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資料庫
信仰的感性之路
2 經驗與信仰

人是精神與肉體的混合物,除非你是徹底的唯物論者,這個命題你大概也不會否認。人既是「理性的動物」,我們可以把理性歸屬於精神,感性則屬於肉體,這點大概也不難接受。那麼請問:理性與感性孰重孰輕?對我們的行為來講,智力與情緒兩者,誰的影響最大?當我們做某件事時,是因為我們了解這件事才去做呢?還是因為我們有感於中才做呢?   

對上面這些問題,可能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老話題,永遠不會有一個十分正確的答案。中古時代的哲學家們,可能正由於太強調人是理性的動物,所以一直認為只要「理」之所在,行為必隨之而起;你只要把某件事的理由說明白,他就必然會去做。可惜佛洛依德後來證實,人還有潛意識之存在,人之行為非完全理性的,許多思想及行為是非解的、盲目的、甚至被迫的。其實我們不必等佛洛依德出現,我們自己心理早已有數:許多事情我們知道該做,但偏偏不去做;反而那些明知不該做的事,卻閉著眼去做了!   

動於理、發乎情、表現於行為。一種行為之產生,動於理之後,還必須「發乎情」,只憑理智是無補於事的。神學家們一生研究宗教信仰,他們對信仰可說已徹底了解,但有多少能把這些他們理解的信仰付諸實行的?反而那些幾乎什麼也不懂的村婦們,天天唸經拜佛、或進堂祈禱,她們的宗教信仰絕不是從理解得來的。   

發乎情的這個「情」字,包羅萬象,幾乎不屬於純理性的東西都在它裡面。因此一切感覺、體驗、情緒,甚至動機、需求、本能等都可以屬於情。借用心理學的一句術語,情就是「經驗」。我們知道,人的一切行為,不管大小,均受三個因素所控制,這三個因素就是:過去、現在、將來。「現在」這個因素,說起來似乎最簡單:你現在想什麼?做什麼?但問題是,我們現在的行為,除了迫切的生理需求或一時衝動外,幾乎都受「將來」及「過去」這兩種因素所左右。所謂將來,是指個人的理想、希望、目標以及願望等,這些願望有中期、長期、短期之分,是個人想實現但常未實現的目標。無可否認的,我們現在所作所為,受這些目標的影響很大。我們每一個行為,除非出於一時衝動或受潛意識所左右,否則或多或少都朝著這個「未來」進行,宗教信仰當然更脫離不了這個未來因素。   

前天看大陸中央電台放映的西藏風情片,見那些滿面污垢、衣服襤褸的藏族人,在那泥濘的山徑上三步一拜五步一跪,令人十分感動。當記者問他們要到那裡去時,他們指著那遙遠的高山說要到拉薩去朝聖。「但拉薩離這裡有三百多公里,你們這樣到得了嗎?需要多少時間?」當記者好奇地追問時,他們似乎連自己也搞不清需要多少時間。但在記者的追問下,他們只勉強地說一聲:「大概需要兩年吧!」用兩年的時間這樣一拜一跪地去朝聖,這又為什麼?答案當然只有一個:現世求菩薩保佑,來生得西天之福。所有的宗教都指向來生,沒有來生就不需要宗教,所謂虔誠的信徒,幾乎都為了這個未來的希望而努力奮鬥。   

就我們每個人的經驗來說,這種來生的觀念與家庭的宗教氣份有密切的關係;換言之,你長大後是否常會想到來生,是否認為人生的終點即是永生的起點,因此凡是不能帶到永生的,你都可以視如敝屣。一個人是否如此想,兒童時期的宗教經驗,幾乎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我們每讀聖人們的傳記,有時真覺得他們從小好像就註定要做聖人似的!他們的父母是如此虔誠,家庭的宗教氣氛是如此濃厚。他們的父母從牙牙學語,就開始告訴他們人生是如此短暫,一切榮華富貴轉瞬即逝,天堂才是永遠的家鄉。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你不叫他們長大後做一個虔誠的信徒,也似乎有點不容易。我年幼時父母還沒有進教,但父親常救濟窮人,給鄉人造橋舖路,他說這一切只為了替後代子孫積「陰德」。我那時年紀雖小,但父母那種不貪圖現世的逸樂,只為了後代子孫造福的犧牲精神,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   

兒童時期的宗教教育,尤其父母及長輩們善良的榜樣,對個人後日的信仰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力,這點,我相誰也不會否認。   

但影響我們最大最深的,可能還是我們過去曾親身體驗的某些所謂信仰經驗。什麼是信仰經驗?這是一個很複親的問題,更何況每人的經驗不同,因此影響信仰的程度也各不同。某些經驗的衝刺如此深刻、影響如此大,往往只要經歷一次,就可能改變整個人的人生觀。但許多經驗畢竟都是細微的、也不是關鍵性的,一、二次可能不能影響信仰生活,但加起來可能會發生強大的作用。   

信仰經驗,英文叫Faith Experience,它是與宗教信仰直接或間接有關的某些人生經驗;它可能發生在毫無信仰或信仰不深的人身上,也可能發生在十分虔誠的信徒身上。若是前者,這些經驗可能是一種警告,告訴他們回頭是岸,不要再沉醉在物質世界的泥淖中而無以自拔。若是後著,這些經驗則可能是一種啟示、一種回報,鼓勵他們繼續向聖德的大道前進。有些神學家及心理學家,認為這些經驗就是天主「聖寵」臨於人的表示,天父在冥冥中對這些人加以警示或獎勵。有關聖寵的問題,我們讓神學家們去討論,我這裡只想站在一般性的信仰問題上來推研。如上所述,我絕對不否認在宗教信仰中,有某種超自然的神力存在,但這並不禁止我們以純心理學的觀點來研究問題。這樣做有時也有其必要。   

由於這種信仰經驗太錯綜複雜,我只選擇三方面來加以說明:一、死裡逃生的經驗;二、痛苦中掙扎的經驗;以及三、幸福快樂的經驗。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