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聽眾來信notizie e aggiornamenti   資料庫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120  對殉道者的侮辱

  上個月的二十四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講話,為天主教會已往過錯向中國人民道歉,並表示與中國政府建交的意願。那篇講話立刻引起在台灣的天主教會的注意和關心。《教友生活》周刊登載了兩篇有關文章:吳終源神父的《教宗願隨利瑪竇的腳步到北京》和韓德力神父的《教宗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中國講話》。我們已在上次的《聽眾來信》節目裡介紹了吳神父的立場。今天便談談韓神父的意見吧。

  韓神父的文章有一個副題,是《一位天主教教宗正式向中國說:「我請求原諒」》,但是它的內容多半是討論中梵關係正常化的問題。依韓神父的看法,中梵關係的正常化是可能的,但是目前不會實現。為甚麼不會?他提出兩個理由。第一是中國方面尚未「作好準備」。第二是「須先商定愛國會的角色」。他這樣發表他的觀點說:

  十月份舉行了兩次有關利瑪竇的學術會議﹕一次是我在北京參加的會議(14至17號),另一次則在羅馬召開(23至25號我個人也親身參與)。在九月份,這兩次會議正在籌備之際,香港的一份新聞雜誌和義大利的新聞機構就發出了令難以置信的消息,說教廷和中國將在開會之時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世界各地的其它報刊只是轉載這個消息。義大利的一個高層代表團--包括前總理阿澤利奧和顏努齊先生將會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利瑪竇紀念會」。之後,一位知名的中國主教將會前往羅馬,出席在那裡召開的「利瑪竇紀念會」。這些報導給人的印象是,雙方在最高層的交流會使中梵關係的正常化產生奇蹟。這有可能嗎?

  甚至對外交事務專家而言,中國與梵蒂岡的關係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教廷與任何一個國家的外交關係都必須是為該國的地方教會服務。否則,建交又有何意義呢?就中國來說,關鍵問題不只是實現外交關係的正常化,而且是要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實現中國天主教徒信仰生活的正常化。這正是促使我們就此問題撰寫文章的動力,因為這是對教會至關緊要的事。

  但是,實現中國天主教會內信仰生活的正常化必然得先對目前狀況進行重大改變,而要達到這點則需要中共與教廷的外交官就那些直接影響中國天主教徒信仰生活的問題進行多次對話﹕如何選舉和任命主教,並如何讓他們真正成為地方教會的精神領袖?在選舉主教的過程中,地方教會的權利和其宗教自由,如同國家民政權一樣,都必須受到尊重。

  教廷已經與幾十個國家(包括共黨國家)在委派主教的問題上達成協議的事實使我們相信,羅馬能夠更容易地與北京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協議。但他們也必須商定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在未來的角色,而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更難以達成協議。接受及肯定它現在所扮演的角色對中國地方教會將是一個災禍。主教將不再是主教,教會將不再是天主教會。雙方要達成協議得進行多次對話才有可能。吾人確信,達成協議應該是可能的。若不能達成協議,那為什麼還要實現關係正常化呢? 。


  「若不能達成協議,那為什麼還要實現關係正常化呢?」那麼,若不實現關係正常化,便能在委派主教的問題上達成協議嗎?這的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像「雞」和「雞蛋」誰先誰後那般不易解答。

  此外,韓神父當然也談到向教宗中國請求原諒的事。在這事上,他的解釋似乎太狹窄了。韓神父說:

  二○○一年十月廿四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他任期內最重要的中國講話。在中國多年來反覆譴責十九世紀的教會帝國主義之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謙恭地說:「我請求原諒」。他向中國伸出了和平的橄欖枝,並為「錯誤」道歉。這一講話很可能將被視為史上所有教宗中所發表的最重要的一次中國講話而載入史冊。

  接著韓神父便斬釘截鐵這樣注解說:

  與北京某些報章所報導的恰好相反,教宗表達的歉意並未提及在二○○○年對一二○位殉道者宣聖的「錯誤」,而中國據稱曾提出這樣的要求。教宗提到「一種依仗歐洲列強勢力的『保教權』」此舉有負面的影響,並且「竟讓很多人以天主教對中國人民缺乏尊敬和重視。」教宗說:「我為這些過去的過錯和缺陷深感難過」,「為此我向那些可能因天主教徒的行為而受傷害的人請求寬恕和諒解」。就是這些話,不多不少。

  這是善意的偏面解釋。 我曾在上次的《聽眾來信》節目裡說過,教宗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的講話同他二○○○年十月一日和二日的三篇講話一樣,也無意對歷史事件作出評價,這是學者們的職責,但是教宗說:

  教會不應該怕懼歷史的真理,雖然內心痛苦,也要為它的兒女們過失擔負責任。

  他又說:

  這也包括它對中國人民過去和近來的關係在內。

  按字面的意義來說,這句話也包括二○○○年十月一日的"封聖"事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教宗承認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控告。教宗聲明,"封聖"褒揚殉道聖人的信仰和美德,不對他們的生活時代作出評價。在殉道聖人們的生活時代,教會中可能有人,其「行為損害了教會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形像」,「在有些人的心裡造成了天主教對中國人民缺乏尊敬和重視的印象,使他們相信天主教對中國懷有敵意」。因此,他說:

  因為這一切,我向所有自覺,多少地,被天主教徒的這類行為所傷害的人們,請求寬恕和原諒。

  至於"封聖"日期,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去年是二千大禧年。在那一年內,聖座每星期日的禮儀慶典,早在一兩年前已經規定,各地的朝聖團也都已籌備就緒。臨時決定的"封聖",自然難以選定日期,一經選定更便無法改變了。

  討論了中梵關係正常化和教宗向中國請求原諒之後,韓神父便以《對話是力量的表現,而非軟弱》為標題,寫下了他這篇文章的結論。我把它節錄在面下,作為這次《聽眾來信》節目的結束。

  在教廷保持與中國政府的對話線路開放的同時,我們在天主教華人團體內應該同樣這麼做,為了更廣大的中華天主教團體的益處。我們確信,甚至在愛國會這一棘手的問題上,也能夠找到一個雙方均滿意的解決辦法。因此,讓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我們希望負責此外交事務的官員們多投注一些時間與心力,找出雙方均能滿意、公平、對等的協議,而非在匆忙間促成中、梵關係的正常化。

  在堅持我們的基本原則的同時,我們贊成開放,避免擾亂對話的氣氛。此刻提倡再對中華殉道者的宣聖--已經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議-不但不利於教會,反而有害。對殉道者宣聖是信友團體在教宗引導下的一種出自信仰的行動。這樣的事件需要有多年的準備工作。若是宣聖被利用成對抗的一種工具,便失去了它的全部意義。若是我們讓外人利用宣聖達到政治目的,這將是對殉道者的一大侮辱。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