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训导文件之叁
|
21.百年来教会社会训导的成果─尊重文化,捍卫真理
|
21.百年来教会社会训导的成果
尊重文化,捍卫真理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发表《百年》通谕,隆重地纪念《新事》通谕问世百周年。这份文件重申了百年来教会社会训导的要点,对教会社会训导的性质,特别是它与教会的传教使命的关系,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百年》通谕更从基督信徒的立场观察现代世界,指出了在这个世界中的新的事务、新的愿望、新的矛盾。
《百年》集中叙述两桩事件。第一桩当然是《新事》问世的百周年及其在这百年中所产生的影响;第二桩则是最近中欧和东欧共产政权的没落。而这两桩事件不是没有关系,因为在1891年教宗良十叁世已预料到社会主义思想的毁灭性的作用,说它是在企图把人类社会建立在一个对人和人的精神价值作不正确的估计的观念上。
两个重要的观念:文化与真理
有两个重要的观念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用来分析今日世界的社会形势,并制定通谕的内容纲要。
第一个观念是文化。我们可以从後面的选录中认出这个观念的意义和重要来。我们要特别注意其中像「工作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极权主义的文化」,「国家与文化」,以及「教会对文化的贡献」这样的句子。
第二个观念是真理。这是《百年》中的基本观念,几乎每一页上都谈到它。据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说,社会问题只有在「人的真理」「有关人与天主的真理」,「理性和启示的真理」中,才能获得解决。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在通谕的29节,教宗这样说:「不尊重人有认识真理及按照真理而生活的天赋基本权利,决不能有真正的进步。」不错,真理的观念不是新的;但是在今日的文化环境中,一般社会学上的观察和反省都在回避真理这个名辞,尤其不敢提及真理的规 作用,《百年》通谕却不断地应用这个观念,这实在是件新奇的事。
下面的选录介绍教会社会训导的十个特点:
1. 教会不得不对它所面临的新形势做出估计,但是这样的估计并不是教会训导职权的固有对象。
2. 藉着教会的社会训导,教会实行它的传扬福音的历史使命。
3. 教会始终以贫穷人为其关怀的优先对象。
4. 教会的社会训导的中心是在:人、人的尊严、权益、与精神归宿。
5. 教会维护各民族固有文化的真理及其内在活力。
6. 教会主持正义与真理,以非暴力的方式反对迫害与战争。
7. 马克斯主义的经验说明教会对人的真正解放的正确见解。
8. 教会不会提供任何特定的社会模式,却给社会指出一种有效的道德标准。
9. 传布福音是发扬文化的一个起因。各民族、在各时代,都需要不断地传布福音。
10. 天主教徒要怀着与其他教会与宗教人士合作的精神,从事推进正义与和平。
教会的社会训导教人把教会的传统训导应用在变化的历史情况中。它的前提是认清事实,就是对历史的情势和现状做审慎的估计与分析。这样的工作为传播福音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并不产生决定性的效果,并不成为教会社会训导的组成部分。
本通谕有意凸显良十叁世所颁布各项原则的成果。这些成果属於教会的教义传统,因而也是教会训导权威份内的事。另一方面,牧者的心肠,也促使我针对近期历史上所发生的若干事件,从事一种分析。教会牧者的职责之一,不可言喻,乃是详察时事以明辨福传的新要求,不过吾人应知晓的是:此项分析的本意并不在於提出确定的判断,因为该事原不属於教会训导的特定 围。
教会讲授它的社会训导,目的不外乎传扬福音。在今日传扬福音不能不讲教会的社会训导。今日的社会问题,像过去一样,不能在福音以外获得圆满的解决。
实则教导和广扬教会的社会教理,属於教会福传使命的 围,是基督信仰讯息重要的一环。此因该项要理给人指出了信仰讯息在社会生活中,所能带来的直接後杲,并且也使人明白,日常生活中为了正义所作的奋斗与操劳,也能在为救主基督作见证的脉络里去加以了解。
今日,事隔百年,上述作法依然有效。让我有机会对基督徒的社会教理,作进一步的椎展,我曾多次强调的「新的福传」,为现代世界所急需,其精髓应当包括宣扬教会的社会教理。今日,正当不同的意识形态日益为人们所扬弃之际,教会的社会教理,一如在教宗良十叁世的时代,仍然能够提供正确的指向,以应对当前巨大的挑战。正如往昔,我们今日依然需要一再反覆强调的是;舍福音之外,「社会问题」便无真正的解决之道;犹有进者,对所谓新事物」,我们惟有在福音中才能寻得其脉络,从而给予正确的理解,并且在适当的伦理观点下加以判断。
