但他听闻有房屋倒塌,猪只被倒下来的树木及瓦砾压死。他续说,省政府已采取紧急应变行动。

据香港亲中报章《文汇报》八月一日报道,安徽省政府已发出二级救灾应急预案,而事件中有十五人死亡,四十六人受伤。报道指出,死者中有十一名参加暑期班的初中学生,龙卷风把他们身处的建 物吹倒。

不过,该地下神父指出,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并非最终,因为它并未包括翌日发现的几具 体,以及後来才报称失踪的学生。

这名神父指出,这股龙卷风是韦集镇农民今年遇到的第二度打击,他们才刚从年初爆发的猪瘟恢复过来。天亚社早前报导,此镇饲养的猪只自一月中旬染上猪瘟,单是在大刘庄,二千多只小猪大部分在一至两天内死亡。

王神父表示,安徽省的猪瘟「来得快也去得快」,与现时在西南四川省爆发的疫情不同。

自七月以来,一种在世界各地猪只身上常见的细菌「猪链球菌」,被证实是引致四川省多个城市多人死亡的原因。据中国卫生部统计,直至八月叁日,在二百零六个人类受感染累计个案中,有卅八人死亡。

该位地下神父也同意两个省份的问题不一,因为灵璧县的猪瘟并没有导致任何人死亡。他说,四川省的高死亡率可能与农民购买受感染或病死猪只来食用有关,因为它们价钱比健康猪只便宜很多。

港信徒前赴科隆世青 汤牧派遣授基督真光
(香港公教报讯)逾二百名公教青年出席第二十届普世青年节香港区派遣礼。好些参加者期望透过这次旅程更深认识信仰,增加对教会的认识和归属感。

本届世青节八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德国科隆举行,主题是「我们特来朝拜他」。来自教区、圣母军及慈幼青年牧民团叁方逾二百名公教青年,七月叁十日在坚道主教座堂参加香港区派遣礼。礼仪由汤汉主教主持。

弥撒中,数名世青参加者在信友祷文环节,特别为世界和平、普世教会,所有世青节参加者,以及身边有需要的人祈祷。数十位世青队小组代表席上奉献祭品,当中不乏别具心思的礼品,例如有送赠「益力多」(又名酵母奶)饮品,寓意青年人应在生活中发挥酵母作用拓展天国。

派遣环节上,汤主教把代表基督真理之光的蜡烛,授予世青节每组代表,期望携带和使用这些烛光的朝圣青年,能因着这烛光,在其身上展示基督的真理之光,使更多人认识和爱慕上主。

汤主教在早前的讲道中,引述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上届世青节的讲话,指仇恨与爱在新世纪是人生道路的两大方向。他说:「近期伦敦和埃及都发生恐布袭击,暂时似乎仇恨在世界占优势。但(已故)教宗相信爱一定可压倒仇恨。」

汤主教指爱建基於基督身上,而年青人就是爱的建设者。他鼓励年青人依照基督的言行生活,「这样任何事情就不能把我们与天主的爱隔绝」。他亦希望参与世青的信徒回港後引领更多人朝拜主耶稣基督。

出席世青的本地参加者,礼仪中都穿上粉红色团队上衣。他们於八月八日至十一日会分组先到德国埃森教区(Essen)与荷兰罗尔蒙教区(Roermond)避静,然後才启程到科隆参加世青节。

世青节香港教区团团长陈永超神父八月一日称,团队制服颜色经过实际考虑:「我们预计大家去到德国会晒黑,穿着粉红色上衣拍照会抢眼一点…… 」今年大会把世青参加年龄由过去订立的十八至叁十五岁,调低至十六至叁十岁。陈神父估计,降低参加年龄可让更多年轻信徒参与世青活动。

世青参加年龄下调後,有不足十八岁的信徒希望透过这次活动更深认识信仰,多了解教会。十六岁的梁颂恩与十七岁的冼加希随圣母军团队参加世青节。她们在派遣礼後对本报称,希望在科隆认识其他地区的圣母军和平信徒,深化对教会的归属感。梁颂恩说:「我想天主在世青预留了一份礼物给我,很期待参加。」

