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训导文件之二
|
12.教宗若望廿叁:《慈母与导师》通谕(1961)
|
12.教宗若望廿叁:《慈母与导师》通谕(1961)
从全球观点,
看社会问题
必须根据各时代的独特情势和复杂问题,来重估教会的社会训导
在纪念《新事》通谕发表七十周年之际,教宗若望二十叁世发表了《慈母与导师》通谕,他再次肯定这部当代首次发表的社会通谕的重要意义。
这部文献分四个主要部分:
1.《新事》通谕中的社会训导,以及比约十一和十二两位教宗的社会训导;
2.现代社会的新问题与教会的答案;
3.国家内部及世界中所存在的不发达现象,人口问题和国际间开展合作的必要性;
4.教会的训导给这个世界的社会问题提供了独特而永久性的解决办法。
关於社会问题,教宗在通谕中提出一个广泛而全球性的观点,其中涉及的问题有:现代经济制度的改革,在社会组织中,社会化的扩大趋势,农业部门的各种新的需求,人口的增长以及各民族的经济发展。
下列的几段引文,足以说明教宗在思考时代的社会问题时,所持的新观点,它们对教会的社会使命提出了新的挑战。教会因此重新考虑了社会训导的实质与现实意义。
教宗把「社会化」趋势看作是新社会的一个特点,通谕中详细地讨论了这一现象的正反两方面。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现象之一,应说是社会化的发展,那便是人们日益密切的相互关系;在人们生活和活动内,出现了为私法或公法所承认的各式会社。其原因似乎是现代所有科技的进步,及生产效率的增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社会化的发展,当视为政府介入私人生活的原因和迹象。政府日益注意到人们的切身问题如:公共保健、青年的教育和训谏、职业的指导,使精神或肉体患有缺陷者,获得医疗及康复的设施和办法,这都是事关重要而不无危险的事。但社会化的发展,正显示人心不可抑制的自然倾向。因为对求取财富和福利,任何人的心目中都自有计划,但这计划超过个人能力时,便会本着所谓的自然倾向,自发地组成社团来达成目的。尤其近年来,一国或国际性的经济、社会、文化、娱乐、体育、技术、职业、政治等会社,各处都在纷纷成立。
无疑,由於社会化的进展,产生许多方便和利益。私人权利,尤其在社经方面的权利得以满足:必需品的供应、卫生、基本教育的普遍化和水准的提高、更完善的训练、住宅、工作、适量的休息、正当的娱乐等。加以目前人们互相传达思想的新技术日见齐备如:书报、电影、广播和电视,使人们对世界每个角落所发生的事情,虽有天涯海角之隔,亦能目睹耳闻,宛如身临其境。
现在社会的另一个问题是,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正因如此,各国家都就此严重事态考虑,如何切实减少农业和工业或其他职业 围之间的生产不均现象?如何使农村生活和城市水准的距离尽量缩短?如何使农民切实认清自身职责而没有自卑感?使他们深信,人在农村生活的辛劳中,同样可以发展并坚强自己的人格,而封未来充满信心。
回前,引起世界瞩目的重大问题便是发展,以及贫富国家间相互依存的问题。
现代至严重的问题,也许就在如何调整经济先进国家和落俊国间的关系,前者享有安乐的生活,後者闹者难捱的穷困。现代世界各国,既接近到好像共居一堂,则富庶国家不得忽视在艰苦中挣扎忍受饥寒,甚至基本权利,也享受不到的国家。何况各国间的依属关系日趋密切,如果彼此的社经状况太不平衡,绝鸡维持永久而有利的和平。
我们既深爱天下人如子女,自觉有责任再度声明:对捱饥受饿的民族,我们全体都应负责44,所有的人,尤其生活富裕者,应激发其对此责任的意识。
发展的问题涉及世界人口和人口增长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尤其贫困国家,对经济发展及粮食供应,如何应付人口大量增加一点,掀起了激辩。
不少人根据统计数字,预料数十年後,全球人口将大为增加,经济发展将更形迟缓。他们结论说,除非对生育有所节制,不久之後,人口数字和生活必需品间的不平衡,将愈来愈大。
即使事实果真如此,我们仍明白宣布,为解决这问题,绝不得采用违反人性尊严的手法; 有认为人性及生命无非物质者,才敢提出这类想法。
