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三十八】

38. 十三世紀羅馬教宗權威的登峰造極

  歐洲中古世紀的歷史之所以引人入勝,因為那是歐洲歷史文明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轉捩點。既然是轉捩點,那就意味著是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藝術、政治、精神、宗教的潮流意識和各方英雄豪傑的聚合、彼此沖擊、然後形成嶄新的局面的關鍵時刻。在那種時刻出現的人物和事故必然最精彩、最動人、最傳奇。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這就是關鍵時刻和傑出人物互動的必然關係。因此,這樣的歷史最耐人尋味,最有看頭。

十一世紀下半葉歐洲兩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是羅馬教宗和日耳曼帝國的皇帝。他們之間勢力的消長直接左右歐洲的安定。由于額我略七世教宗收回教會選舉教宗和任命各地主教的職權,引起日耳曼皇帝亨利四世的反彈後,羅馬教宗和日耳曼皇帝便彼此交惡。經過三十七年的折衝和反省,才由教宗卡利斯托二世和日耳曼皇帝亨利五世在萊茵河畔的沃爾姆斯城簽署政教協定,解決紛爭。

'沃爾姆斯協定'簽署後,羅馬教宗的權威扶搖直上,慢慢形成神權至上的觀念,對整個教會的生活事務都採取主動介入的作風,也出面召集大公會議,解決教會內部和與教會有關的外界問題。例如公元一一二三年在羅馬召開的拉特朗第一屆大公會議解決了教宗和皇帝在任命主教上的權宜問題;一一三九年召開的拉特朗第二屆大公會議則解決了教會內部以金錢賄買職位和生活腐化的問題;一一七九年的拉特朗第三屆大公會議解決了日耳曼皇帝'紅鬍子'腓特烈(Federico Barbarossa)對教會的野心失敗後所遺留下來的問題。

由于十一世紀下半葉和十二世紀是教會和歐洲政治糾纏不清的時期,也是教會因此致力改革、重振教宗領導教會職權的時期,所以那個時代的幾位教宗都忙于整頓教會秩序,並和世俗政權抗衡。就因為這樣,有人開始抱怨教會忽略了精神上的生活。當時法國的聖伯爾納多(S. Bernardo)就向歐金尼奧三世(Eugenio III)教宗說:「我們到底甚麼時候祈禱、甚麼時候教導教友群眾、甚麼時候建設教會呢?宗座大樓整天發出的是查士丁尼皇帝的法律,而不是上主的誡命」。

在那個一切都在演變和定位中的時代,羅馬教宗和皇帝之間的修和與衝突是間歇性地發生的。比方日耳曼皇帝引據羅馬法典的條文,自認為是羅馬帝國政權的繼承人,所以他們的權力和地位遠在任何權力地位之上,就連教宗也得聽他們。'紅鬍子'腓特烈皇帝雖然自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其實他也只不過是德國地區的君王而已。可是他一直納悶的是:如果他不能統治意大利,不能入主羅馬,還能算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嗎?這當然是他的夢想,羅馬教宗怎能接受這種野心。

公元一一五九年亞德里亞諾四世教宗去世,樞機們選出新教宗亞力山大三世。新教宗精通法典,又有魄力,日耳曼'紅鬍子'皇帝覺得新教宗難馴,有礙他南下統治意大利半島的野心,于是慫恿一批聽他指揮的樞機另選一位他中意的新教宗。這當然是胡鬧,亞力山大三世教宗把腓特烈紅鬍子皇帝和他囑意的偽教宗開除教籍,可是戰爭因此發生。紅鬍子大軍南下意大利,進逼羅馬,教宗不得不避難法國。臨行之前,教宗讓意大利北部各大城鎮組織聯軍對抗紅鬍子。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十七年,其間各有勝負,不少意大利城市如米蘭和克雷莫納(Cremona),都遭腓特烈摧毀。一一七六年在米蘭附近萊尼亞諾(Legnamo)地方的一仗,腓特烈紅鬍子慘敗。當時教宗亞力山大三世正在意大利東北部的威尼斯水都,紅鬍子皇帝前去求饒,在聖馬爾谷大殿前跪在教宗腳下,請求寬恕。時為公元一一七七年,這離日耳曼前皇帝亨利四世到卡諾薩堡向教宗額我略七世求饒整整一百年。

