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目次】
1. 現代國家的誕生
2. 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3.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4.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5. 基督福音滿足了羅馬帝國的精神需要
6. 加爾文在法國与瑞士的改教運動
7. 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會內部的改革
9. 特里騰大公會議
10. 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
11.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12.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會內部的新衝突和新危機
15. 楊森異端
16. 法蘭西主義与法國誓反教的命運
17. 寂靜主義所引發的神修問題
18. 向歐洲外地傳教初期的動機与狀況
19. 殖民主義与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開教
21. 南、北美洲的開教
22. 聖方濟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傳教
23. 中國、中南半島和朝鮮的傳教
24. 歐洲眼中的傳教工作及其危機
25. 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26. 在啟蒙運動圍剿中掙扎的教會
27. 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28. 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29. 法國大革命逼教會走上苦路
30.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31. 法國革命的遺產
32. 法國的君王復位與教會的復興
33. 歐洲政局的改變與教會的新發展
34. 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35. 拉梅奈與"前途"報
36. 一八四八年:法國曇花一現的興奮
37. 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38.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召開
39. 大公會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的教會
40. 法國天主教徒與第三共和
41. 法國走向政教分離
42.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教會
43. 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44. 天主教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45. 天主教與德國納粹主義
46. 天主教與無神共產主義
47. 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48. 十九世紀傳教工作的籌劃
49. 十九世紀的傳教工作與殖民主義
50.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51.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東方傳教
52.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傳教工作
54.教會面對的新挑戰
55.十九世紀的父勸主義與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誕生
57.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58.現代主義者的危機
59.教會對現代主義的譴責與修和
6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正教與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的誕生
62.天主教內部大公合一運動的困難
63.大戰給基督信徒帶來的災難
64.庇護十二世教宗在戰爭中的緘默
65.戰爭使教會反省並趨於成熟
66.大戰結束與冷戰期間的歐洲教會
67.西方殖民地的獨立與新興的教會
68.牧靈工作與神學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70.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
71.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第一期大公會議
72.保祿六世續開並結束梵二大公會議
73.梵二大公會議的後果
74.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會議所闢的路上
76.普世教會,地方教會,羅馬教會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上冊 目次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六十二】
第八章 現代化的負擔:面對經濟、社會當代思潮和和教派林立的基督徒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誓反教各派別,特別是聖公會和路德派,對推動基督信徒的合一格外熱忱和努力。相對地,天主教在這方面顯得比較保守、謹慎,羅馬教宗甚至對誓反教這些合一運動沒有好感,並禁止天主教徒參加那些活動。其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天主教認為自己是耶穌所創立的,並由宗徒直接一代一代傳下來,從未間斷過的正統教會。至於誓反教各宗派,乃至東正教,都是在教會兩千年歷史中,因著種種人為的因素而從基督所創立的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中脫軌而出的。若是要談合一,該當是脫軌的人回歸原根,而不是要求骨幹根源去和斷枝落葉談歸根的條件。再說,羅馬天主教一直確信自己握有基督所傳授的完整真理,這個真理使它屹立不搖,而且不必遷就任何旁門左道。