我们认定,唯有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但泽及私人也惠及社会整体,同时,这类发展又应维持并增进人类真正价值,始能求得此问题的解决。谈到这样的问题,首先应位意的是,尽其所能重视人性尊严及人类生命,因为人类生命较任何事物更为高贵。此外,为解决此问题,普世各民族必须通力合作,为了全人类的么益,互相交换知识,流通资金,并让人们迁出及移入。
要想解决当前国际性的问题,必须发展国际间合作。
由於科技的进步,各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民族间的相依属也更形密切。
因此目前在科技、社经、政治、文化 畴内所有分量较重的问题,往往超越单独一国的能力,有时需要许多甚至全球国家的群策群力,共同合作。
单独一国,即使它的文化、学术、人民的众多与智慧,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饶,版图的广阎,都相当出众,但若与其他国家隔绝,便很难适当地解决重大问题。由於各国需要互相辅助彼此成全,所以唯有在顾全其他国家的公益下,方能顾全自己的利益。各国间除了互相亲善合作外,实别无他途可循。
教宗若望二十叁世丰富了教会的社会训导,把训导推广雁用到上述所提及的新问题之中。这位教宗的通谕也谈到教会社会训导的实质,谈到训导的内容及其传播和应用。教会社会训导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个别的人,为一切机构的对象和目标。
教会有关人类社会生活所传授的教理具有永久的效力。教会传授的核心是,个人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原因和目的。人具有合群的天性,且可提升到超自然的境界。
在专家的协助下,教会从基本原则出发,细心发挥了具普世意义的训导。
最近一世纪来,圣教会藉神职人员与在俗博学之士的协助,清楚确定有关社会问题的法令,以调和人类的相互关系。这法令既适应事物的本性,又符合人类社会所有不同状况和现代特质,因而这法令为人人所乐意接受。
教宗坚持,应该让全世界及所有善良的人了解这一训导。
目前当务之急,不仅使人认识这法令,而且应依照时代及各地区的环境所许可,或需求的方式,将这法令付诸实施。我们不仅奉劝散居各处的神昆及子女,也奉劝全球所有善心人士,共同担负这艰苦而高尚的任务。
教会的社会训导是教会整体训导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采用现代的传播方式,在教会的各阶层,有系统地讲授训导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强调,教会的社会训导与其所传授的人生问题是不能分 的。
因此,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封这些理论作更深入的研究。虽然有些修院和学校早已这样做,但我们仍恳切叮咛,在教会各级学校,尤其在修院中,教会社会学应为必修科。我们还希望,这些有关社会问题的指示列入堂区或教友传教善会的宗教研讨纲目中,且要以各种现代的方法加以传播,如日报、期刊、专门或通俗的杂志,以及广播或电视等。
为使教会的社会训导普遍深入民间,希望我们在俗的子女多做贡献,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更要努力使别人也明白了解。
教会的社会训导所揭示的真理,将在其实际的应用中得到肯定。
还要使他们确信,如果我们不能说明教会的训导能解决现代一切难题,便不能表现教会的理论正确而有效。这样一来,则可能使因不知而反对的人,回心转意,并能由这些理论汲取光明。
可是,任何社会学理论,尤其教会的社会不 是宣传了事,而应付诸实行的。因为,它的光明是真理,目标是正义,原动力是仁爱。
社会教育和实际的训练应该与教会的社会训导同步进行。
为使训练臻於圆满,必须普及人们的各种任务;故当务之急是鼓励教友,在社经问题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会的律令。
将一项理论付诸实施,本身是不无困难的,何况是尝试将教会的教义予以实行呢?在人心深处藏着无羁的贪婪,又因在今日社会到处蔓延着唯物论精神,有时也因为不易辨认正义究竟要求什么。
所以笼统地教人在社经问题上,依循教会的理论和教友的风格行事,是不够的,必须指出如何完成共责任的具体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