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目次】
1. 現代國家的誕生
2. 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3.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4.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5. 基督福音滿足了羅馬帝國的精神需要
6. 加爾文在法國与瑞士的改教運動
7. 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會內部的改革
9. 特里騰大公會議
10. 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
11.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12.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會內部的新衝突和新危機
15. 楊森異端
16. 法蘭西主義与法國誓反教的命運
17. 寂靜主義所引發的神修問題
18. 向歐洲外地傳教初期的動機与狀況
19. 殖民主義与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開教
21. 南、北美洲的開教
22. 聖方濟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傳教
23. 中國、中南半島和朝鮮的傳教
24. 歐洲眼中的傳教工作及其危機
25. 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26. 在啟蒙運動圍剿中掙扎的教會
27. 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28. 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29. 法國大革命逼教會走上苦路
30.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31. 法國革命的遺產
32. 法國的君王復位與教會的復興
33. 歐洲政局的改變與教會的新發展
34. 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35. 拉梅奈與"前途"報
36. 一八四八年:法國曇花一現的興奮
37. 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38.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召開
39. 大公會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的教會
40. 法國天主教徒與第三共和
41. 法國走向政教分離
42.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教會
43. 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44. 天主教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45. 天主教與德國納粹主義
46. 天主教與無神共產主義
47. 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48. 十九世紀傳教工作的籌劃
49. 十九世紀的傳教工作與殖民主義
50.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51.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東方傳教
52.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傳教工作
54.教會面對的新挑戰
55.十九世紀的父勸主義與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誕生
57.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58.現代主義者的危機
59.教會對現代主義的譴責與修和
6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正教與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的誕生
62.天主教內部大公合一運動的困難
63.大戰給基督信徒帶來的災難
64.庇護十二世教宗在戰爭中的緘默
65.戰爭使教會反省並趨於成熟
66.大戰結束與冷戰期間的歐洲教會
67.西方殖民地的獨立與新興的教會
68.牧靈工作與神學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70.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
71.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第一期大公會議
72.保祿六世續開並結束梵二大公會議
73.梵二大公會議的後果
74.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會議所闢的路上
76.普世教會,地方教會,羅馬教會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六十一】
第八章 現代化的負擔:面對經濟、社會當代思潮和和教派林立的基督徒
