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聽眾來信notizie e aggiornamenti   資料庫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164 那個時代大陸已經不是今天的大陸
  

  尊敬的施神父,

  很高興能看到您對我的觀點的回復。我想施神父您與朱神父一樣與上海都有很深的淵源吧,其實我也是在上海的,與您在感覺上應該有更多的親切之感--雖然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面。

  您應該還記得我是新教友,其實我會加入天主的教會,上海教區龔品梅樞機對我的抉擇有一些影響,基督在他生命中的所展現的力量,對我實在是一種震撼。當然他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之一,所以我在上次的E-MAIL中也說"我欽佩他們"。這次您提到了《樂在苦中》這本書,由於前段時間準備考試等事,貴台的節目錯過了很多。但是在前幾期的臺灣《教友生活周刊》上看到過相關的文章。的確在如背負基督的十字架這樣的實踐中我這個剛起步的"嬰兒"可以在她們身上學到許多。可是我的感覺總覺得那個時代大陸已經不是今天的大陸。

  談到"無奈"最近WYD的舉行,與教宗的守夜禮、彌撒,與全球年青兄弟的信仰交流,我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錯過(雖然這次的守夜禮、彌撒我通過貴台其他語言的現場播出在電腦邊參加了--如果可能請轉達我對他們的感謝)。

  同樣的,我知道"愛國會"的不妥(其實大陸佛教等宗教提倡什麼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也是十分可笑的),可是我或者與我同樣情況,又渴望基督的真光的人們,不太可能去找所謂的"地下教會"(事實上我門不知道哪里能找到所謂的"地下教會"),所以"愛國會"控制下的教堂成為我們的選擇。(我一定會做到您在給我的回復中提出的2個要求的)

  過去一系列的回復總給我一個感覺似乎所謂"地上教會"的問題很嚴重,但是在臺灣的《教友生活周刊》上刊載的天亞社消息中稱金魯賢為主教。又,您提到過有"八條規則",包括大陸認可的神職人員到國外,外籍神職人員到大陸不能共祭,但是我看到過金魯賢在法國共祭的照片,今年聖母進教之佑節在佘山聖母大殿看到外國神父共祭,我不知道為何會有如此情況?這樣看來有不是那麼嚴重。現在我也很迷惑。

  前幾個月讀到過美國Crisis雜誌(2月份?)有"兩位主教的故事",是范忠良和金魯賢的比較,作者認為是對現實、死亡的屈服導致他們的不同(大致意思),是否所謂"地下教會"的兄弟也是如此看待所謂"地上教會"?

  以上所言如有不當請見諒。
  最後謝謝您與電臺其他兄弟姐妹每天為我們的付出!
  祝平安

  不久前,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了第十七屆世界青年節。教宗曾若望保祿二世親自出席,主持部分慶典。在中國大陸有一位青年,曾通過本台的現場播出參與這盛況。他是新教友,曾寫信給我們,上面的信也是他寄來的。

  兩年前,正好是二千大禧年,在羅馬也舉行了一次世界青年節。那次有許多從台灣、香港和澳門的天主教青年來參加。同年,在羅馬又舉行了封中華殉道真福為聖人慶典,有一伙華裔天主教徒從美國和加拿大有趕來參與。他們多數是五十年前著明的"上海公青"。

  那位寫信給我們的大陸青年告訴我們,他十分欽佩昔日的"上海公青",特別是他們的導師龔品梅樞機,但是他說:"我的感覺總覺得那個時代大陸已經不是今天的大陸。"

  他是新教友。他所認識的是今日國內公開教會團體。從他寫給我們的兩封信看來,他對這個教會團體所抱的態度是這樣的。他起初支持這教會團體,認為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接著為它擔憂,覺得它的"問題很嚴重"; 最後他說:"現在我也很迷惑"。

