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聽眾來信notizie e aggiornamenti   資料庫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119  托殉道聖人聖女們的福

  上個月的二十四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了一篇講話,為天主教會已往過錯向中國人民道歉,並表示願與中國政府建交。翌日,羅馬報紙登載這項消息,重點放在道歉一事上;別處的報導則進而提出中梵能否建交的問題,台灣的報章尤其如此。

  下面是台灣地區天主教主教團祕書吳終源神父的有關聲明。


  
這幾天有個震撼台灣的消息,就是教宗向中國道歉並表達宗座要和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深切願望。台灣社會在目前經濟低迷、天災頻傳、社會動盪的情況下,再傳出邦交可能生變的惡耗,無異是雪上加霜,怪不得教會負責單位的電話一直響個不停。
  教廷設法要和大陸關係正常化並不是新聞,教宗也說這不是秘密,教廷與中國大陸的非官方來往也一直在進行中。由於二000年元月六日,中國未經羅馬同意祝聖了五位主教,觸犯了梵蒂岡,同年十月一日,教宗為一百二十位中華殉道者宣聖一事也激怒了中共,似乎中斷了對話的管道。但是教廷仍不斷地釋出善意,今年七月底美國總統布希拜會教宗時,教宗也曾請布希總統向中國傳達和好的意願。

  十月二十五日,教宗藉著向紀念利瑪竇到達北京四百週年之國際學術會議致詞的機會,再度表明切望與中國對話並建立正常關係,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代表天主教會公開向中國人民道歉。教宗的道歉引發教內外激烈的迴響,也引起台灣媒體及人民的關切。

  其實我們不應該把教宗道歉的事單獨放大來看,而應放在教宗整體的思維方式中去了解,十月二十五日教宗的致詞本身即是一篇極有份量的宣言,值得我們分析探討:這篇宣言有一個大前提,就是他「誠願做所有民族的朋友,與全世界每一位善心人士合作」。在此前提下當然不能把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排除在外。

  紀念利瑪竇到北京四百週年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對話機會,因為利瑪竇最偉大的貢獻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教宗說:「他是歷史與文化的先驅者,他把東方和西方、中華文化與文藝復興的西歐文化、悠久輝煌的中國文明與歐洲世界連接起來」。尤有進者,他所從事的「文化融入」(inculturation) 的工作,使他成為世界「漢學家」的先驅,他精研中國文化與西方科技,身為傳教士,本就通曉聖經,他又在儒家的經典中找到接受基督信仰的根基,「讓福音喜訊與教會能在中國文化裡降生」。因此四百年來他深受中國人民及天主教信徒的愛戴與尊重。

  有了這個的基礎,教宗進一步提到利瑪竇傳教的兩個大原則:第一,新加入天主教的中國基督徒,絕不稍減其對祖國的忠誠;第二,接受天主教的信仰,非但不排斥中國傳統,反而將它們提高到更為豐富和完美的境界。由此教宗先讚許中國人民最近幾年改革開放的努力與成就,並表達願意提供教會的寶貴經驗與無私的服務,教會唯一願望是「恢復對話,建立起以互相尊重及彼此深入認識為基礎的關係」。

  接著就是最動人的公開道歉,特別是對於殖民主義時代的保教權所造成的傷害:「這些缺失在有些人心中造成了天主教對中國人民缺乏尊敬和重視的印象,認為天主教對中國懷有敵意。為了這一切,我向那些多少感覺到被天主教徒的這類行為所傷害的人們,請求寬恕和原諒」。我們可以把這件事看做是自去年三月十二日以來,教宗所進行的一連串的道歉與和好的舉動之一,為此,他借用利瑪竇的名著《交友論》表達教廷願與中國交友的誠意。也許有人會認為教會未免太委曲求全,其實教宗真正是不卑不亢,他特別提到中國和天主教都是擁有十億子民的機構,兩者之間的關係正常化對整個人類的前途是有積極的影響。

  從以上的分析,至少可以了解教宗的苦心,我們不應以狹隘的觀點看事情,只為多一個邦交國,少一個邦交國而苦心焦慮。由於交通、傳媒的便捷,地球村的時代已經來臨,全球化是不可擋的趨勢,即使反對全球化的人也必須把訴求全球化,發動全球的人來反對。為此教宗特別在致詞中強調教廷與中國共同關心的課題之一是,對全球化現象的明智處理。台灣的安全與發展更與全球化的現象息息相關,因為台灣的經濟是靠著國際貿易而發展的,而且兩岸即將一起進入WTO。在這樣的視野裡,任何人都不能忽視中國大陸的重要性。前任外交部長錢復曾定位兩岸關係優先於外交關係。我駐教廷全權大使戴瑞明甚至說,我們應幫助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教廷進行對話。這些觀點值得台灣人民省思。


  這是吳神父對台灣新聞界的聲明。我們在羅馬面臨的是另一套問題:教會究竟錯在那裡?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向中國人民道歉?我覺得也有必要對這樣的事情解釋幾句。
首先,教宗的講話發表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行的利瑪竇國際研討會中,時間是在去年十一"封聖"事件發生後的一年多一些。在去年"封聖"的機會上,教宗曾發表過三篇講話。那時他說"封聖"是讚揚殉道聖人們的信仰和美德,並不對他們的殉道事件的歷史評價。那時他也曾道歉說:"有人片面和不客觀地閱讀歷史,只在他們的傳教工作上看到缺陷和錯誤。如果真有其事,則我們為他們請求寬恕,其實有誰沒有缺點?"

  在今年的講話中,教宗的話說得十分清楚,但是意義並未改變。總之,教宗認為歷史的真理應由學者們去探究,但是教會不怕歷史的真理。在歷史上教會有了錯誤,教會不避責任,不辭請求寬恕。教宗是憑著這樣的精神,為天主教會已往的過錯向中國人民道歉的。把晤了這精神,便不難暸解教宗所承認的教會過錯甚麼,以及為甚麼要在這個時期向中國人民道歉了。

  教會究竟錯在那裡?教宗沒有說。但是教宗知道:在中國的傳教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若干事情,損害了教會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形像,在有些人的心裡造成了天主教對中國人民缺乏尊敬和重視的印象,使他們相信天主教對中國懷有敵意。

  教宗說:

  因為這一切,我向所有自覺,多少地,被天主教徒的這類行為所傷害的人們,請求寬恕和原諒。

  因為這一切,我向所有自覺,多少地,被天主教徒的這類行為所傷害的人們,請求寬恕和原諒。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向中國人民道歉?因為除了在去年"封聖"的機會上約略提及外,教會以前沒有想到要這樣做。假使在上世紀初八國聯軍戰敗中國之後,在中國的天主教會不曾向滿清政府要求賠款,而祈求天主寬恕自己的過錯,因為自己在有意或無意之際為基督的教會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個「不友善的形像」:假使這樣,那麼教會在中國的處境恐怕不至於像今日那麼尷尬罷。總之,在去年十月教宗冊封了一百二十位中華殉道聖人,托在天中華殉道聖人的福,奇蹟出現了,今年十月我們可敬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為在中國的教會兒女的過錯「請求寬恕和原諒。」作為中國人和天主教徒,我們覺得欣慰,十分感謝教宗。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