陈永超神父本年率领世青团,他期望青年信徒在活动找到方向,主动探究信仰历程,「不要依赖别人 食,自己要懂得消化,最後与人分享(信仰)」。

参加本届世青节的香港青年分属叁团,其中教区团一百六十人;慈青团八十五人(包括港、澳、台、美加);圣母军团十九人;叁团体会一起在科隆参加教理讲授环节,其馀时间会依各团日程活动。


香港办东亚妇女会议 探讨妇女门徒使命
(香港公教报讯)亚洲主教团协会「教友委员会」八月十五至十九日假香港举行首届「东亚妇女会议」,主题为「妇女在面对廿一世纪的挑战下如何履行门徒使命」,香港派出四名代表出席。

东亚区内香港、澳门、台湾、日本和韩国等二十多名参加者出席会议,他们包括教友、修女、神父和主教。香港除派出四名代表外,亦由教友邝心怡担任专题讲员之一,另有多人担任观察员。

香港区代表之一、教友总会会长黎育辉称,会议将围绕叁个讨论 畴 妇女在社会、妇女在家庭、妇女在教会。黎氏将於会议上谈到「妇女在教会」。她七月廿二日说:「近年愈来愈多妇女贡献教会,《天主教手册》罗列的教会团体资料反映其增长。普遍善会干事的男女比例约各占一半。」她表示,会议将探讨亚洲妇女在社会及教会所面对的情况,以及如何回应挑战。

另一代表、信徒温妙娟会就「妇女於社会」发表意见,她七月廿六日说:「香港是女性地方相对较高的亚洲地区,故本港代表希望跟与会者分享,本港妇女地位随社会发展而提升的历程:七十年代妇女运动兴起,八十年代出现不少民间妇女团体,九十年代成立的平等机会委员会,关注男女平等。」

任职明爱社工的温氏说,香港代表都认为,现今本地妇女能力及地位均有上升,然她们正面对多重挑战:「家庭方面,婚外情、离婚个案逐年上升;自身方面,人口老化情况持续,而年长人口中,女士将占大多数。」另外两名代表是教区婚姻及家庭牧民委员会委员张凯娴,和宗座外方传教女修会马丽莉修女(M.P.Alves)。

逾六成人 称妇女地位高
对於整体香港妇女的现况,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性别研究中心七月公布一项妇女议题调查,发现六成七受访者认为,现时香港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高或颇高」;八成一认为,过去十年香港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变得好」;五成五认为,自己对妇女课题的关注程度属一般。该中心於五月访问了一千多名市民,并於七月公布结果。

该中心主任张妙清讲座教授七月廿六日说:「受访者普遍认为女士地位上升,可能是出於社会上部份妇女事业有成。妇女不能因此『自满』。事实上,全球化趋势下,因工作环境改变,男女收入差距增大,部份基层妇女只能从事不稳定的兼职。」

谈到妇女在教会内的参与,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教授杨玉莲七月廿六日称:「近年宗教学部的学生中,约八成是女士,她们大多希望学成後服务教会。」任教「教友牧职」科的杨玉莲说:「不少妇女事业有成,但受社会观念影响,自信心某程度较男性低,这情况亦有出现在教会团体中。神长可多鼓励妇女,肯定她们的能力。」

日本原子弹改造了广岛神父的一生
【天亚社日本广岛讯】六十年前,当时十九岁的学生早副穰被徵召离开广岛到一间兵工厂工作,这可能是救了他一命的原因。

美国空军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在东京以西六百八十公里的广岛投下原子弹後六十年,广岛教区早副神父忆述该段恐怖经历,以及引领他皈依天主教、踏上司铎之路的事件。

现年七十九岁的早副神父说,爆炸於八时十五分发生,是他平常乘电车上学,穿过爆炸现场之下的大桥的时间。

当天要不是他被派往离岸卅公里的大竹兵工厂,他将会是其中一具烧成灰烬的 体。

广岛廿五万人口中,估计有八万人在爆炸中丧生。一九四五年末,据报另有六万人死於辐射。同年八月九日,另一枚原子弹在长崎投下,令约十万人丧生。早副从大竹看到覆盖广岛的「磨菇云团」後翌日,就被召回学校,协助辨认 体。