教会社会训导的特点之一,是对贫穷人的特别关怀。不论在甚么时代,教会常以贫穷人为服务的优先对象。在今日贫穷已成为一个极严重的问题,如果国际团体不及时采取行动,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将面临十分可怕的危机。
在现代实况的烛照之下来重读《新事》通谕,使我们能对教会为基督所特爱的一群人所做的奉献与恒常的关怀,加以珍惜。通谕的内容在在明证教会内所谓「优先选择穷人,有始有终。本人将此选择定义为「基督徒爱德实践的首要特殊方式」。因而教宗良十叁世论《工人的情况》这份通谕,其所讨讨论的,着实是穷人以及由於新颖而往往又是激烈的工业化过程,给广大群众所带来的可怕情况。今日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所发生的类似过程,正给世界许多地方带来同样的灾祸。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强调《新事》通谕颁布以来教会社会训导的一贯性,他指出教会社会训导的核心是在人性的独特的尊严。教会的全部社会训导都以这原则为纲要和指南。
以上所强调的几点(诚然并未完全涵盖通谕内所强调的各点)是由教会的一脉相承而来,并且是在有关私有财产、工作、经济过程,国家的现实,以及至关紧要的,人本身的健全观念之指引下,而提出来的。
下文当我们检查现代局势的若干方面时,将会触及其他一些主题。从此开始,我们必需将一事牢记於心:贯穿教宗良十叁世整个通谕的主要思想,(就某种意义而言,即通谕的指导原则)乃是对於一个做为人类一分子的人,及其独特价值的正确观点。此因「在地上,人……是惟一的一种天主愿他为其自身的目的而存在的受造物。」天主将他自己的肖像铭刻在人身上,使人相似他(参:创一:26),从而赋与人无与伦比的尊严,一如《新事》通谕一再力陈的。事实上,人除了由其工作所获取的权利之外,尚有其他非与工作对应相关的权利,这些权利乃出於人之为人所必有之尊严。
教会促进人权,推翻了各种意识形态,唤起了祈的民主政体。善心的人都应该支持这样不诉诸暴力而以对话及互相关怀来克服敌人或战争的行为方针。
教会在其中所做的一项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性的贡献,便是她在保卫、促进人权方面的投入。有些情况深受意识形态之影响,以致於对於人类共通的人性尊严之觉醒,竟被两极分化的倾向所模糊。在此情形下,教会明晰而有力地肯定每个人----不论其个人的信念为何----皆为上主的肖像,因而值得尊重。是项主张多时获得大多数人们的认同,并且由此导致人们着手探寻那些能更尊重人的尊严的抗争方式,以及政治解决方案。
从这项历史过程中,产生了民主的新形式,并给摇摇欲坠的政治和社会架构,带来一线转变的希望。原来,这类架构不仅为一连串给人带来痛苦的不公道和怨恨所拖累,而且也为伤痕累累的经济和严重的社会冲突所累赞,许多牧人,整个基督徒团体,个别的信众以及其他善心人士,往往在这么困难的环境中,作出英豪的见证,我偕同整个教会为此感谢天主,同时,我祈求他支持每个人的努力,以建造一个更美好的将来。其实,这不仅是各国的国民,也是所有的基督徒以及善心人士所应肩负的责任。问题在於指出:人们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是能够以对话和团结的精神,而非以战争来毁灭敌人的方式,去获得解决。
教会采取和平的手段来应付迫害与仇恨。它的唯一武器是真理与正义。为争取社会正义而引起的冲突,教会是可以赞成的;但是教会坚决拒绝任何仇恨与暴力。教会要求人们放弃阶级斗争与国际间的敌对,主张以非暴力的方式令敌人自动放下武器。
这类「集团」或帝国的垮台,几乎都以和平抗争的方式来促成,其所使用的「武寿」,仅止於真理和正义。这点也值得强调一番。正当马克思主义鼓吹只有激化社会冲突一途,方能以暴力对抗的方式,使该冲突获得解决之际,导致马克思主义崩溃的抗争行动却百折不挠地坚持要 尽各种谈判、对话与为真理作证的途径来诉之对方的良心,以唤醒其对人类共通的人性尊严之意识。
乍看起来,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并为雅尔逵协定所裁定的欧洲秩序,难免不为另一次战争所推翻。并实不然,由於人们之投身於非暴力的行动而避免了这场战争。这些人们始终拒绝使用武力,同时一次又一次、且又成功地找到有效的方法为真理作证。这样便解除了对手的武装,因为暴力的使用,始终需以欺骗为其找到藉口,即无论如何虚伪不实,也要装做为了维护一项权利或者应付一项由他人所造成的威胁的模样。於此我再度感谢天主,因为他曾在人们困苦的磨锥中,使人心坚持不舍。我也祈求这个事例,也能在其他地方和不同的环境里,普及开来。愿人们学得不用暴力而为正义奋战,无论是在国家内部或国际的纷争里,都能把阶级斗争摒之於门外。
马克斯主义的所以失败是由于漠视了文化与人的关系。它以阶级的标准来划分人,把人封闭在唯物主义的经济制度中。由于抹杀了活的文化,马克斯主义结果也毁灭了社会。马克所主义所宣传的无神思想曾迷惑了几代的青年。今天青年们已开始发现他们的宗教与文化根源了。
