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十五】
第二章 十六、十七世紀間天主教的改革
十六世紀因宗教改革運動導致教會分裂之後,天主教會內部所發生的最嚴重的異端該數"楊森"異端了(GIANSENISMO)。所幸,這個異端只在教會內部製造了一些紛擾,沒有造成真正的分裂,頂多是極少部分的人至今仍然堅持昔日楊森的思想而已。雖然如此,這個異端還是值得我們了解一下,因為異端的中心思想很微妙,任何時代的人都可能引發同樣的疑問。這個疑問就是:聖寵和人的自由這兩件事在人的得救上各佔有什麼份量?換句話說:人的得救,獲享永生,到底完全得力於天主白白賜給人的聖寵神恩呢?或是人的自由意志努力行善立功也有助於人的獲得救恩呢?
這個問題乍看起來沒有什麼重要性,尤其對一般人來說,不顯出它的特殊價值。其實,從教會和訓導來看,這是牽涉到神學和哲學的核心問題,非同小可。理由在於:如果人的永遠得救完全取決於天主所賜的聖寵,則人在現世今生的努力修德、行善、立功便毫無意義。反過來說,要是人必須努力修德、行善、立功,才能獲得永生,則天主藉著聖子耶穌基督的受難和犧牲而為人類贏得功勞,就不是教會所強調的具有無限的價值。
從這個簡要的說明,我們馬上看到問題的微妙和極端重要性。楊森異端所引發的就是教會信仰上的這個關鍵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也來自宗教改革運動所引發的神學爭論。過去我們曾經談過馬丁.路德主張"信德使人成義"的理論,他以為人的永遠得救完全在乎人對基督的信仰,而不在乎人類自己的努力,因為人已經因為原罪而完全腐敗,根本沒有能力行善立功,恢復自己的義人身份。但是人只要信賴基督,則基督必定賜給人得救的聖寵。
比馬丁.路德小二十六歲的加爾文則更徹底地以為:人的永遠得救与否,天主早已經注定好了,人即使努力,也改變不了天主原來的決定。
由此,我們看到楊森異端的思想實在和馬丁.路德及加爾文兩人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
楊森異端是怎麼發跡的呢?十六世紀中葉,比利時魯汶(LOUVAIN)大學神學教授巴尤斯(BAIUS,1513-1589)把宗教改革運動時期誓反教所提出來討論,但已獲得特里騰大公會議裁定的問題,又掀起來。這個問題是天主給人的聖寵和人的自由意志這兩個力量在人是否得救這件事上所發生的作用。當時誓反教主張人的得救完全在乎天主的聖寵,人的意志發生不了作用。但是特里騰大公會議裁定說:人為了得救所立的功勞,是天主的聖寵和人的自由意志共同合作的成果。魯汶大學巴尤斯教授舊事重提,主張人的得救完全得力於天主的聖寵,而且人是否得救,天主早已預定好了。巴尤斯這位神學教授的理論和加爾文的思想很相似。他的理論曾在一五六七年和一五七九年兩度被羅馬宣判為錯誤。巴尤斯雖然也接受羅馬的宣判,但他的思想已滲透到比利時的神學界中了。巴尤斯這位神學教授的理論和加爾文的思想很相似。他的理論曾在一五六七年和一五七九年兩度被羅馬宣判為錯誤。巴尤斯雖然也接受羅馬的宣判,但他的思想已滲透到比利時的神學界中了。
沒料到巴尤斯死後五十年,比利時伊普爾(YPRES)教區主教楊森(JANSEN,1585-1638)在他死後兩年才出版的一本名叫"奧思定"(AUGUSTINUS)拉丁文巨著中,又再次提出巴尤斯曾經理論過的老問題。楊森主教特意強調奧思定的某些思想,主張人已經被原罪徹底破壞無遺,無可救藥。他以為:天主固然把聖寵賜給每個人,但並非人人都能得救。對那些天主早已注定要拯救的人,天主會賜給他們無法抗拒的聖寵;對那些天主不願拯救的人,無論他們作什麼,總也無法得救。楊森還認為:對天主的抉擇,我們不能置評;天主所拯救的,純粹出於祂的仁慈;天主所懲罰的,是基於祂的公義,因為天主不欠人什麼。
楊森的這種思想使教會成為一種恐怖的信仰,天主成了嚴厲的法官,而不是愛人的救世主。從他的思想可以歸納出兩個基本的錯誤:一個是他否定了有自由意志來行善避惡,以爭取到永生;另一個是他斷定天主不願意人人得救,所以耶穌也不是為拯救全人類而犧牲自己。
正因為這些基本上的錯誤,所以烏爾巴諾八世教宗在一六四二年把楊森死後兩年才出版的書刊列為禁書。這本取名"奧思定"的書是遭禁止了,但是反對和擁護楊森思想的人卻繼續不斷地爭論其中的是非。反對派者以耶穌會士居多,也最劇烈,這些人士把楊森的思想歸納為五點理論,呈進羅馬。一六五三年依諾增爵十世教宗把楊森的思想理論判為異端。支持楊森思想的人以為教宗宣判的五點異端是對的,但他們認為這五點思想並不存在楊森的理論中。當時極為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巴斯葛(BLAISE
PASCAL,1623-1662)甚至挺身而出,為楊森思想辯護,指責耶穌會士的道德觀念過於鬆弛。
此後幾十年,楊森異端處在經常遭處罰的狀況中,而異端的支持者也無意公開進行論戰,他們表面上都屈服,接受譴責,但心中都採取消極抵抗的態度。事件也就如此平息下來。
不料,十七世紀末葉,法國祈禱會(ORATORIO)會士凱內爾(PASUIER QUESNEL,1634-1719)出版了一本名叫"對新約聖經的道德反省"的書。在這本書內,楊森的思想又死灰復燃。這種思想的擁護者又被視為政治上的反對者,導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在一七零九年令人摧毀楊森思想的大本營,離巴黎不遠的羅亞爾港(PORT-ROYAL)的熙篤會女隱修院,並把不少楊森異端者加以逮捕下獄。這些異端者的領袖們不得已避難荷蘭,在那裡的烏特勒支(UTERCHT)找到安身之處,自己形成一個自認為是唯一真正的天主教會的小團體。至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他又催促當時的克萊孟十一世教宗一七一三年發佈一道名叫"天主唯一聖子"的諭令,譴責凱內爾所寫的"對新約聖經的道德反省"這本書有一百零一處錯誤。
楊森主教的思想和異端所激起的紛擾,從十七世紀四十年代引發後,直到十八世紀中葉異端的主要人物避居荷蘭烏特勒支教區時,至少表面上才安靜下來。雖然這個異端沒有給教會帶來重大的分裂,但在一百年過程中耗費了教會許多的力量,對比利時、荷蘭与法國教友所產生的負面作用尤其深重。更由於這個異端對羅馬的裁定總是抱著陽奉陰違的態度,致使教會中親者恨,仇者快的不和睦氣氛有增無減。無形中助長了日後無神思想的漫延。今天,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地區的部分教會人士經常在教義和信仰生活倫理上出現怪異的論調和行動,楊森異端恐怕不能辭始作俑者的罪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