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三十四】

34. 拜占庭帝國和斯拉夫民族中的禮儀之爭

   天主教是個普世的教會,它的成員屬於世界各種膚色、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的民族,因此,各地信友在表達他們的信仰的時候,很自然地會流露自己的生活方式特色。教會的禮儀是教友發于心、形于外的崇拜天主和敬禮聖人的禮節儀式,所以在維護普世教會信仰的一致和純正上,禮儀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既然教會必須維護信仰的一致和純正,又要顧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友的信仰的真誠流露,那麼如何使禮儀既能表達不同文化的特徵,又不至於參雜違背純正信仰的枝節,就成了教會始終顧慮的大問題。這樣的問題在教會歷史上不斷出現,而教會當局也就不得不經常介入,希望在維護正統的前提下化解困難,把地方教會的信仰生活導入正途。

然而,由于禮儀和地方思想文化習俗必須互相妥當配合,才能徹底發揮它引導教友團體崇拜天主和敬禮聖人的功效,可是歷代教會各層負責人士因為種種客觀因素,並不一定完全了解各民族和各地方的文化傳統,因此在介入禮儀問題時,難免發生判斷不當或朝令夕改的措施,並因而導致令人惋惜的爭執。這種人為的過失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教會也在這些過失中學到很多教訓。

話說初世紀的教友並不贊成用繪畫和雕刻藝術來表達他們對天主的敬拜,因為在舊約時代天主曾透過梅瑟明令禁止以色列選民敬拜偶像邪神,而繪畫和雕刻所表現的天主和其他神聖可能有被當作偶像來敬拜的危險,因此,初世紀的基督信徒反對把信仰表現在形象藝術上。可是在第三世紀當羅馬帝國皇帝開始公然迫害教會,致使教友潛入地窖度信仰生活後,這些教友便在地窖的牆壁上畫了一些聖經上的人物和故事,用以裝飾陰暗狹窄的內部。在那些壁畫中,耶穌基督總是出現在中心位置。就這樣,似乎再也沒有人反對用繪畫雕刻形象來表現宗教信仰。

後來,宗教性質的形象藝術在東方拜占庭帝國的教會中獲得意想不到的發展和重視,它在宗教教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因為那是無聲的講道,是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甚至文盲的人可以閱讀的書籍。教友尊敬這些聖像的時候,就是把聖像中的人物和事件放在自己眼前來瞻仰,來默想。雖然如此,還是有人把尊敬聖像當作迷信、把聖像當作偶像來看待。

公元七二六年,拜占庭帝國皇帝萊奧內三世(Leone III)摧毀君士坦丁堡皇宮大門上的基督像,從此展開了為期一百多年的反對敬禮聖像的政治運動,這項運動引發了民間、教會、隱修會和軍方許多的反彈。有人以為萊奧內三世皇帝打擊聖像的行動是受到鄰近伊斯蘭教勢力擴張的壓迫,但是更有人認為皇帝的舉動是為了淨化民間的宗教信仰,也為限制隱修會士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因為隱修會士是維護敬禮聖像最力的人。

拜占庭帝國反對聖像的運動到了萊奧內三世的兒子君士坦丁五世(Costandino V,718-775)皇帝時代達到頂峰,有些隱修士還為了保護聖像而殉道。公元七八七年攝政皇后伊雷內(Irene,752-803)發現情勢不對,徵得羅馬教宗阿德里亞諾一世(Adriano I)的同意,在尼西亞(Nicea)召開了天主教第七屆大公會議,也就是所謂的第二屆尼西亞大公會議,討論敬禮聖像的問題。大公會議裁斷敬禮聖像是合乎教會信仰的行為,因為所敬禮的不是聖像本身,而是聖像所代表的神和人,而且敬禮(venerazione)和崇拜(adorazione)是兩回事,敬禮的對象是聖人,崇拜的對象則是天主。到此,拜占庭帝國嚴重的禮儀之爭算是平靜了下來。不料二十五年之後,同樣的爭執再度引發,這個不幸的事件一直持續到公元八四三年,才由女皇狄奧多拉(Thodora)將它平息,恢復對聖像的敬禮。這可以說是一般教友大眾和隱修會士們的勝利,皇帝的權威終抵不過老百姓的信仰。然而,對聖像的敬禮也不是可以隨便的,在繪畫或鑲嵌聖像時,必須遵守嚴格的神學原則,耶穌基督必然要站居最崇高的位置,祂通常都被畫在聖堂的圓頂上,依此類推,聖人聖女像則被畫在聖堂牆壁比較低的地方。

