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三十二】

32. 伊斯蘭教的興起與阿拉伯人入侵基督信仰的世界

   歐洲北部日耳曼蠻族于第五世紀初葉開始大舉南下,入侵西羅馬帝國後,在一百多年間,地中海沿岸各地紛紛落入蠻族手中。公元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羅莫洛•奧古斯托洛(Romolo Augustolo)被手下蠻族傭兵將領奧多亞克(Odoacre)罷黜,西羅馬帝國從此壽終正寢。取帝國而代之的是各蠻族在西歐、南歐和北非所建立的小王國。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殞落,天主教會也遇到空前的大衝擊,有人為此哀痛欲絕,如隱居在巴勒斯坦的聖熱羅尼莫,也有人因此得到啟示,發奮寫作,為天地立命,如北非的聖奧斯定,又有人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觀點展望新局,如投奔聖奧斯定的葡萄牙神父奧羅西奧。但事實上,在那看來似乎萬劫不復的昏暗時代中,教會卻奇妙地生存下來。哪知一百五十年後,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興起,開始橫掃地中海沿岸各地,他們對教會所帶來的衝擊遠比北蠻更激烈。

第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是世界文明和宗教的交叉路口,根據傳統的說法,這個地方原來就居住著信仰一神教的民族,他們的信仰遠比猶太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還早。按照可蘭經的說法,這些民族就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亞巴朗和他的子孫們(hanifs)。後來,漸漸地有猶太教和天主教團體遷移到阿拉伯半島的紅海沿岸,甚至到了半島南端的也門。不過,那裡大部分的居民還是信仰多神的游牧民族,他們之間並不和睦,彼此交相攻伐,歲無寧日。傳聞半島鄰近紅海的麥加城的'卡巴'(Kaaba)清真寺珍存著一塊加比厄爾(Gabriele)總領天使帶來的黑石頭,因此吸引無數的阿拉伯人前往朝聖,趕市集。

在這些不同信仰的交互影響下,穆罕默德(Muhammad)于公元六一零年宣稱他得到來自天上的訊息的啟示,指出天主審判世界人類的日子即將來到,人人都應該悔改皈依。穆罕默德所得到的天上訊息就是'可蘭經',這個經典要求信徒絕對服從唯一的天主。這種絕對服從的行為,阿拉伯語就叫作'伊斯蘭'(Islam)。因此,信奉可蘭經的人士便稱為伊斯蘭教徒。

穆罕默德宣稱自己是自亞巴朗以降,許多眾先知中最後的一位,耶穌也是眾先知中的一個。穆罕默德自認為他在阿拉伯世界中負有重建一神教、並使阿拉伯人在世界中與其他民族平坐平起的重任。為使阿拉伯人與其他民族平等,遵奉可蘭經是唯一的途徑。奇怪的是穆罕默德同族的人並沒有信他那一套,不得已,只好在公元六二二年逃離麥加,避居麥地那(Medina)。'避居'這個行為阿拉伯語叫作'伊吉拉'(higira)。因此,伊斯蘭教徒把穆罕默德移居麥地那的這個行為當作他們紀元的年號。

穆罕默德原來想把同樣信奉唯一真神的猶太教徒和基督信徒聯合在他的可蘭經旗幟之下,但沒能如願以償,于是反目與猶太教徒和基督信徒為敵,同時宣告他的新宗教'伊斯蘭教'的誕生。伊斯蘭教既誕生,穆罕默德便開始以武力征服阿拉伯半島其他部落,剷除麥地那所有的猶太教徒,自立為教主,建立一個以可蘭經為法律的政教一体的國度。公元六三零年,穆罕默德攻下麥加,兩年後死在麥地那。

當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島崛起的時候,西北邊的羅馬帝國和東邊的波斯帝國都已經式微,于是阿拉伯人乘機東征西討,以閃電戰術佔領了許多地方。他們樂意為擴展唯一真神的國而效命疆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這便是伊斯蘭教保守派人士通稱的'聖戰'(djihad)。

阿拉伯半島西邊的埃及和北邊的敘利亞本來都是信仰基督的羅馬帝國的天下,可是當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大軍殺到的時候,那些地方的居民卻沒有甚麼反應,甚至還以為阿拉伯人是他們的解放者,因為埃及和敘利亞的基督信徒在教義和種族上,一向與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和教會當局處在衝突的狀況之中。他們這種態度給阿拉伯征服者的軍事行動許多方便。

公元六三八年,耶路撒冷、敘利亞、巴勒斯坦相繼陷落,六四二年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也淪陷,六五一年阿拉伯人滅波斯王朝。北非的居民對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必較頑強,但也在第七世下半葉接二連三失守。公元六七零年,阿拉伯人在突尼斯建立凱魯萬城,公元六九八年迦太基城棄守。到此,北非完全成為阿拉伯人的天下。公元七一一年,阿拉伯人和北非的柏柏人(Berberi)聯合,跨海向歐洲的伊比利安半島進發,佔領了西班牙,直搗法蘭克王國的心臟普瓦捷(Poitiers)城。

