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一】

21. 亞略異端的興起

  耶穌基督創立教會之後,基督信徒並沒有立刻建立一套完整的哲學和神學來維護並闡明教會的教義,可是初期的基督信徒仍然信心堅定地為耶穌基督和祂所宣講的福音作證:耶穌基督向當時的人宣講舊約聖經所啟示的天主乃是普世眾人的父親。'宗徒大事錄'第二章二十四節及三十六節記載:耶穌後來雖然死了,天主卻使祂復活,並立祂為主,為默西亞。所謂'主',在聖經中是對天主的尊稱,所以,天主的確給祂的兒子耶穌基督自己的名號。這一點,聖保祿在'斐理伯書'第二章六到十一節中有非常明確的說明。從字面上來看聖經的這些章句,我們可以發現耶穌'默西亞'至少是接近天主、甚至相似天主的人。早在耶穌誕生之前,舊約聖經'箴言'第八章就已經指出耶穌本來就與天主同在,是天主的智慧,這個智慧參與了天主的造化工程,就如聖保祿在'哥羅森書'第一章十五節到十七節中,指著耶穌基督所說的:「祂是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因為在天上和地上的一切,可見的與不可見的•••都是在他內受造的:一切都是借著祂、並且是為了祂而受造的。祂在萬有之先就有,萬有都賴祂而存在」。聖若望福音開宗明義便說:耶穌是降生為人的天主聖言,這個聖言創造了萬物。

聖經上有關天主聖言和這個聖言所影射的耶穌基督這個人的文字,表面很簡單,但內容很不容易懂。好在古希臘哲學家們也有類似聖言(Logos)的觀念,他們的聖言就是思想或神的理智的意思。我們至少可以借助希臘哲學的思想,來了解天主、天主的聖言、天主的智慧和耶穌基督之間的奧秘關係,因為這些關係是基督信仰的基本。

我們都知道基督信仰教義的整個內容精髓都涵括在'信經'裡面。信經的起源很早,最早的是出現于第二到第四世紀之間的'宗徒信經',然後是第四世紀的'尼西亞-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信經'。不過信經的雛型早在聖保祿的'格林多前書'第八章第六節裡面已經呈現出來了,書中這樣寫:「為我們只有一個天主,就是聖父,萬物都出於祂,而我們也歸于祂;也只有一個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借祂而有,我們也借祂而有」。這條信經當然是比'宗徒信經'和'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為短。

那個時代,教會在舉行聖洗聖事和彌撒聖體聖事禮儀的時候,全體參禮的信友就都必須宣認自己的信仰,而宣認信仰的格式就是聖經所提供的雛型的信經。不過,就像方才說的,信經的文字並不難,可是它所蘊含的內容非常深奧,身為教友的人不但自己必須懂,也需要設法讓他們生活週遭的非基督信徒了解,所以他們必須向教外人士解釋說明乍聽起來無法了解的信經。比方說:天主如何能夠只有一個,卻同時又是聖父和聖子呢?一個既然誕生、生活、又死亡的人如何能夠是全能、永生、決不改變的天主呢?為了答覆這些極為自然的疑問,便產生了基督信仰的神學。不幸的是當時大家在反省思考這些神學問題的時候,卻發生了無法協和共存的歧見,而且彼此爭執不下。面對這樣的局勢,只能召集領導整個教會的主教們來解決分歧。

早在第二世紀的時候,教會人士便從多方面開始思考,如何能夠維護聖經所揭示的一神論的思想以及聖洗聖事所宣認的對天主聖三的信仰。當時部分人士以為:天主既是聖父,也是聖子,因此,聖子耶穌受難時,聖父像聖子一樣受苦;另有某些人以為:聖父與聖子或聖言有別,聖子固然是天主,但與聖父之為天主有別,因為聖子從屬于聖父,聖子耶穌只是被神性化、並被天主收養的一個人而已。主張這個論點的人甚至引用聖若望福音第十四章二十八節話來支持他們的思想,那段福音記載耶穌向宗徒們說:「你們如果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裡去,因為父比我大」。

我們知道,初世紀那個時代很多論者都引經據典來為自己的論點作證,但是聖經有用希伯來文寫的,也有用希臘文寫的和翻譯的,後來又有拉丁文譯本。這些文字的應用和翻譯彼此之間常有或大或小的出入,而且也不能死板硬性地照字面翻譯和解釋。但是為了教會信仰的觀念而爭論的人士,往往按照不同的原文和譯本據理力爭,這就是對教義的解釋和了解產生混亂的根源。

這種混亂的現象,在公元三百一十三年之前教會尚未獲得自由太平的時代,還只限于地方性質,可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頒佈帝國境內宗教自由以後,混亂的風波很快便漫延到帝國全境。當時埃及亞歷山大城有一位很受尊敬、生活也很淡泊有節的本堂神父,名叫亞略(Ario,256-336),他像很多在他以前的人一樣,願意維護天主永恆和獨一無二的尊嚴。這位亞略神父認為:如果天主是父親,則祂必定在某個時刻生了兒子。因此,祂的兒子的存在必然有個開端,決不會像祂一樣無始無終,也因此,祂的兒子不能完全像祂一樣,擁有身為天主聖父的一切本性本質。

亞略的理論並不是捕風捉影或道聽途說的,他用舊約聖經'箴言'第八章二十二節和聖若望福音第十四章二十八節的話作他的理論後盾。'箴言'說:「上主自始即拿我作祂行動的起始,作祂作為的開端」;聖若望福音則記載耶穌對宗徒講的話說:「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裡去,因為父比我大」。從舊約和新約聖經這兩段文字,亞略肯定天主聖父的兒子必然隸屬于聖父,而作為聖父的兒子的耶穌,為能拯救世人,非要求人跟隨他的表樣不可,因為只有這樣,人在末世才能和他一起享受光榮。

亞略神父的神學理論並沒有受到他的主教亞歷山大(Alessandro)的欣賞,這位主教強調:天主聖父的兒子就是天主聖言,天主聖言和天主聖父一樣,是永恆存在的。如果天主聖言不是完完全全的天主,人就無法完全獲得神性,因為並不是天主降生到某一個人身上,而是天主取了人性和人的形象而進入世界的,否則人就無法得救享永生。

亞略引起的神學爭論開啟了一場無止無休論戰。公元三一八年,亞歷山大城召開當地的教務會議,把亞略和他的十幾個支持者都開除教籍。亞略當然不服氣,便和東方很多贊同他的人來往,這些人都以為亞略的論點合乎傳統。事件鬧得越來越大,各方支持的群眾越來越多,彼此在大街小巷針鋒相對地謾罵,亞略這位有才華的神父甚至以他優美的文筆寫文章,譜歌曲,來宣揚他的神學觀點。亞歷山大城終於陷入混亂的危機,這個危機又很快地從一座城市擴展到帝國東部半壁江山。

當時統一東西羅馬帝國定于一尊的君士坦丁皇帝不願再看到帝國境內騷擾的現象,于是呼籲對立的各方節制,各退一步,彼此和好。在君士坦丁皇帝看來,這些神學上的爭論只不過是文字方面的爭執而已,沒有其他的意義。豈知雖經他的勸告,社會動蕩不安的現象並沒有緩和下來。不得已,皇帝決定召集帝國境內所有的主教舉行會議,共商大事,地點設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南邊的古城尼西亞(Nicea),時為公元三百二十五年。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