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三】

23. 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的召開與亞略異端危機的結束

  統一東西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在文治武功鼎盛時期,為了平息帝國境內、尤其是帝國東部因基督教義所引起的社會騷動,于是于公元三二五年在帝國比蒂尼亞省(Bitinia)的尼西亞,也就是今天土耳其西北部的伊茲尼克城(Iznik),召開天主教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公會議。這次大公會議的起因和要解決的問題是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一位本堂神父亞略所引發的、天主聖父與天主聖子耶穌基督之間的從屬關係。更確切地說,亞略不以為天主聖子耶穌基督與天主聖父一樣地無始無終,因為聖子是聖父所創造的,而非聖父所生的,也因此,聖子的本性本質不來自天父,更因此,聖子不是永恆不變的。總之,亞略不以為聖子耶穌基督是完完全全的天主。

尼西亞大公會議與會的大部分主教都譴責了亞略神學思想的錯誤,並接受凱撒勒雅的主教歐瑟伯的提議,採用凱撒勒雅教會使用的'信經'來表明尼西亞大公會議所肯定的基本教義。不過,大公會議也接受君士坦丁皇帝的要求,在'信經'中加入"聖子與聖父同性同体"的文字,皇帝的這個思想是他的宗教顧問奧西奧主教向他提出的。

尼西亞大公會議結束不久,教內人士又重新對大公會議有關教義的決議表示不滿,他們不接受聖子與聖父同性同体的說法。于是紛爭再度興起,甚至變本加厲,君士坦丁皇帝著眼于帝國內部安定的考量,竟然改變先前絕對支持尼西亞大公會議的態度,助長了暴亂的火焰,教會內部的分裂越來越嚴重,亞略異端份子捲土重來,轉劣勢為優勢,君士坦丁大帝的兒子們出掌政權後,教會的局勢急轉直下,東方與西方的主教們彼此決裂,公元三五一年後統治東西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佐皇帝甚至完全接納亞略的教義思想。這一來,原先贊同尼西亞大公會議的主教們反而遭了殃,他們中有很多人,包括羅馬教宗利貝里奧(Liberio)在內,都被充軍,各地教會混亂的局面可想而知,安提約基雅一城甚至有五個不同思想的教友團體,各有自己的主教。作為羅馬主教的利貝里奧教宗死後,為推選新教宗竟發生困難,有兩位候選人角逐,雙方支持的人為爭取勝利發生械鬥,短兵相接,死了一百三十七人,結果達馬索(Damaso)當選新教宗。那是公元三六六年,利貝里奧教宗去世的那一年,距尼西亞大公會議已有四十一年之久了。

在這些年代中,羅馬帝國時而統一,時而東西分治,每位皇帝的思想與作風不同,教會的生活也大大受到牽制。經過數十年爭執、交相攻伐和傾軋,教會在神學思想上的反省倒有了一些進步,教會有關教義的用詞,尤其是關于天主聖三這種深奧的道理的用詞,已經日趨明確,比方對天主的'性体'(ousia或sostanza)和對天主聖三的'位格'(hypostasis或persona)這種艱澀難懂的名詞,都能分辨清楚。這樣的認識與了解多少調和了這麼多年來有關聖子和聖父之間的異同的紛爭:從本性本體來說,天主聖父和聖子完全相同;但從位格來說,聖父和聖子有別。

到此,天主聖父與聖子之間的異同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可是另一個有關天主的爭論又出現,那就是有人開始懷疑聖神到底是不是天主?亞略異端者否認聖神是天主,他們被稱為'攻打聖神者'(pneumatomachi)。當時凱撒勒雅的主教巴西略(Basilio,330-379)用希臘古哲學家柏拉圖的思想作了一番神學思考,寫了一部'論天主神聖'(Il trattato sullo Spirito Santo,374)的書,他在著作中指出聖神與聖父和聖子是同性同体的。