天主教所持的這個理由淺近易懂,無可指摘;蕩子回頭當然容易,但要叫忠誠孝順的長子和蕩子平起平坐,甚至遷就蕩子的需求,這個如意算盤打起來恐怕不那麼容易。事實上,這段歷史的演變過程就是這樣。也因此,天主教以外信仰基督的各宗派團體之間談大公合一的問題,沒有什麼基本上屬於神學教義方面的阻礙,他們隨時願意聚集在一起談,就談。但是要和天主教談彼此合一的問題,就必須先克服許多基本上非常棘手的障礙。這便是天主教在推動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上所遇到的困難。
公元一八九O年,法國天主教遣使會會士費爾南.波塔爾(FERNAND PORTAL)在大西洋葡萄牙屬地馬德拉(MADERA)島巧遇英國望族哈利法克斯爵士(LORD
HALIFAX)。這位爵士是聖公會教徒,但很關心聖公會與天主教合一的問題。波塔爾神父與哈利法克斯爵士相遇後,有相識恨晚之慨,彼此談得很投機。
當時,對英國聖公會沒有足夠認識的波塔爾神父以為:「既然這位聖公會教徒自己找上門,來和我談論宗教的事,我身為神父自然希望他歸依天主教」。他們兩人開始成為摯友,共同研究使兩個教會修和的各種問題。波塔爾神父起初把事情看得很單純,他以為兩個教會的合一只要雙方教會當局取得協議,互相了解,讓聖公會信徒個別歸依天主教,事就成了。他更認為聖公會最保存天主教的傳統,尤其是借著主教的職務延續了宗徒的傳承。不料,一八九六年良十三世教宗經過多方研究之後,宣佈聖公會的聖秩無效。教宗這一宣佈,使得波塔爾神父與哈利法克斯爵士多年努力的理想終告幻滅。
然而,波塔爾神父並沒有因此而灰心,他對基督信徒的合一倒是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他發現合一的工作需要從基層作起,需要從基督信徒的內心改革下手,慢慢地使他們都有一致的認識和看法。為達到這個目的,波塔爾神父創辦了"各教會的天主教雜誌"(REVUE
CATHOLOIQUE DES EGLISES),同時把自己的視野從聖公會擴展到東正教和整個誓反教。
一九O八年,波塔爾的努力受到冷落,可是他還是默默地繼續工作。一九二一年,在比利時馬林(MALINES)總主教區梅西耶(MERCIER)樞機主教的主持下,天主教和聖公會重新展開非官式的交談,波塔爾神父與哈利法克斯爵士都是這些交談中的主要人士。交談持續了四年,終因為梅西耶樞機主教和波塔爾神父在一九二六年的相繼去世而不了了之。雖然如此,天主教與聖公會已經比較接近了。
就如方才提到的,羅馬天主教會始終認為它是唯一儲存真理的所在,所以過去的教宗們從來沒有考慮到和其他教派的人士平起平坐地對話,討論基督信徒合一的問題。一九一四年當選為教宗的本篤十五世曾經婉拒參與由誓反教發起的合一運動組織,並邀請非天主教徒的基督信徒歸依真正的教會"天主教"。到了一九二八年,當時教宗庇護十一世的態度更強硬,他發表"現世可死亡的心靈"(MORTALIUM
ANIMOS)通諭,嚴禁天主教徒參加各種大公合一的運動。對這位教宗來說,信德比愛德更重要,而事實上,本世紀初天主教徒心目中的誓反教徒是比較自由隨便的,他們缺乏嚴謹的教義素養。
天主教在二十世紀初期對誓反教積極倡導的大公合一運動固然不熱衷,不願意捲入,可是它也從另一方面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那就是祈禱。一九二五年一位名叫朗貝爾.博杜安(LAMBERT
BEAUDUIN)的神父在比利時默茲河畔的阿邁(AMAY-SUR-MEUSE)創立了一所隱修院,專心致力為天主教與東方各信仰基督的教會團體之間的接近祈禱。院內的祈禱禮儀,拉丁禮節和拜占庭禮節同時舉行。院內的隱修士也發行一份推動東西方教會互相了解,以促進合一的雜誌(IRENIKON)。
一九O八年有兩位聖公會的神職人員,一位是美國紐約的瓦特生(WATTSON)牧師,另一位是他在倫敦的朋友斯潘塞.瓊斯(SPENCER JONES)牧師,他們倡導每年一月十八日到二十五日之間舉行八日祈禱,為使基督信徒都歸依在天主教名下。這種八日祈禱在倡導一年後竟獲得當時教宗庇護十世的支持,並囑咐在天主教內部推行。這兩位聖公會牧師所倡導的,在天主教內部獲得的反應比在誓反教內部更熱烈,這也是可以想像得到的。然而,基督信徒的真正合一如果不是信仰基督的每個教會團體真心誠意,毫無自私,異口同聲地祈禱和追尋,是很難達成的。
有鑑於此,一九三五年法國里昂一位名叫保羅.庫蒂里耶(PAUL COUTURIER, 1881-1953)的神父寫了一篇文章說:基督信徒的合一並不是勸導別的教會來歸依自己的教會的成果。他又說:基督信徒的合一只能來自天主,而且必須是全體基督信徒共同祈禱的目標;他們必須祈求基督所願意的那種合一,而且要用基督所要的方式。保羅.庫蒂里耶神父強調:各不同教會團體的每一位信徒都應該承認自己的教會團體在歷史上所鑄下的,違反教會合一的錯誤;要是每個教會團體都忠於自己的傳統,都真心祈禱,天主必不會拒絕基督所祈求的,而且基督本身也為他們而祈求的合一。
保羅.庫蒂里耶神父的主張和見解獲得東正教、誓反教聖公會,以及天主教本身的接受。他在一九三六年又寫說:「大家都應該清楚知道,從一月十八日到二十五日的八日祈禱乃是天主聖神的作為,每個人都應該心平氣和地從事這項祈禱,東正教徒還是東正教徒,聖公會信徒仍是聖公會信徒,天主教徒依舊是天主教徒。」
庫蒂里耶神父繼續寫道:「問題的根源在於能夠在所有的基督教會團體中推動一種大公性的合一祈禱,一種反映出內心深處為了違反合一的可恨罪過而感到痛苦的祈禱。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謙下為懷,不斷地祈禱,努力不懈地祈求完全合一的奇蹟。當然,我們看不到這件事,但我們應該為它鋪路,不論它是如何地遙遠。基督是屬於眾人的,他等待所有的基督信徒的團體同心合意地祈禱,以便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在適當的時候,把他們合一起來。單是天主教的祈禱,或東正教、聖公會、誓反教等教會團體的個別祈禱並不夠,需要大家,而且是大家一齊祈禱。」
保羅.庫蒂里耶神父在呼籲全體基督信徒同心一齊為合一而祈禱後,更於一九三七年在法國棟布(DOMBES)這個地方成立一個小組,每年讓誓反教牧師和天主教神父在當地一座熙篤隱修院內相聚,作一種類似大公合一性質的退省,彼此認識,交換意見,增進了解。不久之後,設在棟布的這個小組開始一種"比較神學"的研究,探索各教派之間的神學的異同。
總之,在保羅.庫蒂里耶神父卓越見識的努力和推動之下,每年一月下旬的八日合一祈禱終於成為大公性的合一祈禱,同是信仰基督的人終於在那幾天同心合意,懷著懺悔的心,為共同的合一目標,謙遜地祈求天主的垂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