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甲年 主日讀經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封面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

常年期第十主日
(歐6:3-6;羅4:18-25;瑪9:9-13)

本主日的禮儀選取的福音段落中揭示了耶穌的一個典型特徵。福音中講的是瑪竇被召為徒,是一段出人意料的情節,耶穌顯示了他超人的慈愛。今天我們習慣了耶穌的這個特性,但在那個時代並非如此,法利塞人更不能理解。

耶穌走過,看見一個名叫瑪竇的人坐在稅關上。他是個稅吏,是個被輕視的人,因為依戀金錢,也因為為羅馬政權效勞。稅吏被當時的人被視為罪人,受人們輕視。他們富有,守規矩的人卻疏遠他們。

耶穌看見他,卻立刻同他打招呼,並且同他建立起會是一種持久的關係,因為耶穌對他說:“跟隨我!”耶穌讓瑪竇成了他的一個門徒。

瑪竇聽到耶穌以權威性的口吻對他說的這句話,也肯定看到耶穌這道穿入他內心的目光,他感到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著他接納這句話。於是,他起來跟隨了耶穌。

瑪竇的被召同西滿和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的很相似:耶穌行走時,看見了這些人,說:“來跟從我!”他們立刻跟隨了他(見瑪4:18-22)。但是,瑪竇的情況不同,他是個稅吏,是個罪人。為此,耶穌的這個召叫引起了法利塞人的非議。

這個議論在接下去的情節中更加嚴重。同瑪竇的接觸成了耶穌同許多其他稅吏和罪人接觸的機會。法利塞人本來也可以想:“瑪竇同使他墮落的環境已經拉開了距離,這對他是件好事。現在對他重要的是真正離開他的環境,不再接觸他過去的同事。”但是耶穌恰好相反:他抓住瑪竇被召選的機會,好同許多其他的稅吏建立起關係。法利塞人視稅吏為罪人,並非沒有道理,因為一個依戀金錢並為外國政權效勞的人不能被看作是正派的人。

為此,法利塞人問耶穌的門徒:“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同人一起進食意味著同他們建立起一種相當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是簡單的一句話的交換,而是一種延續的接觸。這種關係也意味著有兄弟友愛之情。

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禁止同被視為不正直的人或被輕視的人進食是很重要的。聖經上就對進食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定。這些規定形成了一道障礙,因為禁止同不遵守天主的法律和不尊重對潔淨和不潔食物的戒律的人進食。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就如與他們同流合污。

耶穌卻沒有那種遠離有罪的人使自己保持潔淨這樣的偏見。他聽見法利塞人對他的門徒說的話,便回答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耶穌的潔淨不是一種與罪惡一刀兩斷的潔淨,而是一種有傳染力的潔淨。這是個絕妙的事實。一般而論,疾病才有傳染力,但在我們提到的耶穌與稅吏進食的情況中恰好相反:有傳染力的是潔淨,它具有強烈的征服力。耶穌將他自己比作醫生,治療病人,願意把病治好。

他又說:“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耶穌此處說的祭獻是指為敬禮天主所行的殺牲祭祀禮儀,並不是基督信仰中的祭獻。耶穌表示,天主喜歡傳播仁愛,不喜歡著重儀式上的宗教,這種宗教以服從天主為出發點,所關心的是遵守許多宗教儀式,但得到的結果卻是造成分裂、不和及排斥他人。

“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耶穌此處引述了歐瑟亞先知的一句話,我們在本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中也會讀到。在這段經文中,天主藉先知的口說:“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喜歡人認識天主勝過全燔祭。”天主批評一個膚淺的,形式化的宗教。他說:“你們的仁愛有如早晨的浮雲,有如易於消逝的朝露。”這是個不能使人獲得整個生命的宗教,是個膚淺的,外表光亮的宗教,沒有深層價值。

一個儀式化的宗教不能令天主滿意:天主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喜歡人認識他,即與他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勝過全燔祭。全燔祭,被宰殺的牲畜是不屬於人的事物。一生中順從天主比奉獻全燔祭,即外表的祭獻更加十分重要。

歐瑟亞先知的段落和福音的段落前後呼應,但是我們還是能留意到它們在看待真正宗教的方式上有所區別。在歐瑟亞書中,天主要求愛、忠心、與他的親密關係。耶穌則談了對稅吏和罪人的仁愛,即對受輕視、被排斥的人的仁愛。

耶穌素來將愛的兩個誡命緊密地聯繫一起:愛天主和愛近人。他讓我們瞭解,如果我們不傳播天主的仁愛,我們同天主的關係就不是真實的。天主充滿仁愛,他願意我們不僅被動地,為自己接納他的仁愛,也要積極地,即在有需要的人、受輕視和遭排斥的人身上行愛德。不同天主一起去愛,就不可能真的愛天主。換句話說,我們該當在心中接納天主的愛,並同天主一起愛他讓我們相遇的所有的人。

行仁愛,敬重天主,我們便順應了天主對我們的渴望,他願意我們同他有親密、深厚、專注的關係,而不是一種表面化的宗教關係。

這個教導對我們也永遠適合。只做“守規矩”的教友還不夠,我們還應該常充滿慷慨仁慈的愛。我們該當讓整個的生命受來自天主的愛的感召,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基督徒。

當然,宗教禮儀肯定對走上這個方向有很大的助益。說不必行基督宗教禮儀,只為他人服務就夠了,是迷惑人的話。說它迷惑人,因為,尤其在彌散聖事中我們同耶穌仁慈的心接觸,受從他而來的慈愛電流的感應,使我們也能行愛德。因此,我們望彌散的方式不該是走形式,而該以嚴肅、真實、認真的態度對待。我們去望彌散不僅為自己接受天主的慈悲,也為了能把天主的慈悲傳給別人,有能力接納有需要的人,被輕視和遭排斥的人。

第二篇讀經沒有講仁慈,而講了信德。這篇經文上提起亞巴郎卓越的信德:“他雖然快一百歲,明知自己的身體已經衰老,撒辣的胎也已絕孕;但他的信心卻沒有衰弱。”亞巴郎相信天主的絕妙諾言:那就是他的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

亞巴郎的信德使他有能力完全順從天主。我們也應邀將我們的生命建在信德之上,信德是實際有效地行愛德的條件。愛德實際上是建在信德的基礎上,建在經由耶穌基督與天主的信德關係上。基督的心充滿慈愛,誰在信德中接受他,本身也就受到這種愛的感應,便有能力度一個慷慨和仁慈的積極生活。

今天我們求天主加固我們對基督聖心在信德上的歸屬,好能也加固我們對他人在慷慨和仁慈的愛德上的努力。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