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新约内
周末避静 张春申神父 |
4.天主藉着自己的子对我们说了话之二
 |
「生活在新约内」封面
作者:阿尔贝.范诺怡
耶稣会神父 |
《希伯来书》的序言共有四节。我们默想了其中第一节。其馀叁节可分四点默想,那就是:一、子的现今光荣,二、子的原始的光荣,叁、子的天主性,四、逾越奥迹与盟约奥迹。我们已在上次的《生活在新约内》节目时间里,播出了其中第一和第二点。现在继续其馀的播送。
子的天主性
在瞻仰了既是“阿耳法”又是“敖米加”的“子”,以及同时是“万有的承继者”和“创造者”的基督之後,《希伯来书》的作者便更进一步地瞻仰基督的本性。他称基督为“天主光荣的反映,是天主本体的真像”(希1,3)。这是两句极其浓缩的标语的,其意义是在尽可能地给予我们对於子的一个概念。
就其中之一,“天主光荣的反映”──更好说“天主光荣的照射”──,来说,作者的灵感应该来自旧约智慧篇第七章。这里有一段话,这样描述智慧与天主之间的关系,说:
她是天主威能的气息,是全能者荣耀的真诚流露;因此,任何污秽都不能浸入她内。她是永远光明的反映,是天主德能的明镜,是天主美善的肖像(智7,25-26)。
在这几节经文中,智慧篇的作者集合一连串的形容词来强调智慧与天主之间的密切结合。《希伯来书》的作者因袭了智慧篇的赞扬几个最有意义的字眼,但是也创造了一个新词:“天主光荣的照射”。智慧篇的作者曾用了“天主威能的气息”和“永远光明的反映”来形容智慧。《希伯来书》作者避免希腊语的“气息”和“流露”二词,而以“照射”一词来代替它们。他认为智慧篇中的“气息”(散发)和“反映”二词不够有力,不足以表达智慧的天主性。他用“照射”,但是不说“永远光明的”照射,而说“天主光荣的” 照射。他用了这样新的说法来表示天主圣父和天主圣子的分别,同时也强调他们的不可分离,因为照射是不能与光的发源分离的,而“光荣”一词在旧约圣经中指的是天主本性。这就是说父与子是同一天主,也就是後来大公会议中所说的“同性同体”。但是在《希伯来书》里,这端信理并未着重用观念来表达,而是用了光荣的源头(父)和光荣的照射(字)的形像来指示了。
《希伯来书》的作者又附加了另一个字句来重申天主圣父与天主圣子之间的不可分离的结合。他说:子是“天主本体的真像”。所谓“真像”在圣经希腊原文中是“印记”。而智慧篇的作者称智慧为“天主美善的肖像”。“印记”是比“肖像”更有力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原处观望一件物体,而描绘出它的肖像,但是必须与这件物体直接接触,才能获得它的印记。子不是从原处观望获得的父的肖像,而是父的本体的直接表示。
说明了子与父的关系之後,《希伯来书》的作者又回头来讨论子与宇宙的关系,并阐述他在万物中所担任的角色。他的角色表现在他的能力上:他“以自己大能的话支撑万有”(希1,3)。这里讲的不再是创造世界,而是维持创造了的世界的继续存在。正如天主创造世界,毫不费力,只一说话,便是;同样,子也凭一句话,便可维持世界的继续存在。他不像神话中的阿特拉斯,要用他的头吃力地顶住天空;他“以自己大能的话便可支撑万有”。
逾越奥迹与盟约奥迹
谈到这里,《希伯来书》的作者便对天主的救世计做了一个简短的纲要。他说,这位被高高举扬并享受天主的光荣的子,
当他涤除了罪恶之後,便在高天上坐於“尊威”的右边(希1,3-4)。
他用这两句话描述了天主奠定盟约的行为。他指出了逾越奥迹的两个侧面:一个侧面是“涤除了罪恶”,另一个侧面是“坐於天主的右边”的光荣。子先涤除罪恶,排除阻止盟约关系的障碍,然後,藉着享受光荣,连络关系,自己从这个世界回到父那里,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条门路。
阻止盟约关系的主要障碍是罪恶;所以必须先涤除罪恶。《希伯来书》的作者暂且还不解释这是怎样完成的,因为目前他的注意是集中在耶稣的光荣的方面,到後来他自会顾到耶稣的受难和死亡。
希1,4援引圣咏第110首的一个比喻来描述耶稣升,天享受光荣。
你坐在我右边,
等我使你的仇敌,变成你脚的踏板!(咏110,1)。
要知道,耶稣升天并不意味着他与我们离别,相反他是去为在我们与天主之间永恒地缔结盟约。基督的奥迹与盟约的进程恰好相符。天主救世的计划是通过耶稣的死亡与复活而实现的。这就是所谓基督的逾越。藉着这逾越天主立了耶稣为新的盟约的中保。“坐於“尊威”的右边”的基督是一个永久活跃的中保,他在不断地把使他与天主并与弟兄们日益深切结合的非常动力传送给我们。
《希伯来书》的作者用“坐於“尊威”的右边”这句话结束他的序言。用这句话他为後面的部分埋下了伏笔。
所承受的名字既然超越众天使的名字,所以他远超过众天使之上(希1,4)。
这样,他点出了後面书信第一部分的主题。这部分阐述有关耶稣名字的道理。可以说是一部简短的基督论。《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他要用基督与众天使的对照来更好地说明基督的崇高地位。
《希伯来书》序言如此简短地阐述的道理,引起了我们的惊讶、敬拜,和快乐的心情。因为它讲的,不是为叫我们观察一个遥远的光荣,而是为使我们 解:在天父身旁有了我们的一位“护慰者”,他与天父密切结合(若一2,1)。耶稣基督回到他父亲身边,并不离开我们,并不让我们做孤儿;相反,他从来没有像今日那样是我们的弟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