一一九零年,腓特烈紅鬍子參加十字軍第三次東征,在小亞細亞的奇里乞亞(Cilicia)渡薩勒夫河(Salef)的時候溺死。他的兒子繼位,取名號亨利六世。這位年青的皇帝相當有為,卻也雄心萬丈,一心一意想當全歐洲的皇帝,連教宗也該聽他的。豈知在位僅七年便去世,享年三十三歲而已。

繼承亨利六世的是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Federico II, 1194-1250),當時只有三歲。因此,羅馬教宗似乎可以高枕無憂一段時期。這時候羅馬的教宗是年僅三十八歲的依諾增爵三世(Innocenzo III, 1160-1216)。這位教宗出身羅馬顯貴,在法國巴黎讀神學,在意大利波洛尼亞(Bologna)讀法律。他對自己的職位權威相當清楚,也非常天真坦率,他自己寫說:「教會賜給我珍貴的禮物,就是精神上完整的權柄和現世無數的產業財富。別的宗徒被召選來分享這個權柄,但只有伯多祿受召來握有完整的權柄。我從他那裡接受主教的司祭冠和君王的冠冕。他立我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並按照默基色德的品位,永為司祭的那位的代表。月亮從太陽那裡接受了光,同樣,君王的權力也從教宗的權威那裡接受尊嚴的光彩。我們從仁慈的天父那裡所接受的完整權力,首先必須用來為那些必須以仁慈相待的人謀福」。

在歐洲現世政權幾乎中空的時期,羅馬教宗依諾增爵三世儼然成了歐洲政教事務的仲裁。法國國王斐理伯二世離棄妻子,另謀新歡,教宗警告他不可以背棄作基督信徒的本份,國王掙扎了二十年,最後還是就範。 英國國王約翰'無地'者(John Lackland, 1167-1216),拒絕承認教宗所任命的主教,並將忠於教宗的主教放逐,教宗依諾增爵三世便把他開除教籍,並解除屬下效忠他的義務,這位號稱沒有土地的約翰國王終於向教宗低頭。

總之,依諾增爵三世把羅馬教宗的權力提升到空前崇高的地步,他強調精神重於物質,現世政權固然有它獨立自治的範圍,但是如果傷害到精神靈魂的益處,教宗立刻介入。歐洲各王公諸侯如果發生爭執,又沒有一位更高的君王可以調停的時候,教宗也出面協調。

昔日幼小的日耳曼皇帝腓特烈二世,在一二一六年依諾增爵三世這位有為的教宗去世的時候,已經二十二歲了。這位皇帝少年的時候,他的母親還把他托給教宗依諾增爵三世管教,也很聽教。豈知當了皇帝後,他祖父腓特烈'紅鬍子'的野心又在這個孫子身上復發了,他不但要當現世的皇帝,也渴望當教會的主人。他宣誓要率領十字軍東征,但總是借故推遲,于是被教宗額我略九世開除教籍。他又屢次進犯意大利,佔取意大利土地,額我略九世再次把他開除教籍。這位腓特烈二世皇帝似乎非常蠻橫頑皮,總是跟羅馬教宗作對,讓教會對他大感頭痛。

公元一二四三年,新教宗依諾增爵四世當選,他知道腓特烈二世不可理喻,便于一二四五年在法國里昂召開大公會議,商討如何處理這位兇悍難馴的皇帝。結果,他的罪名多端,皇位被罷黜,禁止百姓效忠他。雖然如此,他還是頑強抗拒,最後成了孤家寡人,于一二五零年去世。從此,日耳曼帝國對羅馬教宗的威脅逐漸減低。公元一二六八年,腓特烈二世的孫子科拉迪諾(Corradino)入侵意大利,戰敗被俘,斬死。日耳曼的'荷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王朝于是結束。日耳曼帝國從此走下坡,對羅馬教宗不再為難。可是教宗也因為過度忙于歐洲政治上的事務,他的精神道德威信也受到相當的影響。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