他忆述:「我实在不能忍受那些正在燃烧和腐烂的 体的气味。泪水从我的眼眶涌出来。」

他回忆说,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剩下满布馀烬的残骸。他说:「很多生还者张开双手走路。我问他们『发生什麽事?』,他们叫喊:『拿掉它们!拿掉它们!』,并以下巴指着那些从 体中爬出的蛆 。到处都是母亲凄惨的呼叫声。」

战事於长崎原爆後不足一星期结束,日本政府於八月十五日向联军投降。

据早副神父说,随着战事的结束,大家开始为新生活奋斗。他於海军学校就读的弟弟,亦返回广岛。神父描述当时两人绝望的情绪说:「他同样感到一切都给毁了,彻底的毁了。」

神父说,惨剧过後的某天,他弟弟面带着出奇安静的神情回到家,对我说他在广岛附近的长冢,与一名西班牙籍神父谈了半小时。」早副神父回想说:「如果有人能在卅分钟改变我那极端民族主义的弟弟,我也希望跟他见面。」

那人就是伯多禄.阿鲁佩(Pedro Arrupe)神父。他後来成为耶稣会总会长。他为原爆伤者开放会院,并联同其他修会的神父,为他们提供治疗。

阿鲁佩神父把修会的初学院改为医院,因为他曾是医科学生,懂得处理伤者。这次原爆的震 ,使他坚信「爱的教育」的需要。

早副神父说:「我与他会面时,我对世上有这种人存在感到惊讶。」他的惊讶更转变成一个决定:「好!我要尝试这样做!」

早副於四七受洗,十四年後於六一年叁月廿一日,在广岛为取代已损毁的主教座堂及纪念原爆而建的世界和平纪念主教座堂晋铎。阿鲁佩神父於叁九至六六年间在日本居留,九一年在罗马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早副神父现於广岛教区工作,照顾受家庭暴力影响的青年。过去,他曾於东京不同堂区及一所修院工作。

在反思人类以不人道行为彼此对待时,他说:「如果其他星球有高智慧的生物存在,他们定会说我们是深陷邪恶的一群。」

他认为,那些负责投下原子弹的人,「既不是精英,又不是残酷或异常」,因为若我们不把地球及整个宇宙视作我们的家,硬要分清「外来者」及「敌人」,我们都会这样做。

神父说:「我们念『我们的天父』之时,是否指『我们日本人』的天父?我们不应有这样自私的观念。我们是地球的居民,应该愿意为地球贡献,甚至是献上我们的生命。」

早副神父表示,他的责任是尝试教导小孩说:「我是宇宙的人民。」

菲律宾教会有需要令圣体圣事对社会边缘人士更有意义
【天亚社马尼拉讯】正当一些经济有困难的菲律宾人努力维持与天主的关系的同时,教会有需要使圣体圣事对他们更有意义。

五十六岁的林爱麦(Emma Lim)每个主日都同家人前往马尼拉东北部奎松城道明会的圣多明我教堂参与弥撒,然後就到奎松大街贩卖报纸。

林爱麦用每天赚得的一百披索(约一元七八美元)养家糊口。她承认有时候在弥撒中想到丈夫、女儿和孙女的物质需要而分心,但当神父开始讲道,她便专心聆听。

据独立研究机构「亚洲脉搏」今年叁月的全国调查发现,许多菲律宾家庭面对着与林爱麦一样的问题。受访的一百廿个家庭中,叁分之一表示他们不够吃。

教友神学家厄玛奴耳.德古斯曼(Emmanuel de Guzman)对有关国家贫穷状况的报道,问道:「如果这里没有足够吃的,穷人又怎能感受到意味着分享的圣体圣事呢?」

这位教友神学家在七月廿叁日,一个题为「圣体圣事对全球教友的见证、自强和使命」的研讨会上演讲。他的演讲由奎松城圣文生神学院主办,是到今年底结束的一个演讲系列的一部分。德古斯曼在神学院讲授基本信理神学。

德古斯曼在演讲中说,贫穷使越来越多的菲律宾穷人和年轻人减少参与教会,因此圣体圣事已慢慢失去对社会边缘人士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如此,穷人仍为教会或社区活动献上技能,甚至物质支援,「效法耶稣与人分享宴席的榜样。」