持續一百多年敬禮聖像的爭執雖然從此在拜占庭帝國消失,卻因此隱埋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種子,因為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們大都傾向于袒護皇帝,反對敬禮聖像,而羅馬教宗則主張敬禮聖像。這種相對的立場一直暗暗地延續下去,直到公元一零五四年羅馬教宗的代表和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因為政治、文化和宗教衝突而彼此開除教籍時,一發而不可收拾。

第八世紀末年正當卡洛林王朝在西方興起,而拜占庭帝國在東方式微之際,東西兩方教會在傳播福音上仍然不遺餘力,那時候歐洲東北部斯拉夫人漸漸向西南部遷移,在多瑙河平原一帶定居,他們成了拉丁教會和拜占庭教會傳教的新對象。最先向斯拉夫人傳教的拉丁教會傳教士大都是日耳曼人,他們從巴伐利亞來到波希米亞和莫拉維亞一帶。由于語言不通,宣講的教義又複雜,致使莫拉維亞的斯拉夫人難以了解基督信仰的精髓。當時莫拉維亞的君王拉第斯拉夫(Rastislavo)便轉而向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皇帝求助,他說:「我們的國家雖然已經領洗奉教,但是我們沒有老師可以給我們講道,教導我們,講解聖書。我們既不懂希臘文,也不懂拉丁文;有些人教我們這樣,又有些人教我們那樣,因此我們無法了解聖書的真義和其中蘊含的力量。所以,請派遣有能力可以給我們講解聖書的文字和精神的老師到我們這裡來」。

君士坦丁堡皇帝米海爾(Michel)聽到莫拉維亞君王的請求,便召集他所有的博學之士討論問題,他們告訴皇帝:在德薩洛尼加有個名叫萊奧內(Leone)的人,他的兒子們精通斯拉夫文,其中兩個專攻哲學和科學,一個名叫濟利祿(Cirillo),另一個名叫梅多第(Metodio)。于是皇帝派遣這兩位兄弟前往莫拉維亞和波希米亞。他們到了之後,便為斯拉夫人創造文字,為他們翻譯新約聖經。從此,斯拉夫人大為高興,他們可以經由自己的文字而認識天主的偉大。

濟利祿和梅多第兩兄弟在斯拉夫人中傳教的成功很令日耳曼巴伐利亞的主教們覺得不是味道,他們認為這兩個人與日耳曼傳教士在競爭,因此發表言論說:除了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之外,沒有一個民族可以擁有自己的文字,因為羅馬總督比拉多在耶穌的十字架上只用這三種文字寫下耶穌的頭銜身份。也因此,任何民族只可以用希伯來文、希臘文或拉丁文來祈禱。濟利祿和梅多第兩人沒有辦法,只好起程前往羅馬,請求教宗裁斷。教宗若望八世聽了這兩兄弟的報告,很是高興,除了熱烈招待他們之外,還責備那些反對斯拉夫文字書籍的人。教宗說:「願聖經的話實現;願各種語言都讚美天主!」。

濟利祿因為積勞成疾,動身回東歐之前便死在羅馬,他的遺体至今仍葬在羅馬市中心的一座聖殿內。梅多第則被教宗任命為大莫拉維亞地區的總主教,回到那裡繼續傳教。公元八八四年梅多第去世後,日耳曼的主教們又起來攻擊斯拉夫教會所使用的語言和禮儀,並把事情告到羅馬教宗斯德望五世(Stefano V)面前。這位教宗一反他的前人若望八世的態度,竟然宣判說:「梅多第帶給斯拉夫人的不是建樹,而是迷信,不是和平,而是爭執。從來沒有人准許過梅多第用斯拉夫語言來舉行教會的禮儀的企圖。所以,因著天主和我們的權威之名,我們禁止有知識的人使用斯拉夫語來宣讀福音和宗徒們的書信著作,違者開除教籍」。

有了斯德望五世教宗的禁令,梅多第的徒弟們在莫拉維亞和波希米亞一帶待不下了,只好南下逃到保加利亞避難。保加利亞人原是亞洲的民族,但是已經斯拉夫民族化了,他們接納濟利祿所發明的文字字母和斯拉夫人的教會禮儀。第十世紀,保加利亞北方的俄羅斯人又從保加利亞人那裡接受了文字字母和宗教禮儀,成了俄羅斯人信奉耶穌基督的濫觴。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