巴西略是東羅馬帝國卡帕多細亞地區凱撒勒雅城的主教,他親身体嚐到亞略異端給羅馬帝國、尤其是東羅馬帝國教會與社會帶來的痛苦和困擾,所以他特別安慰鼓勵東方的主教們,也敦請被東方教會主教們罷黜並充軍帝國北彊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主教亞大納削與西方教會交往。他曾寫信給高盧和意大利的主教們,表明東方教會的隱憂。雖然如此,當時羅馬的主教達馬索教宗似乎對西方主教們與東方主教們的修和這件事不太熱衷。

公元三七八年,信從亞略教義的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倫特(Valente,328-378)在巴爾幹半島南端的阿德里亞諾波利斯(Adrianopolis)出征蠻族哥特人,兵敗戰死,帝國上下都認為這乃是天主的懲罰。于是,西羅馬帝國皇帝格拉齊亞諾(Graziano,359-383)和東羅馬帝國皇帝迪奧多西(Teodosio,347-395)兩人共同決定中止帝國內部神學問題的紛爭,因為這些紛爭已經蔓延到各地各階層。巴西略主教的胞弟聖額我略•尼撒(Gregorio di Nissa,335-395)在他論聖子和聖神的神性的著作中說:「全城大街小巷無不談論這些問題:布商、銀舖、雜貨店皆如此。要是你問銀舖錢幣兌換行情,他會給你講論一套聖子是不是聖父所生的道理;如果你問麵包店老闆麵包的品質和價錢,他會給你說聖父比聖子大,聖子從屬于聖父;假使你問溫泉浴室的人澡堂準備好了嗎?他會回答說:聖子是從虛無中誕生的。我真不知道把這種壞現象稱作瘋狂或忿怒」。

公元三八零年,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Teodosio,347-395)宣佈天主教為國教,承認額我略•納西盎(Gregorio Nazianzo,329-390)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並通令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召開一次大公會議。這次會議于公元三八一年舉行,與會者都是東羅馬帝國的主教。會中決定:必須維護尼西亞大公會議所宣認的信仰,摒棄最近出現的種種異端,包括公元三六零年左右君士坦丁堡主教馬切多尼奧(Macedonio)所宣稱的聖神不是天主的異端。因此,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信經'中加上有關天主聖神的信條說:"我信聖神,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所發,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這就是有名的'尼西亞-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信經'。第七世紀的時候,西方拉丁禮節的教會又在這段有關聖神的信經文字中加上一個非同小可的拉丁名詞,宣認聖神不只是'由聖父所發',更是"由聖父和聖子所共發"(filioque)。由于加上這個名詞,竟成了日後十一世紀羅馬教會與希臘教會分裂的原因之一。不過,從公元三八一年直到今天,羅馬天主教會都誦念這條信經。

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舉行期間,與會的主教們在討論教義問題之外,也在一些個人的問題上發生難以想像的爭吵。會中許多人反對額我略•納西盎出任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因為他沒有顯赫的經歷,在此之前只當了一個小地方的主教而已。額我略•納西盎主教對這樣的爭吵感到厭煩與不齒,于是掛冠而去,歸回故里,遺缺由一位已退休的政府官員接替。

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在君士坦丁堡召開大公會議 的那一年,西羅馬帝國皇帝格拉齊亞諾(Flavio Graziano,359-383)也在意大利半島東北部靠亞德里亞海岸的阿奎萊亞(Aquileia)召開一個小規模的大公會議,只有意大利北部和高盧的少數幾位主教參加。會中決定罷黜亞略異端派的主教,並請求皇帝出面協助執行這項裁決。

從此,亞略異端在東西羅馬帝國境內逐漸消失,卻繼續在帝國北方邊陲地帶的日耳曼蠻族中生存,因為這些蠻族是由一位亞略異端派的主教烏爾菲拉(Ulfila,311-382)向他們宣講福音的。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