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七】

第一章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第十五世紀末至第十六世紀)

07.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十六世紀,因著馬丁.路德率先發動的宗教改革運動,天主教在歐洲終於分裂成許許多多各自為政,各有自己一套神學教義和禮儀規定的教會團體。這個新的宗教地理分佈狀況取代了原來單純畫一的局面。但是新的地理局面要等到十七世紀上半葉所發生的"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才確定清楚的疆界。新的疆界圖大致可以從日耳曼与北歐,英倫三島,以及法國三大區域來談。

我們先來看日耳曼与北歐地區。神聖羅馬日耳曼帝國皇帝卡洛五世在位時,一直希望重新整頓帝國境內教會的合一。他軟硬兼施,雙管齊下,有時敦促召開一次大公會議,有時則召集各方進行友誼的討論,有時又訴諸武力解決。但是卡洛五世的種種行動措施并沒有得到預期的安撫效果,跟隨路德的人愈來愈多,其中不乏王公貴族,這些有權勢的人甚至開始組織軍事同盟,与仍然篤信天主教的各地王侯對抗。這一切都加速了帝國內部的嚴重分裂,使局勢急轉直下,走向內戰的邊緣。

一五二六年,卡洛五世皇帝在斯拜爾(SPEYER)召開帝國會議,會中決定讓各王公諸侯在自己的領地裡面享有決定是否進行宗教改革的自由。可是三年後,一五二九年,又在同一個地方召開另一次帝國會議,這次會議把三年前的決定收回成命。這項新決定引起了那些選擇改革路線的王侯的嚴重"抗議"。這個抗議行動終於成了採取改革決定以及与羅馬分道揚鑣的那些基督信徒團體的代名詞,也就是日後所稱呼的"抗議教"或"誓反教"。

看到帝國境內天主教与誓反教之間的分裂越來越嚴重,一年後,一五三零年,卡洛五世在奧格斯堡(AUGSBURG)又召開一次會議,希望使分裂的各方達成協議。他邀請各派別派員前往陳述自己的教義主張。路德的徒弟梅蘭托內(MELANTONE,1497-1560)於是代表路德這一派的人,撰寫了一份二十八個信條的陳情表作為備忘錄,前往奧格斯堡發表。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奧格斯堡信條"(CONFESSIONE DI AUGSBURG)。梅蘭托內撰寫的這份文件措辭相當溫和和婉轉,力求避免与天主教針鋒相對,正面衝突。但是那二十八信條也表明了路德的基本信念。由於立場顯明,這次設法挽回局勢的帝國會議終告徒勞無功,而路德教派也繼續擴展。

天主教除了受到路德教派的巨大沖擊之外,還得面對其他衍生的枝節,例如德國明斯特(MUNSTER)地方那些主張嬰兒領洗無效,成人必須重新領洗的人,他們根據新約聖經"默示錄",建立了一個所謂的基督王國,在這個王國內推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多夫多妻制。

這是十六世紀前半葉德國境內的混亂局勢;殘酷的內戰、協談,甚至召開特里騰(TRENTO)大公會議,都沒能帶來教會的和平与合一。不得已,到了一五五五年,卡洛五世皇帝才和誓反教徒在奧格斯堡簽署了宗教和平條約,條約承認任何王侯都有權利在自己的領地內選擇自己的宗教,並勒令自己的臣民跟隨他的信仰,凡拒絕接受的,可以遷徙出境。於是,"誰的王國,就得信奉誰的宗教"(CUJUSREGIO,ZIJUS RELIGIO)便成了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境內的人民選擇宗教生活的基本準則,他們唯王侯馬首是瞻,沒有宗教自由可言。過去所從事的種種教會合一努力,到此宣告壽終正寢,宗教分裂成了定局。

在北歐地區,瑞典的王室早在一五二七年便選擇了路德教派,丹麥和挪威也在一五三七年作了同樣的選擇。那裡的國王們為了避免造成國民的不滿,於是盡量不更改原來的宗教外表禮節,只在不知不覺中散佈路德的思想。這也就是為甚麼北歐誓反教在教會禮儀上,仍与天主教最為相似的理由。

談了日耳曼和北歐地區教會地理的新狀況之後,我們來看看英倫三島的演變過程。

英國改教的原因很特殊,和路德及加爾文出於宗教的動機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在歐洲大陸,路德和加爾文的改教行動在先,王侯則衡量政治利益而附和或拒絕在後。在英國,王室對宗教改革原來並沒有絲毫興趣,只因為國王亨利八世為了自己的婚姻問題,而与羅馬教宗決裂。