十九世紀末,歐洲居民大量向外移,他們都是信仰基督,但屬於不同教派團體的信徒,其中大致分為誓反教徒,東正教徒,以及天主教徒。誓反教徒裡面分的宗派更是不勝枚舉。他們一到世界各地之後,頓成了少數族群,而且各教派宗派又積極展開傳教工作,為自己的信仰團體爭取更多的信眾。無形中,這些同是信仰基督的人竟在異地非基督信徒面前競爭起來,令人覺得驚訝,給人立下壞榜樣,叫嚮往基督福音的人無所是從。不少有心的基督信徒看到這種狀況,內心非常痛苦,渴望同是信奉耶穌基督的人徹底反省,彼此修和,真正歸依基督,大家同屬一牧一棧。於是,一股推動和促進基督信徒合一的力量便逐漸形成。
十九世紀中葉,一些屬於同一個教派的誓反教徒曾經努力,設法維持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教內弟兄姐妹的合一,於是,在一八四六年成立了"全球福音聯盟"
(ALLEANZA EVANGELICA UNIVERSALE),這個聯盟把誓反教各宗派都聯合起來,不分彼此。一八六七年全球聖公會在英國蘭貝斯(LAMBETH)召開代表大會,同時決定每十年舉行一次類似的會議。此後不久,誓反教改革教派也成立"改革教派全球聯盟"
(ALLEANZA MONIALE DELLE CHIESE RIFORMATE);浸信會也成立"全球浸信會聯盟"(ALLEANZA
BATTISTA MONDIALE);路德派的也組成"世界路德派聯合會"(FEDERAZIONE LUTERANA MONDIALE);全球誓反教男女青年也各組成"基督教男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
以上這些誓反教各派別單獨和與別的教派組成的世界性組織,多少都反映出信徒合為一體的渴望和需要。
一九一O年全世界誓反教各傳教社團組織的代表在英國愛丁堡集會,一千兩百位與會代表中,有一些來自亞洲和非洲。這些來自亞洲和非洲的代表在會中沉痛地指出:他們看到基督徒傳教士彼此分裂,各為自己所屬的教派或社團工作,這令他們不齒。一位來自遠東地區的代表向大會說:「你們派遣傳教士到我們這裡來,讓我們認識耶穌基督,對這點我們深深感謝你們。可是你們也給我們帶來了你們的區分:某些人向我們宣講衛理公會,某些人則宣講路德派,另有些人又宣講公理會或聖公會。然而我們只要求你們宣講福音,並讓基督自己在我們的同胞中,借著聖神的行動,激發出合乎他的要求,也合乎我們的民族特性的教會,那將是基督在中國,在印度的教會,這個教會已經擺脫你們向我們宣講福音時,所樂意套上的種種教派思想特性。」
這位來自遠東地區的誓反教代表的這席話,無疑地很感人。於是,愛丁堡會議在閉幕報告中強調:「在任何非基督信仰的國家,都必須設法建立一個不分裂的教會……將來會有機會讓本地教會自己、在不受到西方傳教士的看法和意願的影響之下,解決合一的問題。」
在這次愛丁堡會議中,與會的各教派代表雖然還不能一起舉行共融的禮儀,必竟一種大公合一性質的運動已經誕生了。與會代表們更決定定期召開會議,而且這次會議的小組委員會也成了日後的"傳教國際委員會"(CONSIGLIO
INTERNAZIONALE DELLE MISSIONI)。
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典烏普薩拉路德派教會的總主教納坦.瑟德布盧姆(NATHAN S?DERBLOM, 1866-1931)曾為世界和平向基督信徒發出呼籲。他在戰爭結束後倡立了一個名叫"生活與行動"(LIFE
AND WORK)的運動組織,鼓勵人度實際的基督信仰生活。
一九二五年來自二十七個國家的六百位這個運動的代表們聚集在斯德哥爾摩,其中有德國人,也有他們在戰爭中的敵人,有誓反教各派的代表,也有東正教人士,他們一同研討教會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社會正義的問題。
十二年後,一九三七年,"生活與行動"組織又在英國牛津召開第二次會議,屬於四十四個國家的一百二十四個教會都派代表出席。這次牛津會議肯定在極權統治時代中仍應享有宗教自由的權利。
方才我們提到一九一O年全球誓反教的傳教社團組織曾在愛丁堡舉行過一次會議,而且獲得令人意想不到的結論。那次會議之後產生了一個名叫"信仰與秩序"(FAITH
AND ORDER)的運動,其中以聖公會人士為主導。這個運動於一九二七年在瑞士洛桑(LOSANNA)舉行了第一次重要的聚會,有來自一百零八個國家的四百位代表參加,東正教代表團的陣容也相當重要。聚會中代表們談了許多有關教義的問題。雖然與會代表中有一些人迫不及待,希望基督信徒儘早合一。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應該留下充分的時間來尋找真理,不要只為了追求合一而不顧一切。
瑞士洛桑聚會十年後,一九三七年又召開了第二次愛丁堡會議,距第一次有二十七年之久,與會的各教派代表比過去的還多。這次會議要求各教派的信徒努力彼此諒解,而且會議本身也承認上主已經把合一賜給整個教會了。當時英國聖公會約克城的總主教威廉.坦普爾(WILLIAM
TEMPLE, 1881-1944)講了一段很有先知性的話說:「要是我們之間未曾擁有合一的話,我們就無法尋求合一。那些在他們之間沒有共同之處的人,不會感受到分離的痛苦。」
威廉.坦普爾這位約克城的總主教後來升任為英國坎特布里城(CANTERBURY)的總主教,成為全球聖公會的領袖。
方才我們提到的兩個運動組織,即"生活與行動"和"信仰與秩序",有很多誓反教徒加入。慢慢地,在他們之間便產生了組成一個共同的組織的心願。一九三八年誓反教代表們在荷蘭烏特勒支(UTRECHT)開會,決定合併"生活與行動"和"信仰與秩序"這兩大運動組織。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快便爆發,這個理想也只能等到一九四八年才實現,"基督教會大公委員會"(CONSIGLIO
ECUMENICO DELLE CHIESE)從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