此外,还应附以文化和国家的幅度:我们不可能单从经济的观点去 解人,也不可能单从阶级分子的角度去给人下定义。若要对人做比较完整的理解,就要把人置诸於其文化领域,透过其语言、历史以及他对生命基本事件,诸如生命的诞生、爱情、工作和死亡所采取的立场而去加以 解。在每一文化的核心处,我们可以看出人对天主,这项最伟大的奥秘,如何看待。不同的文化,基本上是人们面临个人存在的意义这项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应对方式。一旦这个问题被取销,国家的文化和伦理生活必受腐化。因此之故,维护工作的奋斗,自然而然地便与为文化和国家权利所从事的奋斗,环环相扣。
然而各项新的发展,其真正的原因,在於由无神主义所造成的心灵上的空虚。数代年轻人因而失去人生的方向。在许多情形下,这也导致他们无法压抑地要去寻觅个人的认同、探究生命的意义,去重新找到本国文化的宗教根源,以及重新发现基督本人,对於人人内心追求美善、真理和生命的渴望而言,乃是一项迫切的存在性答覆。那些在困难环境中、身受迫害却对天主保持忠诚的人们,他们的见证也给上述从事追寻的人们,带来一番鼓舞。马克思主义断言,要从人心中拔除人对上主的需要,其结果则已指明:若要成功地这样做,势必会把人心槁得鸡大不宁,动 不安。
中欧和东欧的经验说明马克斯主义与天主教的无法妥协。它教训我们要在马克斯主义的意识形态之外提出一种道地的解放神学来推进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民族的全面发展。
不久之前,许多基督徒透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去寻觅一条能将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相调和的道路。这是一件不可能办到的事。他们这样做,是出於一种真诚的渴望:站在受压迫者的一边,而又不自绝於历史的途径。
经历了这些有如昙花一现的 试之後,目前的环境,正促使人们去重新肯定一门真正讨论人的整体解放的神学,有其积极的意义。由此观之,可以证实一九八九年的事件,对於正在寻找其发展途径的第叁世界国家而言,有其重要性,一如它们之於中欧和东欧诸国。
教会没有什么经济或政治的模式,可以提供给人们参考。它的训导限于道德的 围之内。它维护自由与人漩以及各社会间合作互助的价值。
教会并没有什么模式可以提供。不同的历史环境自有其框架,而真实有效的模式,也只能出於此。这是要大家能负责任地去面对具体的问题,就其彼此交相作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幅度而予以应对,由此努力而得来。教会给这项任务提供了她的社会教导,做为一项理想而不可或缺的指向。一如上文所言,这项教导承认企业和市场的正面价值。不过同时也指出,有需要将企业和市场导向公共福利。此外,工人为使其尊严获得全面的尊重,以及在工业企业的生活中,为求取广 的参与,为这两个目的所从事的努力,其合法性也为教会训导所承认,如此,在某种意义之下,他们才能一面与他人合作,并在其指导之下,透过运用自己的自由和才智,而「为他们自己工作」。
向一个民族传播福音就是向这个民族传授真理,并促使这个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地更新。为此,传播福音可以使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不必怕惧福音会遇到本地文化的非议或对抗。
如此公开地追寻真理,代代更新,一国的文化,逐渐取得其个性。的确,代代相传的价值遗产,总是受到年青一代的挑战。所谓挑战,不必一定意味先天地予以毁灭或否定,而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生命中,去考验这些价值,并通过这项存在性的验证,使其变得更真实、更中肯、更亲切。而在过程中,能将传统内确实有效的因素,与虚假、错误的部分,或是与那些过时、而又早该淘汰的形式,分辨出来。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可以适时地记起:福音的传播,在各种不同的国家里,也扮演一项角色,即是在文化迈向真理的进展中,给予支持;并且协助文化获得净化并充实其内涵。然而,当一个文化变得内向而企图利用以下的手段,来把过时的生活方式,永恒地延续下去时,终将沦於贫瘠不育而趋向腐朽----这个手段就是:排除对於有关人的真理的辩论和意见交流。
教会启迪人的良心,给人启示天主创造世界和拯救人类的道理。这是教会对文化与社会的革新所提出的独特贡献。
