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神父与中国
|
五、利玛窦神父在韶州──易僧为儒
我们谈到利玛窦神父在肇庆建圣堂,中间虽然经过了许多的波折,但总算得到中国官吏的信任及老百姓的好感。可惜好景不常,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无知而且柔顺,皇帝害怕地方官吏对老百姓的影响太大,可能会领导他们起来造反,所以规定官吏每叁年要迁调一次。在圣堂落成後的第二年利玛窦神父的朋友王知府道尹被调到湖广省担任布政司。
利玛窦神父对於王道尹离别的感伤,不下於当地受他德政统治的老百姓,因为没有他,白己无法进到中国来。在五年中,他对神父们表示友爱,不怕风险,保护他们,然而这个保障现在竟然没有了。幸好利玛窦神父和王道尹的继任者本来就是朋友,这人从前因公来过肇庆几次,他答应继续保护他们,事实上他也做到了。知府更替刚两年,两广总督也更调,新任刘节斋到任後不久,去观看王道尹的生祠----这是肇庆的百姓为表示对他的爱戴而建造的,他一看到祠旁的仙花寺,就十分的喜爱,等问清楚是两个外国人的住所後,便起了霸占之心。於是下令利玛窦神父,或者返回澳门,或者迁往韶州南华寺居住。利玛窦神父向肇庆各官吏求救,大家虽然同情他,但也没有人敢违背总督的意思,利神父只好离开,但要求总督给一张证书,说明自己并不是因为犯罪而被驱逐,并且拒绝接受刘总督所赠与的六十两路费。
利玛窦神父乘船离开肇庆到广州,预定拜见官府後,就回到澳门。第二天,看到一般小船疾驶而来,行近大船,里面的差役请利玛窦回肇庆府。原来刘总督的手下,在利神父离开後告诉他:两位西僧并没有接受银子。刘总督觉得事情不妙,将来全府的人民都将说他强夺番僧的寺院,改为本人的生祠。所以派人将利神父追回,逼他接受六十两银子,但利神父不愿接受,最後刘总督应允他到更内地的韶州另建寺庙安居。
於是利玛窦神父和麦安东修士到了韶州,在城外光孝寺购买了一片土地,开始建造房屋,这栋房屋配合着周围的收成,逐渐盖好。房屋旁边是中国的第二座圣堂,但和所有西欧的圣堂都不相同,看上去认不出它是圣堂。这是为了要避免当地老百姓认为是外国人的堡垒,但同时又要表明它的宗教和西方特色,所以利玛窦神父选择了中国式的建 ,而放弃了西式建 的坚固与耐用。
利玛窦神父定居韶州後,以前和他相识的瞿太素,就立刻赶到韶州,在光孝寺找到一个住所,第二天穿着盛服去拜见利神父,在敞上礼物後伏地叁拜,拜利神父为师。利神父间瞿太素愿意学什麽?太素回答:愿意学天算。於是利神父把在罗马学院求学时所用的教科书都拿出来,先教他同文算法,後教浑盖图说,最後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学。
在一个夏天的夜里,一群醉酒的赌徒,袭击了利玛宾神父的住所,利神父的手被斧头砍伤,这样一来苟且偷安的办法也不行了。利玛窦神父觉得有重新考虑僧人身份是否妥当的必要。原来当初罗明坚神父到中国来时,身着僧服,自称为僧。同年的夏天利玛窦和罗明坚到肇庆时也身穿僧服。他们以为中国社会的传教士就是和尚;为了适合中国的情况,便做了和尚。因此他们在当时读书人的眼中,并未引起反感。因为自汉唐以来常有外国僧人到中国来,他们二人的出生地比印度更西边而已,便称他们为西僧。
当瞿太素向利玛窦神父学数学时,他便告诉利神父,僧服和僧名,反而容易引起中国人的误会。因为中国人向来轻视和尚,如今又经过韶州人的打击,利玛窦决定抛弃僧服僧名。
一五九四年,利玛窦和郭居静二位神父开始留胡须,第二年两人的胡须已长垂腰间,利玛窦神父离开韶州到南京时,就全身改着儒装,头带方中,自称道人,见客时以秀才礼应对,当时的官吏和读书人,也不引以为怪。他的朋友们都很高兴。
彼此以读书人相对待。
在一连串的挫折及痛苦的经验中,利玛窦神父开创了一条新的路途,这个新的生活方式会带给他日後以文会友的良好机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