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聽眾來信notizie e aggiornamenti   資料庫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138 教宗有沒有為「封聖」道歉

  2000年秋冬季的《鼎》雜誌登載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去年十月二十四日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行的「偉大的傳教士和科學家利瑪竇抵達北京四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致詞和四篇評論。其中兩篇,台灣地區天主教主教團祕書吳終源神父的《教宗願隨利瑪竇的腳步到北京》和韓德力神父的《教宗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中國講話》,我們已經介紹過。其他兩篇是香港聖神研究中心林瑞琪的《編者的話》和柯毅霖神父的《教宗的慈愛和慷慨》。我們的聽眾曾幾次向我們詢問教宗有沒有為「封聖」道歉。我們便就此機會來討論這個問題。

  先簡略介紹在《鼎》雜誌上發表的意見。林瑞琪以為教宗道歉只是整個講話中一個細小的部份,他強調教宗講話的重點在於建立友誼。他說:「教宗的道歉聲明,應放在他多年以來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促進對話,與不同的社會群體進行修和的框架之下去理解。」總之,宗座講話並非否定傳教士的歷史價值。

  吳終源也同意「不應該把教宗道歉的事單獨放大來看,而應放在教宗整體的思維方式中去了解,」但是他用了「最動人」三字來形容教宗的公開道歉。依他的解釋,教宗的道歉「特別是對於殖民主義時代的保教權所造成的傷害」。

  韓德力更斬釘截鐵地聲明,說:

  與北京某些報章所報導的恰好相反,教宗表達的歉意並未提及在二○○○年對一二○位殉道者宣聖的「錯誤」,而中國據稱曾提出這樣的要求。教宗提到「一種依仗歐洲列強勢力的『保教權」此舉有負面的影響,並且「竟讓很多人以天主教對中國人民缺乏尊敬和重視。」教宗說:「我為這些過去的過錯和缺陷深感難過」,「為此我向那些可能因天主教徒的行為而受傷害的人請求寬恕和諒解」。就是這些話,不多不少。

  柯毅霖歸咎於西方列強。他認為是西方列強掀起悲慘的帝國主義現象和造成不良的政治後果,而教會和中國同是受害者。他說:

 

  從全體來看,傳教士們的動機並無國家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成份;只有極少數的傳教士曾為外國政治利益提供了合作和服務。

 

  他引用歷史作證。自從比約九世以來,幾位教宗曾企圖擺脫法國「保教權」的束縛,沒用成功;1919年,教宗本篤十五世更嚴厲譴責那些將本國的政治利益置於傳教使命之上的傳教士們。因此,他結論說,當今


  教宗不怕懼歷史真理,承認教會曾犯錯誤。為此,他表示遺憾並請求寬恕。這表顯他的慈愛和寬大精神。

  那麼,教宗有沒有為「封聖」道歉呢?依我看來,是道歉了。我的看法有三點根據。

  第一,教宗2000年10月1日的「封聖」導致中梵對話的中止。一年後,他在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致詞,表示願與中國政府「恢復對話」。在同一致詞中,他承認他的「婉惜」,並請求「寬恕和原諒」。這樣的言辭不能不令人聯想到一年前「封聖」事件。

  第二,在致詞中,教宗有說「教會要為它的兒女們的過失擔負責任,這也包括它對中國人民過去和近來的關係在內。」2000年10月1日「封聖」不幸後果,很可能便是教宗所說的「近來的關係」之一。

  第三,在2000年10月的「封聖」時,教宗曾發表三篇講話。在第一篇講話裡,教宗讚揚殉道聖人們的信仰和美德,並聲明封聖的「目的只是在承認那些殉道者的勇敢和言行一致是我們每個人的表率,這對崇高的中華民族是個光耀。」在第二篇講話裡,教宗也向在我們國內的全體天主教徒問好。他向他們說:「願殉道聖人安慰和支持你們。你們也在像他們一樣,勇敢慷慨地為你們對基督的忠誠和對你們國家的真正的愛作見證。」是在第三篇講話裡,教宗才隱約涉及當時反對「封聖」的輿論。教宗知道殉道聖人中的絕大多數是在中國歷史上黑暗時期流了血。所以,他對當時輿論的回應是:


  教會的封聖並不意味著對那些時期作出歷史判斷,更無意為有些政府,在那些給中國歷史塗上污點的時代,所作的行為辯護。教會所強調的,是這些可敬的中國子女們傑出的忠誠。他們不被強烈迫害的威脅所嚇到。

  教宗也談到一百二十位殉道聖人中的三十二位傳教士。他說:


  這些傳教士在中國與他們所歸化的中國信友一同殉道。如果有人在他們的傳教工作上只看到了一些缺陷和錯誤,那是因為他們觀察片面,不客觀。即使他們真的有過錯──其實有誰沒有過錯──那麼我們便為他們請求寬恕。

  在這第三篇講話裡,還有兩句十分值得注意的話。一句是:


  但是,今天,我們瞻仰他們(殉道聖人們)光榮的一面,我們感謝天主應用他們軟弱的工具完成了自己的救世工程。

  另一句是:


  他們(殉道聖人們)用他們的見證向我們指出教會的真正道路是人,是一條由深厚而尊重人的文化交談所構成的道路,一如從前利瑪竇所明智而熟練地教授的,是一條充滿著在日常生活中一生犧牲的道路。

  如果說,在封聖的當時,教宗只瞻仰了殉道聖人們光榮的一面;那麼,一年後,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致詞中,他顧及了籠罩在殉道事件上的黑暗。原來,教宗在就職之初便主張「教會的道路是人」,利瑪竇是走這條道路的代表人物,教宗嘉獎他,推他為「天主教會的卓越兒女的榜樣」。可惜,後來的傳教士大多不跟隨利瑪竇的榜樣。十九世紀,一種依據歐洲列強的「保教權」的出現,更損害了教會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形像。教宗深感婉惜。他向所有自覺受到傷害的中國人「請求寬恕和原諒。」

  綜合上述三點根據,我認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去年十月二十四日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行的「偉大的傳教士和科學家利瑪竇抵達北京四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致詞中的道歉,應該也包括「封聖」事件在內。換句話說,教宗是為『封聖』道歉了。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