  現在,許多人對我們國內教會感到"迷惑"。所以,我想在這次的《聽眾來信》裡,不妨從那位大陸青年新教友所說的:"那個時代大陸已經不是今天的大陸"那句話說起,談談"迷惑"這問題。

  "那個時代大陸"指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我們梵蒂岡電台華語節目部正在連續播送胡美玉女士的《樂在苦中》一書。胡美玉女士是五十年前著明的"上海公青"之一。《樂在苦中》記錄她個人的遭遇,同時反映了當時的上海社會和教會,給我們展示了中國天主教會歷史上光榮的一頁。

  但是,那頁光榮的歷史也給我們的教會留下了陰影。原來那時上海教徒並非個個都是胡美玉,在龔品梅主教明智堅定的領導下,不惜犧牲,為信仰做出見證。他們中有的委曲求全,與世俗政權妥協,後來竟不顧教廷警告,自選自祝聖主教,成立了所謂"愛國教會"。教宗比約十二世曾宣佈這樣自選自祝聖的主教為不合法,並處以自科絕罰。同時,那忠於教廷和龔品梅主教的上海教友,便形成為所謂"寂靜無聲的教會"。

  "那個時代大陸"已經逝去,不再是"今天的大陸"了。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很早便注意到這歷史的變遷。1982年,他在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行的紀念利馬竇來華四百週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講話,就表示了他有重新考慮梵蒂岡和中國政府關係的心思。他說:

  利氏成功地築起一座溝通教會與中國文化的橋樑,儘管困難和誤解曾在過去出現,甚至現在仍然發生,但這座橋樑仍然安全穩固。本人堅信教會正以大無畏的精神,朝著這條途徑走向未來。

  我們有信心能消除障阻,並能找到適當的方法及妥善結構去恢復交談,也使交談時常保持。這樣,所有中國信友,無論在國家內或教會內,都能安心。我們相信這將使整個備受教會尊崇及敬愛的中國得益。

  1996年,聖方濟各、沙勿略瞻禮日,他通過我們梵蒂岡電台華語節目部的廣播,和生活在中國大陸上的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平信徒們,親切攀談。他特別告訴主教們,他們的任務是促進國內教會的"修和"和"共融"。他說:

  親愛的主教兄弟們,你們勇敢地盡心領導在中國的天主教信友團體;你們的當今使命,特別是在表現並推進所有信友們的完滿修和。你們要做共融的人︰體現在祈禱和生活中與天主完全共融的人,與普世教會、與全體主教團及其元首、彰明較著地共融的人。你們要懷著熱愛教會合一的心情,謙虛而慈愛地致力于包括所有神長和平信徒在內的修和。只要你們知道去與別人建立基于真理與愛德的對話關系__不管他們由于重大而持久的難處、在某些方面、與天主教的全部真理有了多少距離__這樣的修和是做得到的。你們要把耶穌的祈禱認作你們的祈禱︰"父啊!愿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17,21)。

  教宗盼望的中梵關係的正常化和國內教會的合一沒有成功,但是他在這兩方面作出的努力卻在教會內產生了一些"副作用"。

  在他的來信中,那位大陸青年新教友曾提及引起他的迷惑的幾件事情。他說:


  臺灣的《教友生活周刊》上刊載的天亞社消息中稱金魯賢為主教。又,您提到過有"八條規則",包括大陸認可的神職人員到國外,外籍神職人員到大陸不能共祭,但是我看到過金魯賢在法國共祭的照片,今年聖母進教之佑節在佘山聖母大殿看到外國神父共祭,我不知道為何會有如此情況?

  這些事情便是我所說的"副作用"。許多人認為,在目前盼望中梵關係的正常化和國內教會的合一,是痴心妄想,只會在教友們的心中造成迷惑。這是太悲觀的言論。我以為,我們寧可忘記過去,瞻望將來,依賴天主的仁慈,信託他的上智計劃。誰說,我們今日的迷惑,不能是明日黎明前的黑暗!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