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四】

4. 羅馬帝國為福音鋪路

  第一世紀下半葉,羅馬帝國出了一位年青又好大喜功的皇帝內羅內(Lucio Domizio Nerone,37-68)。他于公元五十四年十七歲時便登上了帝國的寶座。這位皇帝嗜好藝術,能歌善舞,又喜愛詩文,尤其愛出風頭,渴望民眾的喝采,醉心于群眾的鼓掌。他為了建造一座新的更華麗的羅馬都城,以展示自己的功德才華,于公元六十四年遣人縱火,焚燒羅馬舊城。他這項詭計被民眾視破,老百姓控告他的罪行,他于是嫁禍給城裡的基督信徒。
那個時代,基督的福音早已傳到羅馬,而且已經有了不少信徒,但是帝國所信奉的是萬神教,皇帝就是神明之一,因此基督宗教並不被看好。雖然如此,教會倒還能默默平安的過日子。可是一經內羅內皇帝煽動嫁禍,基督信徒便開始遭殃了。一場迫害教友的大規模教難于是展開,而且延續了兩百五十年,直到公元三百一十三年西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與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其尼奧(Licinio, 250-325)在意大利北部米蘭城相會,聯合發表著名的'米蘭詔書'(l`editto di Milano)後,教難才在全帝國平息。
公元一百六十一年,馬爾科•奧雷利奧(Marco Aurelio,121-180)繼任義父安東尼諾•皮奧(Antonino Pio,86-161)為帝國皇帝,這位新皇帝有哲學家美名,愛好智慧。當時帝國小亞細亞地區薩爾迪(Sardi)的主教梅利通(Melitone)寫了一封信,向馬爾可•奧雷利奧皇帝進言說:基督信仰的教義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是一種生命哲學,這個信仰教義的出現與帝國的誕生是天作之合。試想,耶穌乃在凱撒•奧古斯都(Caio Giulio Cesare Ottaviano Augusto,63BC-14AD)稱帝時誕生,並在蒂貝利奧(Claudio Nerone Tiberio,42BC-37AD)在位時開始宣講福音,這不是教會和帝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徵兆和預象嗎?
梅利通主教一千八百多年前向羅馬皇帝的進言,在十七世紀法國科學哲學家帕斯卡爾(Pascal Blaise)和十九、二十世紀著名詩人作家佩吉(Charles Peguy)的思想中得到回應。這兩位學者證明歷代曾有許多人認為羅馬帝國是天主所安排的、為傳播福音所預設的架構。今天的人在讀歷史的時候,對兩千年前的那段歷史因緣已不再有敏銳的覺察反應。
其實,基督信仰所宣講的福音並非遺世獨立的教義,它原是從舊約聖經中的閃米特人文化汲取天主啟示的信仰精華,然後在羅馬帝國中生根植基,並把這個帝國當作傳播福音的第一塊大田園。當保祿宗徒在小亞細亞愛琴海沿岸的特洛阿城(Troad)晚間遇到一個異像,有個馬其頓人請他到馬其頓幫助那裡的人時,羅馬帝國便成了保祿宗徒大顯身手的戰場。不多時以後,耶穌的其他宗徒們也到了波斯帝國和印度傳教,只不過波斯帝國設了許多政治和軍事障礙,致使傳播福音的工作無法順利推展而已。
東方的傳教工作雖然遇到很多阻礙,但在西方卻得到先天的方便,因為羅馬帝國統治了地中海沿岸,在這片廣大的地區中人和貨物都能暢行無阻,所以傳播福音的腳步也能弗遠不至。那時傳教的人不但可以利用帝國所提供的地理交通方便和必要的物質,更可以採用帝國的語言和思想表達方式。那些方式流傳之廣、影響之深,直到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十五世紀西方航海探險家發現新大陸,並遠征非洲和南亞及遠東後,隨之前往這些地區傳教的人才發覺沿用羅馬帝國時代的傳教方式並不能放諸四海皆準。不過這已是一千四百年以後的事了。
方才提到羅馬帝國是天主為傳播福音所預設的架構,現在我們可以簡要地談一下這個架構是怎麼形成的:
話說羅馬城是公元前七百五十三年所建的意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城市,公元前一世紀這座城市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各地;龐貝(Pompeo)將軍于公元前五十三年佔領了地中海東岸的耶路撒冷城,朱利奧•凱撒(Giulio Cesare)大將于公元前五十年征服了今日稱為法國的高盧,公元前三十年奧塔維亞諾(Ottaviano)將軍則併吞埃及。當時的羅馬只不過是個城市規模的小共和國而已,它的體制結構實在無法統治這麼大的一塊領土。公元前二十七年,奧塔維亞諾將軍稱帝,建立帝國。這時候,帝國內部都已經平定,沒有內憂外患,號稱為'羅馬太平盛世'時代。一般在提及耶穌誕生的時候,都喜歡說祂生在天下太平的時代,理由就在于此。
