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二十七】

第四章 啟蒙時代與法國革命時代的教會

27.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打著唯理主義的旗子,對天主教傳統的信仰極盡攻擊之能事外,也大大地左右著誓反教的神學思想,使它走入理想主義的人性邏輯和俗化的文化中。自從十六世紀發生宗教改革運動之後,歐洲中北部和西部不少國家已把誓反教定為國教,使它成為國家的體制結構,聽從君王指使。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各國君王中不乏擁護啟蒙思想者,他們希望借此來與羅馬的教宗抗衡。其實,這些君王不見得喜歡啟蒙的思想,也不見得反對基督教義,不過在那個時代為進一步鞏固君王個人的權力,增加國家的威力,打擊羅馬教宗是最好的途徑。啟蒙運動既然是以天主教會為眼中釘,所以很自然地便成了歐洲各國攻擊教會的打手。

君王們既然與啟蒙思想家掛鉤,那麼這些思想家的思想言論自然經由統治的君王進入本國的教會內。誓反教既是某些國家的國教,啟蒙運動的理性思想便順理成章地主導著宗教信仰。

面對理想主義主導著神學思想,又使信仰俗化,誓反教中也產生了一些運動,希望挽回信仰的超性本質,不使教會在國家體制的硬框中麻木不仁,失落宗教的純淨。

十七世紀末年十八世紀初,德國誓反教俗化得很厲害,成了國家官僚體制的一環,當初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所倡導的個人內在信仰體驗,已不再受到重視,信仰生活成了形式化,於是許多虔誠的誓反教徒渴望恢復昔日個人信仰的重要性,不少人竟然開始閱讀天主教的"師主篇"(L'IMITAZIONE DI CRISTO)和中古世紀的靈修著作。

當時德國西部有一位"路德"教派的牧師,名叫菲利普.施佩納(PHILIPP SPENER ,1635-1705),他周遊歐洲列國,在各地聚合小團體,教他們閱讀聖經並一同祈禱,很像今天的查經、讀經和祈禱班一樣。由於這種小團體活動很受歡迎,很能滿足當時許多虔誠的誓反教徒的內心需要,於是發展得很快。這個運動現象被稱為"虔信運動"或"虔信主義"(PIETISMO)。

菲利普.施佩納牧師為這個運動奠定了行動基礎,那就是:成立研讀聖經小組,重視每位基督信徒負有的"普通"司祭身份,神學經驗的首要性,在神學討論中要保持愛德,補全中古世紀的神修缺陷,以及在要理講解方面改革講道的方式。

菲利普.施佩納牧師所推動的"虔信運動"以德國薩克森地區的哈雷(HALLE)大學為主要發祥地。從這裡發展出許多慈善機構,也激發出無數遠赴外地傳教的聖召,更孕育了不少音樂家,眾所周知的聖樂"彌賽亞"(MESSIA)的作者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就是其中之一。

"虔信運動"雖然曾遭到"路德"教派傳統人士的反對,然而,在十八世紀的德國,大部分誓反教的信徒都是這個運動的成員。當時有個青岑多夫(ZINZENDORF)的伯爵,名叫尼古勞斯.路德維希
(NIKOLARS-LUDWIG ,1700-1760),他是菲利普.施佩納牧師的代子。這位伯爵從小生長在非常女性化的環境中,缺少男性的朋友同伴,所以總是把耶穌當作自己的兄弟。他從小便體會到宗教信仰是屬於心靈的世界,而不是理性的對象。他曾周遊歐洲各地,與同是信仰基督的各種教派團體會晤,認識了一切信仰純樸,道理簡要不複雜的團體。

二十七歲時,這位青岑多夫的伯爵收留了逃自莫拉維亞的"胡斯"教派(HUSSITI)的遺民,並把他們重新組織成一個神權政體的團體,他自任領袖。不久,他又當了牧師,旋又當上這些莫拉維亞人的主教。這位伯爵主教雖然在自己的領地建立了一個類似神權的國度,但是他仍然留在"路德"教派內,只不過也讓誓反教各派的特徵和平共存在他的團體中,並賦給這個團體"虔信主義"的特色。他按照成員的神修進展和身份,把他們分成好幾種層次,有夫妻合唱團,女青年合唱團,寡婦合唱團和兒童合唱團,他們日以繼夜地輪班祈禱,唱聖歌。

尼古勞斯.路德維希所創立的這個教會團體充滿奇異的特徵,所以十年之後,一七三八年,便在薩克森地區遭取締。這位伯爵主教便前往美洲當傳教士,也派遣他的莫拉維亞人弟兄們到新大陸。幾年後,他又回到德國薩克森家鄉,公開說明他的教會團體以"路德"派和"虔信主義"為依歸,注重宗教感性情愫,強調基督苦難在信徒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的得救所帶來的喜樂。

青岑多夫伯爵享年六十,於一七六O年去世。不久之後,他的莫拉維亞信徒弟兄們成立了一個教派,名叫"兄弟團結教會"(CHIESA DELL'UNITA DEI FRATELLI)。當時,這個教派已有兩百二十六位傳教士。

