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施神父:
您好。很久沒有寫信,您們可好。教宗對中國教會的關切,令我感動而泣。一直想向您表達我的感想,但因忙碌而擱筆。請接受我的歉疚。最近,從互聯網上聽梵台廣播一直有障礙,不知原因如何。
您們的網頁和廣播我覺得已經夠好了,只是不能看到全部稿件。例如,給老年人的十個建議,我父母一直想得到文字稿件,我認為這是一個小小的缺憾。
祝梵台全體人員平安。也祝您健康。
|
寫這封信的是我們的老朋友。在這裡他談到從我們互聯網上聽廣播一直有障礙,以及不能在我們的網頁上查閱全部稿件。我們感謝他向我們提出的這兩點注意。關於第一點,我希望問題已經解決。以前有一段時期,由於我們的疏忽,在我們互聯網上的確曾聽不到廣播;但是不久前我們發現障礙的原因,把它修整好了。
至於不能在互聯網上查閱全部稿件,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我們每天有四十三分鐘廣播,將廣播資料全部放進互聯網,實在力不從心。
此外,這位老朋友也談到為「教宗對中國教會的關切感動而泣」。 這是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去年十月二十四日發表的書面講話而言的。那次講話的機會是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行的一個紀念利瑪竇到北京四百週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講話中,教宗為天主教會已往過錯向中國道歉,並重申願與中國友好的心意。
那篇講話引起許多人表示驚訝。其實,它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向來主張;不過,那次表達得特別明白和透徹而已。早在1981年2月18日,教宗上任不久,便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向「偉大的中國」這樣致詞說:
我同時希望透過我卑微的語言,向你們偉大的國家致敬。貴國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不僅地大人眾,而且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道德崇高,這是人民數千年來耕耘的結果。耶穌會會士利瑪竇神父從一開始就認識和欽佩中國文化,他可說是大眾的榜樣。有時候,有些人並沒有這種認識。無論以前發生什麼困難,都是屬於過去的事了,現在,我們應該向前看。
貴國現在正悉力建設未來。透過科技的發展和全國人民的通力合作,全體公民可望過真正幸福的生活。我深信貴國每一位天主教徒一定會為中國的建設作出貢獻,因為真正而虔誠的基督信徒,也一定是良好的公民。基督信徒──
世界任何國家的基督信徒 ──忠心天主,但也具有深厚•的責任感,愛國愛民。他重視精神生活,也樂意為大眾利益貢獻所長。良好的中國天主教徒,必定為國家的進步效勞,履行對父母、家庭和國家的職責。
|
一年後,1982年10月25日,宗座額我略大學慶祝利瑪竇來到中國的四百週年,教宗蒞臨,參與慶典並發表講話。在嘉許了利瑪竇神父的傳教功績之後,他這樣結論,說:
利瑪竇成功地筑迄一座溝通教會與中國文化的橋樑,儘管困難和誤解曾在過去出現,甚至直到現在仍然發生,但這座橋樑仍然安全穩固。本人堅信教會正以大無畏的精神,朝著這條途徑走向未來。
我們有信心能消除障阻,並能找到適當的方法及妥善機構去恢復交談,也使交談時常保持。這樣,所有中國信友,無論在國家內或教會內,都能安心。我們相信這將使整個備受教會尊崇及敬愛的中國得益。
|
在上面的兩篇講話中有兩句話特別值得注意。一句是「有些人並沒有這種認識。無論以前發生什麼困難,都是屬於過去的事了,現在,我們應該向前看。」
另一句是「能消除障阻,並能找到適當的方法及妥善機構去恢復交談。」這兩段話早已蘊蓄了教宗在去年十月二十四日發表的書面講話中「為天主教會已往過錯向中國道歉」和「願與中國友好」的兩點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