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信 仰 的 宣 認
56. 至一的教會

  梵二大公會議《教會憲章》第八節有這麼一段話說:「這就是基督唯一的教會,是我們在“信經”中承認的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至一,至聖,至公,由宗徒傳下來的,這是教會和教會的使命的四個主要屬性,這四個屬性又彼此關連,不能分離。

這些屬性并不是教會給自己找來的,而是基督藉著聖神賜給他的教會的。他更要求他的教會努力實現這四個特點。我們只能藉著信德的眼光,才能看出這些特點是來自天主的。不過歷史上的事實也給我們顯示出教會至一,至聖,至公,由宗徒傳下來的特性。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曾說:「教會所具有的崇高聖德,他的大公一體性,以及他絕不崩潰的穩定性,是他令人相信的重大與可靠理由,也是他負有天主托付給他的使命的有力証明」。

在這四個屬性中,今天我們要談的是第一個屬性:教會是至一的。教會是至一的,這可以從他只有一個來源,只有一位創立者和只有一個靈魂這三方面來說。說教會只有一個來源,梵二大公會議《大公主義法令》第二節結尾說:「教會合一的神聖奧跡的最高模範與根源,就是父和子在聖神內,一個天主在三位內的合一」。說教會只有一位創立者,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七十八節說:「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是和平之王,他曾以其苦架使人類與天主言歸于好,并使全人類融合為一個民族,一個身體」。說教會只有一個靈魂,《大公主義法令》第二節又說:「聖神寓居于信徒內,并充滿和管理整個教會,造成信者奇妙的共融,使一切人如此密切與基督契合,成為教會合一的原因」。

從上面這段話看來,教會的至一性乃出于教會的本質。公元第二世紀希臘教父,亞力山大的克萊孟曾說:「多麼美妙的奧跡啊!宇宙天下只有一位父親,只有一位聖言,也只有一位聖神,到處都一樣。也只有一位童貞女成了母親,這位母親我愛稱她為教會」。

教會只有一個,所以是至一的。不過自從教會存在之初,它就有著多種面貌,即同一個教會,卻有不同的面貌形象。這種多姿多彩的形象來自天主賜給人的恩典不同,也來自領受天主的恩典的人都不一樣。天主的民族只有一個,卻由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所組成的。

天主的民族就是教會,教會的成員各自從天主那里領受不同的恩典,所以各成員的職份和生活狀況與方式也不同。大公會議《教會憲章》第十三節說:「在教會的共相交融之下,也有個別教會的合法存在,擁有其獨特的傳統」。個別教會,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地方教會,它們各自擁有的多彩多姿獨特傳統并不與普世教會的一體性對立。然而,我們也得清楚:人類所犯的罪過和罪過的後果不斷地在威脅教會合一的恩典。為此,聖保祿在給厄弗所人寫信時,早就提醒他們「盡力以和平的維系,保存心神的合一」。(弗四.3)。

維繫教會合一的因素是什麼呢?首要的是愛德。聖保祿向哥羅森人說:「在一切之上尤該有愛德,因為愛德是全德的維繫」(哥三,14)。除了愛德之外,保持教會合一的還有現世有形可見的共融關系。這些關系即是:公開信奉接受自宗徒的唯一信仰﹔舉行同樣的聖事禮儀﹔藉著保管天主家庭內部友愛和諧的聖秩聖事來承繼宗徒的職務和事業。

基督所建立的唯一教會,就是我們的救主在復活之後,托付給伯多祿去牧放的教會。耶穌要伯多祿和其他宗徒傳揚并帶領這個團體。這個在現世中建立,組織成有如社團的團體繼續不斷存在于天主教會中,并由伯多祿的繼承人和與這位繼承人保持共融的主教們來治理。

關于這個教會,大公會議《大公主義法令》第三節說:「基督的公教會是救恩的總匯,唯有藉此教會才能獲得一切充沛的救恩方法。我們相信以伯多祿為首的唯一宗徒團體,從主那里接受了新盟約所有恩惠的托付,為在現世建立一個基督唯一的身體。凡以某種方式屬于天主子民的任何人,都應該完整地加入這個奧體」。