菲律宾人口八成是天主教徒,弥撒对他们有不同的意义。

对林爱麦而言,弥撒讲道很有意义。至今她仍记得一则有关通奸的讲道,神父用幽默的方式使道理听来「轻松」,但同时强调婚姻不忠所造成的很多严重问题。林爱麦说,她希望神父用同样的方式谈论家庭问题,使「有罪」的人接受他们的过错又不致感到受辱。

林爱麦一家原居於马尼拉东南六百公里的莱特省。当地於九一年发生水灾,夺去二千人的生命,自此他们便移居至马尼拉区一条高速公路旁边的草棚。她的女儿是「未婚妈妈」,因为生孩子而被迫停学。林爱麦说:「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遭遇埋怨天主。」

在马尼拉市指挥交通的奥皮纳.撒武加奥(Opina Sabugao)也自觉生活困难。这位五十四岁妇女说,她甚少参与弥撒,然而每当她参与,便感到一种解脱,会在弥撒中把「一切」告诉天主,使她之後感觉如释重负。

修理店工人约约.奥利华(Jojo Oliva)说,他很高兴和家人参与弥撒。他解释说:「我们想从孩子年幼时,便教育他们积极参与教会活动。」

然而,辛西娅.梅内塞斯(Cynthia Meneses)一家却不能如此。这位六十二岁靠卖糖果和香烟为生的妇女说,她不能常常到教堂去,因为她必须努力工作,好能送她的孙女到学校读书。但今年六月,她去了教堂,为的是参加死於心脏感染的孙女的葬礼。梅内塞斯说,她接受命运,并已「将一切奉献给天主。」

德古斯曼建议教会领袖帮助穷人把圣体圣事与日常生活连系。他提醒说,虽然圣体圣事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为穷人服务的团体是「耶稣在我们生活中活着的实证。」

在演讲中,奎松城的乔科.弗洛雷斯(Chokoy Flores)建议青年人应主动向他人展示圣体圣事的意义。

菲律宾基督青年团的牧灵工作者莱勒.德拉佩纳(Layle de la Pena)讲述他这个天主教复兴运动对社会边缘青年的工作,指出他们为奎松城垃圾堆填区的青年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和道理班,从中使圣体圣事与居民的教育、食物和价值观等基本需求联系起来。

这演讲系列是为纪念普世教会去年十月至今年十月的圣体年而举办。菲律宾教会纪念的主题是「圣体与圣母」,以结合圣体年与本国的圣母年一起庆祝。

越南中部高原教区建立以来最大批神父晋铎,有助推动教会发展
【天亚社越南邦美蜀讯】邦美蜀教区最近创出十九名神父同时晋铎的记录,预计这可纾缓神父短缺问题,以及回应人们对牧灵及福传需要。

阮积德(Nguyen Tich Duc)主教於七月廿六日在河内以南约一千四百公里的多乐省邦美蜀教区主教座堂,为该批届乎卅一至卅八岁的神父主持晋铎礼。

逾二千人参加典礼,包括一百五十名神父、一百叁十名修士和修女,以及多乐与多农省的政府官员代表。与柬埔寨接壤的邦美蜀教区,涵盖多乐和多农省以及平福省的一部分。

主教府总务长陈文福(Tran Van Phuc)神父对天亚社说,由於教区缺乏人手,现职神父的工作不胜负荷。

陈神父指出,教区有七十二名教区神父,但 於部分正在海外进修、已退休或在主教府工作, 有四十叁名神父为五十二个堂区,至少一百四十个分堂的卅多万教友服务。十名修会神父亦在教区工作,但并非担任堂区牧职。

在二万多平方公里的教区 围内,有五万八千多教友属於巴那族、埃德族、苗族、克族、墨农族、色登族及斯丁族等少数民族。

一位教会人士对天亚社说,这次晋铎是教区自一九六七年成立以来最大一批,也亦是阮主教自二零零零年接任已退休的程正竹(Trinh Chinh Truc)主教以来,首次主持的晋铎礼。

六十四岁的陈神父指出,他期望这批新铎能回应教区的牧灵需要。

隆田堂区本堂司铎吴英俊(Ngo Anh Tan)神父盼望有一位副本堂。他目前为分布於八条村落的五千八百名越南主要族裔京族教友,以及两个堂区的一百五十名斯丁族教友服务。卅七岁的吴神父说,新神父必须对福传工作抱有热诚,有合作精神。

