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重读天主教的社会训导

社会训导源起及意义
14.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

  教会的社会意识另一惊人的发展,在於当前天主教思想的各方面,几乎都对今日问题有了社会觉醒。这在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中已看得很清楚。梵二大公会议有效地推动了基督信仰与当代世界之间的新的对话。阅读《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1965年)的人都会发现,这是天主教社会训导的一个杰出的综合介绍。该宪章共分九章,先後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人的尊严、人类社会。人在大自然中的活动,教会在今日世界中的角色,婚姻与家庭的尊严、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的进步、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向、政治社团、促进和平以及建立一个包括各个国家在内的人类大家庭。
梵二大公会议对於天主教社会思想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一点并没有一贯受到评论家的注意。其实,梵二大公会议是一个转捩点,因为那次会议期间,教会曾从普遍的和多种科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现代问题,并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新的需要提供了崭新的神学答案。在本书第二辑中,读者将会看到一些梵二文献摘录从中即可明白究竟。
天主教会就是这样逐渐察觉到社会的各类需要,并体会到了她在一个渴望正义的世界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近几任教宗在所有重要文献中,都多次论及了和平、正义、解放等问题,即使文献主题不是社会性的,一样给予关注。例如,教宗保禄六世在他的《在新世界中传福音》文告中,便申论了有关正义与解放的重要发展。他谈到许多民族为正义而奋斗不已:「我们都知道,有许多民族正在努力奋斗设法克服一切使他们处於生死边绿的恶魔,诸如:慢性疾病、文盲、贫穷、国际关系,特别是商业往来中的不公正,以及与奋式政治殖民主义同样残忍的经济与文化方面的新殖民主义。正如主教们所重申的,教会有责任宣布解放亿万人民----因为他们中许多人是教会的子女----有义务帮助他们获得解放,为之作证,并确保解放的彻底性。这是教会宣讲福音份内的事23。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大部分文件和讲辞部反映了他对我们同时代人的需要和渴望所不断表示出的关怀。我们可以在他的通谕和牧函中找出几个实例,譬如:於1979年颁布的《人类救主》通谕描述了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今日人类对公正发展的渴望;於1980年颁布的《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谕论述了天主的仁慈及世人追求正义;於1981年颁布的《家庭团体》劝谕分析了家庭生活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它反映了保禄六世的《人类生命》通谕所提到的许多有关社会问题的方面;於1984年颁布的《论和好与忏侮》通谕也涉及了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社会性」罪恶;於1986年颁布的《主及赋予生命者:圣神》通论谴责了无神主义的违背天主圣神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於1987年颁布的《救主之母》通谕中形容玛利亚对那些追求社会解放和乐意服务穷人的人深具启示作用;於1988年颁布的《圣母年论妇女的尊严与圣召》牧函则讨论了女权的提高以及妇女在教会与社会中的角色。

正义的文化层面

  所有这些实例都肯定了我们的这个论点:教会的社会训导深深扎根於神学和传扬福音的活动,以及教会的全部灵修生活之中。这有助於我们理解如何从个人和集体良知的层面,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实践社会正义深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这就是为什么天主教会的行动对於促进公义、和平与人性尊严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极其强调文化与正义齐头并进的重要性:「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天主教徒,都要严肃地自我反省一下各民族发展基础的条件,这是当务之急。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文化的进步与建立公正友爱的世界,是密切相关的」24。
这个新观点十分清楚地反映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有关文化的一篇重要的讲辞之中。那是他於1980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发表的一个动人心弦的呼声。它强烈呼吁人类利用其所有精神资源来捍卫人类,反对战争和压迫的威胁,并维护各民族的主权及其全面发展。「人类和世界的前途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位教宗说,我们的前途系於道德文明的复兴。「是的,人的前途系於文化;世界的和平有赖於崇高精神;人类的和平未来取决於有没有爱。」25
今天,天主教徒更加认识到,要在这个世界上推进正义,他们所要采取的行动就应该触及产生压迫、非正义和不应有的贫穷的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社会行动就是实践文化模式。在文化福音化和建立人道社会这方面,教会正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她的影响触及人的良知和各国的文化。这是教会所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如今,这个角色正广受举世的公认。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