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徒進犯歐洲,顯然犯了基督信徒的大忌,信仰基督的歐洲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的,從此便揭開一連串無止無休的戰爭序幕。這場基督信徒和阿拉伯伊斯蘭教徒之間的神聖戰爭延綿了七百六十年,直到公元一四九二年伊斯蘭教徒被逐出西班牙,退回北非為止才結束。

當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徒佔領耶路撒冷等聖地四百年後,歐洲的基督信徒再也無法忍受耶穌基督誕生和生活過的地方繼續處在異教徒的統治之下,也不願意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交通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所壟斷,于是在第十一世紀末年(一零九五年)在烏爾巴諾二世教宗的推動下,發起征討伊斯蘭教徒,以收復聖地的軍事行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十字軍東征。

當然,阿拉伯人與西方文明接觸的時候,也驚訝于西方古典的希臘文化,他們多方吸收消化,甚至予以發揚和傳播。因此,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島便成了基督信仰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今天我們在西班牙東南部和意大利南方的西西里島仍然可以看到許多輝煌的、充滿東方色彩韻味、細膩別緻的亭台樓閣建築,就是伊斯蘭和基督信仰文化交相輝映的產物。

話說回來,當阿拉伯人佔領東羅馬帝國東邊地區和北非以後,伊斯蘭教徒雖然在某些地方也對那裡的古老天主教團體採取某種程度的寬容與包含,到底在伊斯蘭政教的統治下,這些教會團體絕大部分還是慢慢地消失,不過其中有些直到今天還能繼續生存下來,最著名的無非是埃及說'科普特'語的古老基督信徒團體和黎巴嫩的'馬龍尼'基督信徒團體。這些教會團體一直固守著他們的古老傳統如隱修生活,也維護著自己的文化特色如禮儀所使用的語言。至於北非地區教會團體的處境,一向沒有好轉過,當阿拉伯人佔領那片廣大地區的時候,那裡還有大約四十位主教,四百年後只剩下五位,再過九百年,一九七九年時,只剩下兩位。十二世紀初的時候,北非幾乎再也看不到基督信徒,于是,教會的重心已不再是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區域,而是向北移了。

正當西羅馬帝國殞落、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在地中海四周來去自如、天主教會的重心逐漸北移之際,歐洲東北方的斯拉夫人則開始西移和南下,他們在多瑙河兩岸定居,也南下抵達亞德里亞海的巴爾幹半島沿岸。斯拉夫人的出現無形中成了東方和拉丁語系的西方之間的一道城牆,于是信仰基督的世界從此又有了新的地理形勢。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也沒有好日子過,它的南部已在七世紀中葉被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所佔領,巴勒斯坦、埃及和敘利亞等地都淪陷了,帝國北邊和東部又受到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的威脅,所剩下的可以說只是一個講希臘語的亞洲國家而已。這樣一個國家頂多只能夠稱為'拜占庭帝國'。它之所以稱為拜占庭,因為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公元三三零年建為都城之前,是個名叫拜占庭的小城,如今,東羅馬帝國已經威風不存,風華不再,稱它為拜占庭帝國或許更恰當。

東羅馬帝國雖然四面受到威脅,西邊有蠻族,北邊有斯拉夫民族,東邊有保加利亞人,南邊有阿拉伯人,國勢大大削弱,可是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區在東方基督信仰世界中的地位不但沒有因為帝國勢力的銳減而水降船低,反而如旭日東昇地凸顯它的重要性,因為耶路撒冷、安提約基雅和亞歷山大這三個在宗教上與君士坦丁堡地位相當的宗主教區已經淪陷在阿拉伯世界中,完全被孤立起來,所以倖存的君士坦丁堡唯我獨尊,儼然成了東方教會的中心,與西方的羅馬抗衡。

西方的羅馬在日耳曼北蠻消滅西羅馬帝國之後,在政治上已經失掉它的重要性,但是在宗教上,它仍然是天主教會的中心。蠻族佔領西羅馬帝國後,建立了許多小王國,這些小王國的主人並沒有能力治理希臘和羅馬文化留下來的文明國家,所以在他們稱王之後,整個西方原有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都慢慢地瓦解,城市生活和商業逐漸衰退,只有那些農村大領地還保存著一些鄉村的活動而已,社會生活漸漸地野蠻起來,文化和藝術走向沒落,原來的基督信仰生活又參入許多雜亂的迷信。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整個西方文明表面看來正在瓦解崩潰的現象,卻是一次古老文化和蠻族各種新生活習俗交融互動的機會。在這種交融互動的作用中,基督信仰以它潛移默化的功能慢慢地助長一個新文明的誕生。這個文明以希臘和拉丁文化遺產為基礎,再加上日耳曼民族新血輪的生命力,正朝向一個無法預測和無可限量的未來前進。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