這段話的最後兩句聽起來似乎有點問題。的確,《大公主義法令》第三節一開始就說:

「在天主的這個唯一的教會中,一開始就有分裂的現象,聖保祿宗徒對這些分裂曾給以嚴厲的譴責,而後的幾個世紀中發生了更多的紛爭,有規模不小的團體與公教會失去了完整的共融。對這樣的分裂,有時雙方都不能辭其咎」。大公會議文獻所指出的分裂現象,我們都知道是因異端、背教或裂教而引起的。這種傷害基督唯一的奧體的事件之所以發生,導因于人的罪過。第三世紀教會一位希臘名作家奧里振曾說:「什麼地方有罪惡,那里就莫衷一是,就有分裂,就有異端,就有紛爭。反過來說,什麼地方有德行作主,那里就團結一致,就彼此共融,也因此,所有的信友都只有一個心,一個靈魂」。

然而,有很多分裂現象是前人留下來的,有很多基督信徒是不期然或不由己地處在分裂的團體中。對這種不幸的處境,“大公主義法令”第三節又說:「對現在出生于這些團體并接受其教育而信仰基督的人,不得責以分離的罪,公教會仍然以兄弟般的敬愛看待他們。……他們既然在聖洗內因信仰而成義,就與基督結為一體,因而應該享有基督徒的名義,理應當被公教徒看作主內的弟兄」。

梵二大公會議還有更具遠見,更有大公精神的見解﹔《教會憲章》第八節說:「在教會這個組織之外,仍有許多聖化及真理的要素存在」。《大公主義法令》第三節也說:「教會賴以建立和生存的要素,存在于天主教有形牆垣之外的,還有許多,例如書寫成書的天主聖言,聖寵的生命,信、望、愛三德,以及聖神所賜的內在恩惠與有形可見的要素」。

方才所說的「天主教有形牆垣之外」,無非是指天主教以外的信仰基督的教會團體。基督的神也藉這些教會團體來作拯救世人的工具。這些工具所具有的拯救力量來自基督賜給天主教會的完整恩寵和真理。這一切益處全都來自基督,也歸向基督,并促使教會走向合一。

合一,基督一開始就賜給教會了,《大公主義法令》第四節指出:「我們相信(合一)在公教會內永存不失,并希望它不斷增長,直到世界末日」。基督不斷把合一的恩典賜給教會,但是教會必須不斷祈禱,并努力保存和鞏固基督所愿意的合一,而且使這個合一變得更完美。耶穌在受難之前曾為教會的合一祈禱,也不間斷地為他的門徒的合一祈禱。若望福音第十七章有耶穌的話說:「父啊!愿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所以,渴望基督信徒合一,這已經是基督的恩典,也是聖神的呼吁。

為能相稱地接受基督的恩典,并回應聖神的呼吁,教會和它的成員必須不斷更新自己,忠于自己的聖召,這是合一運動的力量。每位基督信徒也應該悔改皈依,要善度福音的生活,因為對基督所賜的恩典不忠實,乃是教會分裂的理由。再者,所有信徒要多作團體祈禱,因為內心悔改歸依,度聖善的生活,加以私祈禱和公祈禱,這一切都形成大公合一運動的靈魂,也可以稱為精神上的大公運動。在這種大公精神的前導之下,教友要多方努力認識信仰基督的其他教會弟兄,而各教會的信友和神學家也應該多接觸,多對話,在社會服務工作上也多合作。

最後,我們要遵照大公會議《大公主義法令》第五節的指示說:「整個教會,不論教友或牧人,都應該關心合一的重建工作」。但是就如同法令第廿四節所指出的:「使全體基督信徒在基督所建立的唯一教會的合一中修好,這是超越人的能力的。因此,我們把整個希望寄托在基督為教會的祈禱,寄托在天父對我們的慈愛,并依賴聖神的德能。」

現在我們把這篇要理的結論介紹給各位:

教會是至一的:它只有一位主,表明唯一的信仰,由唯一的聖洗而誕生,形成唯一的身體,由唯一的聖神賦予生命,懷著唯一的希望。當希望實現時,所有的分裂都將被克服。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