人类所有的活动,莫非在文化内进行,且与文化交感、互动。为能适当地形成一种文化,全人的参与是必要的。在其中,人发挥其创造力、才智以及运用他对世界和人的知识。尤有进者,他也在其中展示自我控制、牺牲个人、与他人团结的能力,以及随时随地准备好去促进公益的精神。准此,居先而首要的工程,乃是在人心内完成的。人投入参与建造其未来的方式,端赖他对自己和其前程的 解。教会对真实文化所作出的独特而具决定性之贡献,即在於此一层面。教会提倡人类行为中,有益於真正和平文化的各面,这种作法典某些模式背道而弛。在这类模式中,个人消失在群众里,他的自由和积极进取心,为人所忽略,而他的伟大,则在战争和冲突的伎俩中,才能显示出来。教会以宣讲两项真理,来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其一、是关於世界之创造的真理:天主将世界交在人手中,让人能够藉着工作,使之收益良多,并变得更为美好。其二、关於救赎的真理:天主子藉此拯救人类,并把所有的人团结起来,使他们彼此负责。圣经继续不断地告诉我们,要我们积极地投入,为邻人着想,同时要求我们分担对全人类的责任。
启发教会社会训导的唯一的起因,是对人,对具体的人的关心,对人主坐子降生成人所救赎的人的关心。所以说:人是教会所应走的道路。
其唯一的用意,在於封人的关怀和责任。原来,基督本人已把人托付给了教会。就是这人,一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言,是世上惟一天主愿其为其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的受造物。并且天主对他有所计划,让他分享永 的救赎。此处我们所论及的,并非「抽象」的人,而是真实、「具体」、「有其历史」的人。我们所面对的是每一个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被包容在救赎的奥迹内,而基督透过这项奥迹,将他自己与每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既然如此,教会当不能舍弃人,而且「这人就是教会要完成其使命时,当行的首要途径......这是一条基督本人走过的道路,一条必然途经降生和救赎奥迹之路。
人文科学和哲学可以指出入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只有基督信仰给人启示人的真谛。
人在现代社会中,处於一个复杂关系的网络内,教会有 於此,今日其社会教理也以人为焦点。哲学和有关人的各种科学,有助於阐释人在社会里的中心地位,并使他更能 解自己做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是怎么一回事。不过,人真正的身份是通过信仰,才完整地启示於他的,而教会的社会教导,正是始於此一信仰。教会固然有赖於哲学与其他科学之贡献,其社会训导之目的,则在於协助人走上救援的途径。
《新事》通谕可被视为十九世纪未叶,一项具有确实贡献的社会经济分析来阅读,不过其特殊的价值,系出自其为一份教会训导文件,与其他这类性质的文献一起,道道地地成为教会宣扬福音使命的一部分。
教会的社会训导是传播福音的一个方法,因为它向人宣报基督的救世奥迹,同时也给人启示人之所以为人。它给人指出人的尊严,人的权益以及人对别人的生命、对社会与对国际团体所负的道德责任。
因此,教会的社会教导本身,就是一项确实有效的福传工具。准此,它向整个人类宣扬天主,及其在基督内的救恩奥迹,并因此给人揭示其真正面目。 於此,且仅 於此,教会才让自己与其他一切事物有所牵连,包括个人、尤其是「工人阶级」的人权,家庭和教育,国家的责任,国内和国际社会秩序之整顿,经济生活,文化,战争与和平,以及对生命之尊重:由受孕之始直到死亡。
社会问题并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要解决社会问题必定先要改变人的内心。为此需要所有的人的合作。基督信徒应该和其他宗教的信徒,和所有的善心人,甚至和自认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同负起这个责任。
今日世界日益明白:解决重大的国家或国际问题,并非只是经济生产或司法典社会组织方面的事,而且也需要藉助於特殊的伦理和宗教方面的价值,外加心态、行为和结构上的改变。教会自觉在这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作出贡献,一如本人曾在《社会事务关怀》通谕中,所写过的一般。世界上有许多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士,但愿他们也能作出贡献,有助於给社会问题提供必要的伦理基础。关於这点,我们抱有相当的希望。
在该同一通谕中,我也向各个基督的教会和世界各大宗教提出呼吁,邀请他们为我们共同的信念:神所创造的人性尊严,提供一致的见证。事实上我深信,各种宗教,不论现在或将来,都会在维护和平、和建立一个配得上人的社会,这两方面,有卓越的贡献。
诚然,抱着开放的心,去与他人对话及合作,乃是所有心怀善意的人士,所必备的条件。这对於那些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里,负有特殊责任的个人或群体,尤其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