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四十】

40. 隱修院的信仰和民間的宗教

  歐洲中古世紀的宗教信仰反映出很多封建和農村時代的特徵。在那個社會中,天主被供奉在封建體制的頂端,祂是眾王之王,眾主之主,地上任何君王權貴都臣服于祂,也都得聽從服侍祂。這位天主,上自君王下至庶民,無不敬愛祂,可是更敬畏祂。祂給人快樂,也給人恐懼;給人生命,也給人死亡。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飢荒和瘟疫,無不由祂的上智來支配。雖然如此,中古世紀教會傳教的工作仍然非常注重天主的人性特點,這個特點表現在天主降生為人的基督身上。試看當時歐洲基督信徒前往耶路撒冷聖地朝聖的熱潮,以及亞細西聖方濟各的人格與精神的所向披靡,蔚為風尚的現象,就可以得到印證。

世俗的人,不論貧富貴賤,他們的宗教情操尚且如此,遑論獻身事主的神職和修會人士。當時的教友大都不以為自己的身份生活合乎宗教信仰的理想,因為婚姻家庭生活使他們與宗教理想隔著一道鴻溝。那時代的神職人員常常向教友推薦隱修院的生活,他們說那是基督信徒生活的極致,是教友追求成聖的最高理想。只要翻開教會的禮儀年曆,上面所羅列的每日瞻禮都是紀念主教、男女隱修士,修會會士修女,再不然,偶而也出現幾位年青便守寡的王后、公主,她們以祈禱作補贖和幫助窮苦的人來度她們的餘生。

十二世紀法國大聖人伯爾納多曾把世界比做汪洋大海,人人必須渡海以求得救。那些度隱修生活的人渡海不必下水,因為他們有橋可以跨越;那些在俗的神職人員也幾幾乎不必弄濕身體便可以超渡,因為他們有聖伯多祿的舟船作輪渡。唯一有問題的是可憐的結婚教友,他們若想抵達得救的彼岸,非縱身下海,靠游泳來渡海不可,這是唯一的途徑,別無可能。游泳時,免不了會精疲力盡,渾身污垢,而且常有溺死的危險。有很多熱心的教友,由于客觀因素無法當隱修士,就設法使自己的生活更接近隱修生活,比方法國聖王路易九世(Luigi IX, 1214-1270),他學習神職人員天天誦念日課,半夜便起身祈禱作補贖。又有許多教友要求死的時候穿著隱修士的長袍埋葬。

當然,並不是大多數的教友都度這種模範生活,我們可以說:歐洲各民族一般都是基督信徒,不過他們所度的信仰生活和我們今天所認為、所想像的大不相同。現代的歷史學家把中世紀每個時代的基督信仰生活相當理想化,可是那些時代的一些異議份子並不如此認為。神學家們的看法和想像可能很美,很富有田園的詩意,但是古代那些平民百姓和沒有知識文化水平的農民卻每天必須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和瘟疫搏鬥。

我們知道在基督信仰生活的內容中,有很多是承襲自福音傳到之前,黑暗時代的宗教信仰。那些古老的信仰都和大自然的生活及四時的運轉有密切的關係。在教會禮儀年的過程中,基督信徒一方面重複地度著救恩歷史的重要時刻,另一方面也隨著大自然的生生息息度著生命消逝和重生的生活。可是從教會的角度來看,那些古老傳統的習俗風尚也因為與基督信仰相遇而得到新的教化,被賦以基督福音的精神,而教會的節日也因為普遍化,而成為一般的民俗活動。

為了使整個教會的信仰生活有個統一固定的規矩可循,教會在十二、十三世紀的時候開始擬定七件聖事的神學信仰教義:

七件聖事中最基本的就是聖洗聖事。在那個時候的任何地方,嬰兒出生後幾天內就給以付洗,而不必再等到復活節或聖神降臨節才領洗。領洗的方式也慢慢地改為在頭部倒一點水而已,不必像過去那樣全身浸入水池中。過去嬰兒領洗的時候也領聖體,就是讓他喝一點點隱藏在葡萄酒形象中的耶穌聖體聖血,如今取消這個禮節。西方教會的教友在彌撒中領聖血的習慣從此也逐漸廢除。那個時代的教會那麼重視聖洗聖事,以致出生便死去的嬰兒也被帶到聖堂的聖所,因為大家相信嬰兒在聖所裡面會復活一個短暫的時間,以便領受聖洗。