十九位新神父均於二零零一至零叁年间在沿海的芽庄教区海星大修院毕业。毕业後,他们住在主教府,并在那里根据叁年一循环的礼仪年准备主日讲道、研习英、法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学习电脑和驾驶。他们当中 有叁人在晋铎前在堂区服务逾一年。

多位新神父对天亚社说,他们的晋铎礼来得很突然,因为过去曾多次取消。修院中来自芽庄和归仁教区的同窗都早已晋铎。

於零一年毕业的卅五岁阮文廉(Nguyen Van Liem)神父认为自己「等得太久」,但接受此乃天主的旨意。他卅叁岁的同窗胡广海(Ho Quang Hai)神父想过放弃。他说:「但是因着家人和监护神父的鼓励,我坚持留下。」

卅七岁的陈定胜(Tran Dinh Thang)神父认为未知之数比等待更困扰他。他对天亚社说:「 要给我明确的时限,我可以等待多年。」

在主教府不时伴着这些新神父的陈神父指出,他们自去年十二月廿八日祝圣为执事後,他们「健康成长且进步良多」。

陈神父注意到他们留在主教府时间颇长,甚少机会接触神父和教会组织,或处理社会事务,因此认为让他们尽早到堂区服务会比较理想。

不过,六十八岁的阮主教则认为时间分配十分妥当。他对天亚社说,把修生留在主教府是希望他们继续「自我进修」,以及深入了解教区状况,以便更好地准备未来的牧灵工作。

身为大修院前任教授的阮主教解释:「不管他人怎说,我一直秉持『百年树人』的信念,尤其是那些将成为天主子民的牧羊人。」他坚称,新神父获得的裨益,是培育过程中耗费的金钱和时间所无法比拟。

以救护车赶赴圣召-满咏萱修女(作者:蔡炅樵)
(台北教友生活周刊讯)脸上总挂着微笑的满咏萱修女,矮矮的身子虽然才一百四十几公分,但当她坐上教养院九人箱型车的驾驶座,没有人可以忽视她的存在及「神勇」。当初她还很怀疑自己短短的脚踩不到油门、煞车,担心看不到前方的道路,如今,恐怕没多少人比她更熟悉嘉义沿海到嘉义市区任何一条大马路或捷径。

满修女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友家庭,读国中时,有一次到医院帮忙照顾亲戚叔公,虽然她个子是那麽娇小,还得整个人爬到病床上才能帮叔公翻身子,但她很喜欢这份临时的「小护士」工作,她不但照顾叔公,还帮其他病人倒开水、跑腿,好像众病友的「小天使」。那段时间,医院里的生、老、病、苦冲击了这位早熟的少女,她在心里立下了将来长大要当护士的愿望。

然而好事多磨,她虽然一心想当护士,却因身高太矮而无法如愿以偿,只好退而求其次,当个药剂师。在读大学时,她因经常接触教会的修女,心中不禁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修女,这样更能够全心全意照顾需要帮助的人。那时侯,她因听过修会的修女提起印度麻疯病人,便想如印度德蕾莎修女那样终身为穷人及麻疯病人服务。

尽管心中很想成为修女,但现实生活中有着许多压力-她必需赚钱照顾求学中的弟妹,因此大学毕业後,她选择到偏僻的小医院工作。她原以为,只要距离够远、时间够久,心中那当修女的念头就会消失。

在乡下小医院工作了两年,下班後她常和朋友出去玩、出去疯,好像很快乐,但她的心里却越来越 饿,她总觉得「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不是一种完成。」尤其,每天傍晚当教堂传出阵阵叮当钟声,她心里就会不平静,甚至晚上睡不着。

不想面对的,却始终躲不掉。终於,时侯到了!

