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四十三】

43. 十字軍東征與傳教

 公元十一世紀,原出自中亞大草原的突厥人在中亞地區建立了一個廣大的王國後,揮軍南下,攻佔了波斯和伊拉克,並向西挺進,從拜占庭帝國手中佔領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把勢力延伸到安那托列亞高原半島,更于公元一零七一年在曼西克爾特(Mantzikert)擊敗了拜占庭帝國大軍,直逼都城君士坦丁堡。這項軍事行動威脅了歐洲東部和亞洲西部地區政治軍事局勢的平衡與穩定,也因此前往聖地朝聖的旅途與活動變得相當艱困和危險,拜占庭皇帝于是向羅馬教宗和西方各國求援。這項求援終於導致歷史上出名的十字軍東征。

其實,十字軍的起源要比真正的十字軍東征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還早。初世紀的時候已有人從歐洲前往耶路撒冷聖地朝聖,這些朝聖者千辛萬苦、拔山涉水、前往聖地朝聖,他們的目的無非是要憑弔昔日耶穌基督生活過的地方,親身體驗一下當時基督的生活,默想祂所受的苦難,甚至效法祂死在祂死亡的地方,藉以淨化自己的生活,為自己一生的罪過作補贖,希望將來在世界末日的時候,同基督一起復活。由于在第七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侵佔了巴勒斯坦,第十一世紀又轉手給在第八世紀的時候便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也就是後來所稱呼的土耳其人,基督信徒前往聖地朝聖便無時不處在危險中。因此,前往那裡朝聖的基督信徒便萌生武裝朝聖、以求安全的想法。再者,當時的西班牙人因為遭受北非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的侵略已有三百年之久,所以在對付伊斯蘭教徒上已有相當的經驗,他們有一種說法,即凡是因對抗異教徒而戰死的戰士,必能得永生。他們所謂的異教徒當然是指伊斯蘭教徒。

公元一零九五年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法國克萊孟(Clermont)召開教會內部改革會議,排除政治干預教會任命主教等事務的現象。會議中,這位教宗慷慨激昂,振臂高呼,號召西方武士軍騎前往東方援助接濟那裡的基督信徒,並收復聖地,以表現他們大無畏的勇士氣慨。一時,各方英雄豪傑和草莽流寇紛紛響應教宗的呼籲,加入從軍的行列,大家躍躍欲試,希望光光榮榮打他一仗,因為出征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烏爾巴諾二世教宗以世界所有基督信徒的領袖和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的身份號召西方男子從軍,以收復聖地,他許下將把收復的失地分發給他們作酬勞。教會一向憎恨流血,現在為了從伊斯蘭教徒手中收復失地和保護基督信徒,不得不大開殺戒,發動聖戰。凡是右肩配上十字架徽章出征的人,教宗都頒給他們全大赦,他們不必再為自己的罪過作任何補贖。十字軍從此誕生。

十字軍的誕生使所有的基督信徒再度意識到他們與信仰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為何,他們真正感覺到羅馬教宗是他們的精神領袖,他們的信仰和聖地不容侮辱侵犯,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團結一致,生死與共,保護共同的精神與物質遺產。

發起軍事行動,尤其是數千公里的軍事長征,決不是簡單的事,可是十一世紀末年烏爾巴諾二世教宗登高一呼之後,立刻有無數的人變賣他們的家產,男女老幼,三教九流,踴躍加入武裝行列,他們那股興奮之情,與其說是出征,還不如說是旅行朝聖。這樣一支沒有組織的烏合之眾是無法上戰場的,只要一交鋒,必然要落花流水的,難怪沒有軍事將領願意率領,虧得一位名叫伯多祿的隱修士(Pietro l’Eremita)出面帶頭。他們沿途強征暴歛搶劫,死傷慘重,好不容易到了近東,立刻遭到土耳其人的殲滅,死亡枕藉。剩下的幾千人加入隨後而到真正軍隊,他們于公元一零九九年七月十五日在一場短兵相接、血流成渠的殘忍廝殺之後,終於奪回了耶路撒冷聖城。

土耳其伊斯蘭教徒潰敗之後,留在那裡的十字軍部眾便在中東地區和聖地建立了許多封建式的'拉丁基督信徒小王國',也成立了多種為保護聖地和為協助朝聖者的騎士團。然而,這些小王國和騎士團只靠武力,缺乏立國的真正基礎和要素,它們仍然不斷遭到伊斯蘭教徒的侵擾和威脅,所以在幾十年內先後相繼消失。公元一一八七年埃及蘇丹薩拉丁(Yusuf ibn Ayyub Salahal-Din, 1138-93)再度佔領耶路撒冷。

十字軍東征前後共八次,歷時一百八十五年,除了第二次真正收復聖地和佔領中東地區之外,其他六次都是應拉丁基督信徒小王國的請求,為了抵禦土耳其人的威脅,也為了尋求個別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而出發的,但幾乎每次都失敗。東征的最大效果是鞏固了基督信仰的世界,肯定了羅馬教宗的權威。整個中東和聖地最後還是落在土耳其伊斯蘭教徒手中。聖地沒有永久收復,卻在西方和東方的基督信徒之間挖下了一道鴻溝。公元一二零四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從威尼斯開拔,威尼斯人著眼政治和商業上的利益,操縱了軍事行動的目地,大軍中途轉移方向,開往拜占庭帝國首都,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大肆強掠一番,但從來沒有開抵出征的目的地埃及。為了洗刷十字軍的惡名,還以它原始的宗教目的,法國聖王路易九世于公元一二四九年率領第七次東征,出戰埃及,不幸失敗被俘。他不甘心,于一二七零年再次率軍登陸北非突尼斯,卻因瘟疫而死亡。是為十字軍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東征。

這項跨越三個世紀、規模空前龐大的宗教軍事行動並沒有達到原始的目的,但是十字軍東征的理想並沒有因此而消失,直到十七世紀仍然有人念念不忘。既然軍事行動沒有成功,為甚麼不採取另一種途徑,以歸化代替武力征服呢?于是在西方教會中萌生了向伊斯蘭教徒傳教的想法。公元一二一八年十字軍第五次東征時,亞細西的聖方濟各就隨軍前往埃及,向那裡的蘇丹講道。十三世紀下半葉西班牙一位著名的神哲學家,方濟各會士萊孟多•盧洛(Raimondo Lullo, 1235-1316)認為:使伊斯蘭教徒皈依基督信仰是一種用智慧所行的愛德工作。所以,講道的傳教士必須會使用異教徒的語言,也應該認識他們的文化和宗教思想。他提倡設立東方語言學校。

正當西方基督信徒為奪回聖地而與東方的伊斯蘭教徒而作戰時,東歐也受到蒙古人的威脅和侵擾。那時聽說在蒙古朝廷中供職的有基督信徒,他們是聶斯多略'景教'的教徒,于是有人想到是否可以聯蒙古以制土耳其人。羅馬教宗依諾增爵四世因此派遣意大利方濟各會士若望•柏朗嘉賓(Giovanni di Pian del Carpine, 1182-1252)率領特使團前往蒙古中部和林,那是大汗駐驆的地方。教宗托柏朗嘉賓神父帶去的信是勸蒙古人不要侵略歐洲國家,而且要皈依基督信仰。蒙古大汗定宗非常禮遇教宗的特使,但是要求特使回報教宗,請教宗親自來蒙古覲見大汗,討論和平的事宜,而且蒙古人不想皈依基督信仰。柏朗嘉賓神父的使命沒有成功,但是他倒是帶回去許多有關沿途國家和民族的知識消息。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