正當莫拉維亞人的"兄弟團結教會"在歐洲和美洲逐漸發展之際,英國聖公會部分信徒特別是礦業城鎮和新興的工業城鎮的居民,漸漸發現他們的教會太重視現世的權力和財物,以致和貧苦的勞動大眾疏遠,不再關心他們。於是異議份子慢慢多起來,他們中也有不少人因此遭到迫害,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 ,1624-1691)便是其中之一。這位先生是個鞋匠,卻知道宣講一種以內在生活之光為主的道理。這種強調內心光明的信仰思想使得英國國教那些體制結構和俗化的信條都成為次要的事。喬治.福克斯邀請他的聽眾面對天主要懷著戰慄的心情,並且要作天主的朋友,不要與天主作對。他要他們加入所謂的"天主之友社團"(SOCIETA DEGLI AMICI DI DIO)。這也就是"桂格教"(QUACCHERI)教派的來源,因為"桂格教"這個名稱在英語上意味著震顫、戰慄(QUAKE)的教會。

"桂格教"派崇尚歸真還樸的信仰生活,唾棄繁文縟節的宗教儀式,徹底反對暴力,推崇和平。他們重視心性,重視與天主和與人的情誼,和啟蒙唯理主義那一套格格不入。

繼喬治.福克斯創立"桂格"教派之後,英國又出現一最震撼國教聖公會的人物約翰.韋斯利(JOHN WESLEY , 1703-1791)。約翰.韋斯利出生在聖公會家庭,卻反對宿命的思想。家中有很多中古世紀的著作和天主教的書籍。他和自己的親兄弟查爾斯(CHARLES)聚集了牛津大學的學生為幾個社團,討論靈修,研讀聖經,一同祈禱,也從事愛德工作。

一七三五年,約翰.韋斯利和查爾斯.韋斯利兄弟兩人都當了聖公會牧師,隨即渡洋前往美國。在那裡,他們會晤了莫拉維亞人的"兄弟團結教會",並深深為之所動。兩三年後,約翰.韋斯利又回到倫敦,在一七三八年參加一次莫拉維亞兄弟教會的祈禱儀式中內心再度受感動,直覺得自己受到聖神的感召,需要歸依。當時在他身邊也有一個人,名叫喬治.懷特菲爾德(GEORGE WHITEFIELD),也有相同的感受。於是兩人急欲把他們當時的經驗公諸於眾,但是他們的心願不被人所接受。結果兩人到街頭巷尾、礦區和監獄各處宣講他們的心路歷程。有五十多年的時間約翰.韋斯利牧師奔走英國全境,到處講道,勸人歸依。他雖然我行我素,宣講自己的一套,但始終沒有脫離聖公會。

約翰.韋斯利牧師組織的能力很強,他並沒有脫離英國聖公會,卻很靈活、很有秩序、很有方法地把追隨他的人分成大小不同的團體組織,並由一個由一百人組成的會議來統御領導。這些教徒本身並不能舉行任何聖事,所以都必在聖公會的教堂領受。約翰.韋斯利為了方便起見,自己也祝聖了幾位牧師,派遣他們到美洲新大陸去傳教,他自己說:「我把新大陸當作我的本堂區來看待。」

約翰.韋斯利在一七九一年去世後,他的信徒便脫離英國聖公會,自成獨立的教會團體,在美國獲得良好的發展。這個教會團體重視內心的歸依,勉勵人一生中不斷地聖化自己,把天主教會中的不少精神又重新注入誓反教之中。這個教會團體就是一般所稱呼的"衛理公會"(METODISMO)。

上面所談的德國"虔信運動"和英國的"桂格"教派,以及隨之而來的"衛理公會",其來源都是不滿誓反教受到啟蒙運動唯理主義的不良影響,把活生生的信仰團體變成僵硬的體制結構的緣故。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俄國。當時的沙皇彼德大帝(PIETRO IL GRANDE ,1672-1725)急欲根據啟蒙運動的精神來使國家現代化。他先是禁止選舉莫斯科新宗主教,後來又於一七二一年取消宗主教的職務,改由一個由主教和神父組成的"神聖教務會議"來領導俄羅斯東正教。這個教務會議由沙皇指派一位俗人來主持,這位俗人因此成了俄國東正教行政領袖,於是東正教在政權面前已經喪失了信仰獨立性。凱瑟琳二世(CATERINA ,1729-1796)女皇執政時,政治統治宗教的俗化現象進一步惡化。

東正教雖然表面上受到政治的重大干預,但是它傳統的內在精神,不論在希臘世界或俄羅斯世界,仍然保持活潑的生命力。希臘的阿托斯山(MONTE ATHOS),也就是聖山,還是被各方尊奉為東正教世界的精神中心聖地。在十八世紀末葉政權囂張的世代,這裡繼續散發出內在信仰的光芒。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