當時地中海區域只有一個政府,一個行政系統,帝國之下分為好幾個行省,行省的首長稱為總督,由羅馬皇帝或元老院指派任命。在帝國邊疆地區或仍有某些地方的王侯存在,但他們的權力非常有限,如果有造反獨立的傾向,很快便會被帝國派來的官員替代。駐守各省各地的帝國軍隊看守執行羅馬發佈下來的命令,維持帝國全境的秩序。羅馬的法律也在帝國各地推行,以保證法理制度的一致,至少理想上是如此。
羅馬帝國在全國所實行、所推動、所建立的一切,似乎都很條理井然,樣樣遵循法律規章,唯一令人感到意外的竟是皇帝的繼承沒有一定的規則,曾有幾位皇帝甚至有先天的缺陷,精神不太正常,公元三十七年登極的卡利戈拉(Caligola,12-41)皇帝和五十四年即位的內羅內(Nerone,37-68)皇帝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兩位。一般而論,第一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年的韋斯帕夏諾(Vespasiano,9-79)和他的兒子蒂托(Tito,38-81)兩位皇帝是最賢明的君主。整個帝國在第二世紀期間,也就是從特拉亞諾(Ulpino Traiano,53-117)皇帝到馬爾科•奧雷利奧(Marco Aurelio,121-180)皇帝這段時期,國勢達到巔峰狀態。
羅馬帝國雖然國富力強,但我們也不能就因此以為這是一個極度中央極權的國家,因為地中海這個區域自古以來都以城市為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基本單位。當然,羅馬帝國以前盛行在希臘、小亞細亞和西西里島的城邦政治體制已不復存在,那些城邦在亞歷山大帝國成立後便已失去了獨立的狀態,羅馬帝國誕生後,獨立的城邦更是絕無僅有。雖然如此,在內部事務上,各城市仍然保有相當的自主權。那時的城市不僅指人口密集的城內部分,也包含周圍的鄉村。當時的教會也都以城市為活動範圍,可以說是一種城市的宗教。保祿宗徒在寫信給各地的教會時,常提到"致書給格林多的天主教會"(格前.一,2),或說"保祿、息耳瓦諾及弟茂德致書得撒洛尼人的教會"(得前.一,1),便是顯明的例子。
羅馬之成為帝國,因為它統治著許多民族、文化、語言和風俗習慣。不過帝國之內只有兩種語言既盛行又重要,那就是希臘文和拉丁文:
希臘文原來只是希臘半島幾個城邦說的語言,公元前第四世紀中葉亞歷山大統一半島後,希臘語便成了地中海東部的共同語言。這個語言的正確名稱叫作'科依內'(Koine),也就是'共同'(comune)的意思。那時,希臘文不僅是文化、哲學上的語文,也是國際商業通用的語言,在羅馬和西方世界各大城市都受到公認,也因此,希臘文成了教會使用的第一種語文。早期教會使用的聖經便是所謂的希臘文'七十賢士譯本'。此外,初期許多有關教會信仰的著作也都用希臘文寫的。
至於拉丁文,它先是羅馬的語言,後來成了西方世界的語文。最初,拉丁文並沒有像希臘文那麼盛行,它僅是帝國官方行政上和法律上使用的語文,是所謂的官方語言。在教會中,最早使用拉丁文的是北非的教會,後來羅馬本地的教會也加以採用,最後,到了第三世紀才在整個西方世界使用。
由于基督信徒使用這兩種語言,于是教會的思考方式也進入這兩種語文的邏輯方法中。最早發展在希臘世界中的哲學因此被用來思考和確立早期的神學觀念。而拉丁文既然是羅馬法律的文字,所以也成了日後西方法典因循的依據。
簡要敘述了這一切,我們可以有個概念,那就是公元前二、三十年羅馬帝國成立之後,地中海沿岸一帶的法令規章制度慢慢趨于一致,海路陸路交通暢達,雖不敢說人盡其才,但貨確實是暢其流。隨著商賈在路地海上的熙熙攘攘,傳播福音的人也得以自由自在地往來于各地之間,有些商旅甚至也兼福傳的工作,他們一到口岸帝國大道的重要驛站,便傳達教會的訊息和訓導,或宣講福音,讓基督的喜訊很快地傳遍整個帝國。
十七世紀的帕斯卡爾在他著名的'沉思錄'(I pensieri,701)中說:「用信德的眼光看,實在美妙極了:波斯王大流士和居魯士、馬其頓帝國皇帝亞歷山大、羅馬人、龐貝、黑落德,他們都不知不覺地為福音的光榮開了路」。十九、二十世紀的佩吉在他的'厄娃'(Eve)一書中也說:「從凱撒勒雅到門菲(Menfi)河邊,凱撒為基督鋪了路,眾人都向祂屈膝跪拜•••祂繼承了斯多葛派的思想,繼承了羅馬的遺產,繼承了英雄桂冠,繼承了人類的勞苦。祂承襲了一個已經造好的世界,但要重新改造它,使它變得更年青」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