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二十八】

第四章 啟蒙時代與法國革命時代的教會

28.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十八世紀橫掃歐洲的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思潮,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而達到巔峰狀態。部分啟蒙理性精神藉著革命,由純思想的鼓吹而成為實際的行動。這些行動表現在革命的政治活動上,則形成一股不可一世的勢力。這股勢力耀武揚威挾革命之風暴,以武力作後盾,橫衝直撞,任何阻礙必在摧毀之列,天主教便是首當其衝者。

法國人喜歡把大革命與拿破崙時代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可是歐洲其他各國的人則寧願把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代視為一個整體,因為這位短小精幹的悍將率領數十萬大軍,馬革裹屍,橫掃歐洲之際,也把革命的思想散佈到各地,直到遙遠的俄羅斯大草原。

話說一七八九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世政府為了解決國內的財務和政治危機,於是召開了一次國是會議,召集神職界、貴族和中產階級三方面的代表共商國家大事。這三方面的人士是當時法國社會的骨幹,國家的命運操縱在他們手中。會議之初,從各方面所表達的意見看出老百姓的不滿,他們渴望進行種種改革,包括教會的改革。從那些怨言中,並看不出對教會有什麼特別惡劣的攻擊。

國是會議揭幕時,每位與會代表都手持著燭光遊行,足見他們的真誠和慎重。代表神職界與會的大都是本堂神父,他們與中產階級的議員們聯合在一起,組成國家立憲會議。

面對當時來自農民的要求和騷動,法國神職界和貴族們在那一年,也就是一七八九年的八月四日晚間,決定放棄他們擁有的一切特權。三個星期後,八月二十六日,國是會議投票通過"人權和公民權宣言"。這個宣言成了新政府的執政基本原則,它的精神來自啟蒙運動哲學家的思想和美國在一七七六年所宣佈的獨立宣言。內容以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權為不可被剝奪的基本權利。同一年的十一月二日,在歐坦(AUTUN)教區主教塔列朗(TALLEYRANT)的建議之下,神職界都把財產歸公,讓國家來處理,但是國家必須維持神職界的生活需要以及他們從事社會福利和教育工作的所需。由於當時法國教會擁有的地產佔全國的六分之一,所以教會產業的變賣導致了全國私有產業空前的大變動。那些中產階級和富有的農民購買了許多產業之後,使得這兩個階層的人與大革命結了不解之緣。不幸的是許多教會產業落入這些人手中之後,不少珍貴的藝術品和教堂或隱修院,拆的拆,改的改,或被移作他用。

一七九O年二月十三日,國家立憲會議禁止人民宣發宗教生活誓願,那些已經是修會人員者,如果願意繼續度修會的生活就得遷移到為他們指定的地方去。這一項禁令使得法國許多隱修院人去樓空,門可羅雀。法國中東部克呂尼鎮那座建於公元九百一十年的本篤會隱修院,四十位會士中有三十八位脫下會衣還俗。這種現象在女隱修院方面比較不嚴重,修女們比會士們更忠於自己的聖召。說也奇怪,當時教會輿論對立憲會議禁止人民棄俗修道的政令似乎沒有予以應有的重視。

立憲會議既然已經完全重組了法國政府,並掌握了國家行政大權,於是進一步想整頓教會的內部組織秩序。主張這種行動的議員們並不是反對宗教的人,不過他們的思想大大受到啟蒙運動和法蘭西主義的影響,他們認為教會應該受制於國家。

一七九O年七月十二日,國家立憲會議投票,通過了"神職公民法令"(COSTITUZIONE CIVILE DEL CLERO )。根據法令,法國全境從一百三十五個教區縮減為八十五個教區,即每一省一個教區;八十五個教區中有十個是總主教區。每六千居民得設立一個本堂區。主教和本堂神父由地方居民,不論教友與否,選出。選出的本堂神父要向教區主教報備;選出的主教則向總主教報備;總主教則向教宗報備,目的在使教宗知道並參與這件事,同時也借此表示他們與教宗共融。那些制訂這項"神職公民法令"的議員們以為這樣作,是回到教會的原始的狀況。

立憲會議制訂的"神職公民法令"雖然是通過了,但是會議在討論這項議案時,三十二位主教立憲議員中有三十位提出書面反對意見,他們以為修改教會組織章程,但沒事先徵求羅馬教宗同意,這是不當的。當時教宗庇護六世對法國立憲政府的這項措置並沒有立刻表示態度。

事隔四個半月,一七九O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立憲會議要求全體在職的神職人員宣誓:效忠國家,效忠國王,絕對遵從"神職公民法令"。結果,法國全境一百六十位主教中,只有七位宣誓。至於普通神職人員宣誓的比例,則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別,平均說來,全國大約有一半的神父宣了誓。那些沒有宣誓的主教和神父都因此而無法繼續執行他們的職務。不到一個月後,這些被政府吊銷職務的主教和神父所管理的教區與堂區開始公民投票,選出新主教和新本堂神父,頂替被政府撤職的原來者。

三個月後,一七九一年三月十日,有聲音從羅馬來了。當時庇護六世教宗發表詔書,嚴厲譴責"神職公民法令"的不是和巴黎立憲會議議員思想原則的不當。這位教宗指出立憲會議所通過的人權宣言與天主的啟示背道而馳,因為宣言所指的那些絕對的自由否認了天主和真理的權利。庇護六世教宗並要求那些向立憲會議宣誓效忠的神父和主教公開認錯,同時禁止由居民選出的主教執行任何職務。

教宗的詔書一出,法國教會便發生強烈的震動與分裂:一邊是國家所承認的"憲法教會",另一邊則是忠於羅馬,不肯屈服的教會。當時的環境很複雜,各地和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實在很難對時代的選擇遽下論斷。那是一個悲哀的時代所製造的悲哀故事,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冷靜的耐心來面對,尤其需要天主的仁慈。不過,立憲會議冒然下令選舉主教並祝聖新的神父,致使選出的牧人和神職很受非議,這倒是越俎代庖、缺乏明智之舉,足為殷鑑。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