亨利八世与西班牙阿拉貢的公主加大利納結婚已十八年,並生有一女,但他有意另娶,因此設法請求羅馬教宗克萊孟七世宣佈他的婚姻無效,以便重娶。但教宗認為他和加大利納的婚姻有效,不能取消。於是惱羞成怒,要求英國坎特布里的總主教克藍麥(CRANMER)宣佈他的第一次婚姻無效。羅馬教宗認為亨利八世的作法過分,令教宗無法接受,便將他開除教籍。亨利八世更為惱火。便迫使議會通過"最高權利法案"(ACT OF SUPREMACY),宣佈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元首。當時多少反對亨利八世作法的人,都遭極刑,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宰相托瑪斯·摩爾(THOMAS MORE,1478-1535),以及菲希爾(JOHN FISHER,1469-1535)樞機主教。這兩位都被冊封為聖人。這都是公元一五三五年的事。

亨利八世在一五四七年去世,由年僅九歲的愛德華六世繼任。在這時候,加爾文的思想教義開始傳入英國,並藉著一五四九年英國所出版的一本"公共祈禱書"(BOOKOF COMMON PRAYER)而滲入民間。一五五二年,坎特布里的克藍麥總主教又編輯了一本"四十二信條"的書,內容都是加爾文的教義思想。到此,亨利八世所創立的英國國教,也就是通稱的聖公會,充滿了加爾文教派的思想。但為了不激怒仍然懷念原來信仰方式的民眾,英國國教仍然保存天主教的組織形式,即設有主教、教區和神父及本堂區的架構,外在的禮儀也大致保留。

愛德華六世在一五五三年以弱冠之年去世,由亨利八世与元配加大利納所生的女兒瑪利亞•圖德 (MARIA TUDOR,1516-1558)繼位。這位三十七歲的女王篤信天主教,試圖恢復英國的信仰舊觀,但採用的手段也非常嚴酷,凡不遵守她的命令的,都被燒死,有兩百多人因此喪生。

這位被冠以"血腥的瑪利亞"綽號的女王執政僅五年便去世,遺位由同父異母的伊麗莎白(ELISABETH I TUDOR,1533-1603)繼承。這位女王執政四十五年,英國國教聖公會終於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她恢復愛德華六世時代所批准使用的公共祈禱書,並使議會通過三十九個信條,作為國教的基本教義,其中大部分与天主教教義相符,其他部分則屬路德派或加爾文派的思想。就這樣,這位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便成了英國俗世和宗教的最高統治者,凡是不追隨她的國教的人,也都遭殃。

至於蘇格蘭,它在十六世紀時尚未合併於英格蘭,是個獨立王國。這個王國在加爾文的徒弟諾克司(JOHN KNOX,1505-1572)的宣傳鼓吹下,終於接受了加爾文教義,牧師由人民選舉,行政由牧師和長老組成的議會來執行。基督教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的名稱從此而來。

在那同一個時代,愛爾蘭是隸屬英國的,雖然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都軟硬兼施,試圖強迫愛爾蘭改教,但這個島嶼的人堅決反對,他們不願背棄天主教。但也因此,開始受到英國長期的欺壓蹂躪。

繼德國、北歐、英倫三島之後,我們來看一下法國的宗教局面。在十六世紀上半葉,法國在政治上是相當穩定和統一的國家。國王佛蘭西一世原來對路德派人士相當包容,但有人過分,竟把反天主教的海報貼到王宮大門,於是國王大怒,下令捕殺誓反教徒。一時風聲鶴唳,斷送生命者成千上萬。雖然如此,誓反教徒仍在法國許多城鎮逐漸擴展,建立教堂,吸收了無數各行業的人,包括王公貴族,甚至組織政黨,大有威脅王權和國家治安之勢。於是天主教和誓反教之間,一場政治因素濃於宗教因素的戰爭終於爆發,為期將近四十年。期間最殘酷的,是一五七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發生在巴黎的"聖巴爾多祿茂屠殺"事件,躺在血泊中的有數千人。

一五八九年,屬於加爾文教派亨利四世繼任法國國王,但不被大多數仍信奉天主教的國民所接受,終於在一五九四年公開放棄加爾文教派,才得以進入巴黎。這位國王相當開朗,他在一五九八年簽署了一道"南特諭令"(EDITTO DI NANTES),這道諭令准許國民信仰自由,任何教派人士同樣可以擔任公職,甚至讓佔少數的誓反教徒擁有自衛的軍隊。法國可以說在當時的歐洲開了信仰自由的先河。

最後,我們必須提一下"低地"教會的情勢。昔日十六世紀所稱的"低地",就是今天的荷蘭与比利時。公元一五六一年,加爾文教派的人士在這個地區宣講他們的教義,當時統治這裡的西班牙國王斐理伯二世派兵鎮壓,但遭到強烈反抗。一五七九年,低地北部七個省宣佈獨立,是為荷蘭,但南部七個省仍受西班牙管轄,保存著天主教信仰,是為比利時。

到此,信奉基督的歐洲終於正式分裂為許多脫離羅馬天主教的政治國家,而一項"反宗教改革"的運動也在天主教內開始醞釀形成。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