除了聖洗聖事外,第二件重要的聖事便是告解和領聖體。昔日的教會稱告解聖事為懺悔聖事(Sacramento della penitenza),公元一二一五年拉特朗大公會議規定,教友每年起碼必須在巴斯卦復活節時期,在自己的本堂區,為自己所犯的罪過懺悔一次,並領聖體。經過很多世紀的演變,懺悔聖事到此已經定型,成為日後所稱呼的告解聖事(Confessione)。

在那個時代,教友並不是天天領聖體,最熱心的教友一年頂多也只不過領兩三次聖體而已。法國聖王路易九世的熱心是古今聞名的,但是他一生也只不過領了六次聖體而已。那個時代的教友不多領聖體,可能是對聖體的一種尊敬,也是人對聖體聖事的了解認識很有限的緣故。當時的教友認為參與彌撒比在彌撒中領聖體更為重要,彌撒成了一幕神秘又神聖的演劇,難怪明供聖體和朝拜聖體受到異常的重視。很多人也相信只要瞻望聖體,便會出現奇蹟,例如你的祈禱必定會得到垂允,當天一定不會猝死,以及其他種種對聖體出乎尋常的想像和期待。

聖洗和告解兩件主要聖事之後,是與終身大事有關的婚配聖事。中古世紀的時候,婚姻聖事的神學還沒有發展得很明確,很完整,一般人對婚姻的看法大都徘徊在風俗習慣和教會的觀點之間。到了十三世紀,教會確定婚姻是七件聖事之一,而且只有教會有權斷定一項婚姻是否有阻礙,或有效。教會為教友舉行婚配聖事所使用的禮儀經文有時候非常優美,只可惜是用拉丁文寫的,新郎和新娘大都不了解經文的內容和意義。那對新人和一般親友認為重要的是在聖堂舉行婚配聖事,這樣他們就可以安心地慶祝一番。

中世紀的教會並沒有一套真正的教導信仰教義的要理問答,一般來說,都是靠教友團體中的互切互磋來傳遞信德的。為人父母和作代父代母的人有責任義務教導孩子念天主經和講解天主十誡。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以為'七'是個完美理想的數目,所以教會也沿用古老的觀念,把很多倫理道德思想觀念和教義信條冠以'七'字,例如七罪宗,聖神七恩,七件聖事,天主經七求等等的。這樣也方便小孩子學習和記憶。這些道理通常都是寫成詩篇一樣,念起來就很順口,能夠幫助背誦。

除了藉著教友團體的彼此影響來傳遞信德之外,神父在星期主日和節慶的彌撒講道是教友接受宗教教育的最重要途徑和時刻。十三世紀的教會產生了影響巨大的以講道為宗旨的修會,道明會,這個修會便是以講道為己任,他們自稱為講道者,他們到處講道,靠行乞來生活。這些會士使用一般老百姓的語言詞彙講道,使他們容易領會教會的道理,因為當時相當猖獗的異端份子知道使用平民百姓的話語來向他們傳播自己的異端,因此吸引了很多人。

我們今天要是到歐洲各地參觀旅遊,在古老的聖堂內會發現在聖堂中廊的中間位置有一個像小樓台一樣的台子,那就是昔日神父向聖堂內教友講道的位置。這是中世紀的產物。在這裡講道,神父就比較親近教友,是處在教友當中,但在那時候以前,神父是站在祭台旁邊講道台講道的。今天,我們看到神父們都使用麥克風講道,于是又回到祭台旁邊的講道台講道了。我們在某些聖堂也可以看到聖堂外面有講道台,那是為了重大節日時,教友眾多,神父可以在堂外向外面的教友講道。聖道明就曾站在磨坊上講道。他的徒弟們向教友講道時,常使用日常生活的比喻,聽眾也可以即時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提出問題,甚至可以當場拍手激賞或表示不同的看法。有些教友在神父講道時打瞌睡,或者在神父開始講道之前便溜出去,神父則當場叫醒睡覺的人,或把準備溜走的人叫回來。那真是另一個時代的教會信仰生活。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