有一天,弟弟突然从家里带来一封嘉尔默罗传教会修女给她的信,信封上写着「紧急」。她拆开信,里头修女只简单写说,有很重要的事,要她赶快去修会。

到底是什麽事?真有这麽紧急?不管了,满咏萱急急忙忙向医院请假,院方看她很紧急的样子,还特别用医院的救护车飞快送她过去。当伊呜伊呜的救护车冲到修会门口,修女们全都跑出来看是怎麽回事,这时,满脸紧张的满咏萱下了车,修女告诉她,别急,没什麽特别的大事,是修会有个五天的圣召研习会,希望她来参加。

这时侯,满咏萱药剂师知道了,天主的召唤已经来了,心里反而很平静,不再有任何挣扎。尽管爸爸担心她很爱玩,可能受不了修院生活,妈妈也舍不得她吃苦,但她心意已坚定,毅然辞掉工作来到马尼拉的修会初学院,那一年她二十四岁,将自己交给天主,靠着天主的力量,她一路走过来了,而且,从菲律宾来到台湾,一待就是十七个年头…

爱的旅程(作者:满咏萱修女)
(台北教友生活周刊讯)身为一个资历尚浅的修女,我是如此幸运地被派遣到台湾服务重度、极重度身心障碍的朋友。特别的孩子,有特别的需求。不可否认地,过去的我,对於这些身心障碍孩子们的认识并不多。耶稣基督对世人的承诺「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凡为我最小弟兄中一个所做的,就是为我所做。」基於信、望、爱,我欣然地接受这样的使命。

回顾十七年前,一九八八年九月廿八日我来到台湾,展开这美丽的服务之旅,迎面而来的是台湾夥伴们的热情欢迎、 招待,让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学习语言是我面临到的一大挑战,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好的语言学习者。

早在一九九○年,创院院长蒲敏道神父即要求我学会开车,起因於特殊的孩子有特殊的需求,返往东石与嘉义之间是我工作上必须面对的事。起初,我总试着以自己身材娇小、语言不通等各种不适合开车的理由来回绝神父的请求,实在是因为自己没有信心学会开车这件事。直到好几次院生必须紧急送医,特别是叁更半夜需要司机马上送孩子到医院,蒲神父再也无法忍受了。他告诉我:「要不是我已经八十六岁了,我早就去学开车了…。」

「服从」催促我接下这个挑战,现在我已是一个称职的驾驶了。

在我们开始收容、服务这些重度与极重度身心障碍的孩子的过程中,看到这些孩子饱受病痛折磨,扭曲的肢体有着不同类型的障碍,特别是大多数的孩子伴随着癫痫症,脆弱的生命彷佛在瞬间即将消逝。与他们朝夕相处,心中满是怜惜与不舍。

幼小的婴儿会透过哭声与眼泪表达他们的需要或不适,而这些身心障碍的孩子们总是无法清楚、有效地表达他们特殊的需要,特别是他们身体不适时,总是那般地无助。在这所有的苦难与痛苦的深处,他们仍然保有相当的忍耐与等待,期待仁慈的关爱,从痛苦的深渊中拉他们一把,抚爱与拥抱他们,让他们确信自己是被宠爱的,不再是孤单一个人。在尊重生命的背後,他们是那样全然地依赖。在他们的无助里,我感到无力。

这种无力感的经验虽每天与我相伴,却也引领我进入这些身心障碍孩子们的世界,与他们朝夕相处,陪伴他们穿越生命中的高低起伏。不知不觉中,这些孩子渐渐地影响我,意识并注意到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与他们的距离不再那麽疏远。或许,他们在外在形体上有诸多的限制,但这些孩子们的心灵却是如此地良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活中总有新的课题去学习、去面对。与这群无忧无虑的天使共处,让我受益匪浅,那不只是生理或智慧上的成长,心灵更是受到洗涤与启发。应该这麽说吧!不是我给了他们什麽,而是这群折翼的天使教导了我什麽。

对於身处困境的人,总易激发人们怜悯恻隐之心,当然也可能诱发人们软弱的一面。而我始终深信,爱是成长的动力,它是维系我们在一起的力量。我并不需要成为受人仰慕的某人或者是英雄,唯一需要的是每天生活在爱的氛围里。在这里,我已经服务十五年了,有幸继续为这群折翼天使服务,这唯一能解释的答案,便是「爱」。他们是我的挚爱,这里是我的家!

与这群折翼天使朝夕相处,我学习到的课题:

一、他们是我最好的心灵导师。

二、他们是天主恩赐的礼物,而非负担。

叁、他们是我的英雄-值得被疼爱的英雄。

四、从语言世界里缺席,不意谓着从沟通中消失。

五、爱人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即便是最不可爱的人。

六、哪里没有爱,就到哪里散播爱(St.John of the Cross)。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