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01-12- 2003  新聞報導 資料庫   新欄目週末避靜 

東南亞通訊

這次的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消息如下:

-中國一神父稱,社會家庭壓力使有意皈依天主教的伊斯蘭教徒卻步
-幫助大陸教會的體驗
-香港明愛總裁推廣「關懷弱勢施受同惠」精神,巡迴宣講愛德服務
-神父在蒙古大學講授教會社會訓導課程引發討論
-世界各國青年行動起來抵制恐怖主義極端勢力
-尼泊爾修女及神父獲尼泊爾國王授勳
-韓國男修會會長強調跨文化海外傳教使命
-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生活聖言

******

中國一神父稱,社會家庭壓力使有意皈依天主教的伊斯蘭教徒卻步
【天亞社中國銀川訊】據內蒙古一位神父說,一對夫婦由於宗教信仰的問題,在邁向婚姻的道路上充滿曲折,也顯示若國內的伊斯蘭教徒想皈依天主教實在困難重重。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神父對天亞社說,約三年前,寧夏自治區一名來自伊斯蘭教家庭的年輕人希望跟隨未婚妻的天主教信仰,但遭家人強烈反對。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五百四十萬人口中,三分之一是回族,當中大部分是伊斯蘭教徒。寧夏的首府是銀川,距離北京西南八百六十公里。

該神父說,這名年青伊斯蘭教徒在工作中認識了一名女天主教友,兩人談戀愛,男方也有間中參加天主教的活動。當他倆準備結婚時,男方家人堅持要求女教友改信伊斯蘭教。

但是女方和她家人反對,而男青年又決定改信天主教,由此引起男家暴跳如雷,他們威迫利誘,甚至威脅要殺掉這男青年。

這段婚姻因宗教問題耽擱了多年。最後兩人結了婚,但隨即遷到毗鄰的內蒙古自治區一個城市,那裡伊斯蘭教徒不多,對他倆沒有甚麼壓力。

自此,皈依了天主教的青年再沒有跟家人接觸。
神父說:「伊斯蘭教徒若要皈依天主教會承受很大的壓力。這麼多年來,教區祇有幾名伊斯蘭教徒皈依。」

在中國其他地方,神父都報稱沒有皈化天主教的伊斯蘭教徒,而天主教人士除了在政府舉辦的正式宗教會議外,也鮮有與伊斯蘭教接觸。

不久前,以伊斯蘭教為主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神父對天亞社說,教會不會皈化伊斯蘭教,一方面因為他們的信仰傳統牢固,一方面政府也不鼓勵,怕會引起民族宗教衝突。

中國二千一百萬伊斯蘭教,大部分屬十個在西部聚居的少數民族──保安、東鄉、回、哈薩克、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維吾爾、烏孜別克和塔塔爾。當中又以回族人數最多,有八百六十萬,其次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分有七百二十萬和有一百一十萬。

據中國官方資料,全國有三萬四千間清真寺和四萬名伊斯蘭教士。

幫助大陸教會的體驗
【台灣教友週刊訊】一九八○年,筆者初次由菲律賓經香港飛回大陸。當路經家鄉本堂時,大姊指著一大片種有玉米的農田說:「弟弟,你看這裡原是我們的本堂,和我倆幼年時就讀的小學。現在聖堂、學校都被拆了,四周的圍牆也沒了,地面上舖的大石塊也不見了,連兩隻巨大的石獅子也跑了。」當時筆者已晉鐸十八年,但不敢高舉右手劃一個大十字,而祇在胸前劃一個小十字,內心許下:「天主,你若願意,我將在這裡重新為你聖子耶穌造一個家。」回到台灣心火很旺,擬了一個小廣告投往教會週刊,希望有熱心教友嚮應捐款。結果這片廣告石沉大海、從未刊登。原來神父不能在任何教區公開向教友募款的。

一九八四年第二次返鄉,筆者再到本堂原址探視,看到仍是一片農田。一九八八年第三次返鄉,獲得許可,就在草地上舉行一台露天彌撒。參與聖祭的達千人以上,當天教友們的獻儀為人民幣九百多元。經過三十多年,沒有教堂沒有神父的地方,老教友們如此熱烈參與彌撒聖祭;當時的宗教科汪姓科長,便與地方政府協商,歸還教會土地三十畝。一九八九年七月,大陸六四運動剛過,筆者帶著四萬美金現鈔,第四次返鄉準備重建本堂。這筆款項由一位中學校友及在台表姊湊成。不過這還不到建堂費用的四分之一。

一九九○年,趁出國開會之便,從奧國會友獲得兩萬,由羅馬教廷獲得兩萬五千,另由美國華僑教友募得一萬五千,共計拾萬美元。聖堂與神父宿舍、會議室、辦公室等,藉此完全竣工。拾萬美元在台灣只能買一戶三十坪左右的公寓,在大陸建造的卻是可容一千五百多人的大教堂。揭幕祝聖當日,主教及遠地趕來的神父,從早到午後四時,連續舉行了七台彌撒,估計參禮的約壹萬伍千多人。當時在台的教廷代辦看了新堂的照片,盛贊這簡直是一所主教大堂。

大陸的土地遼闊而且交通不便,住在台灣的人難於想像。筆者親眼見到一位年近九十的老太太,步行二十華里來教堂參與聖祭;另一位年已七十五歲的老伯,騎著自行車帶他七十三歲的夫人,踩踏三十里路來望主日彌撒。沒有教堂,神父是不能在任何地方集合大批教友的。看到成千上萬的教友真如無牧之羊,身為神父的,你能無動於衷嗎?筆者任教輔仁大學三十五年,校區內就有六所聖堂,新莊、泰山各有多所聖堂(包括教會學校與修會會院),三重、蘆洲、八里都有教堂。大陸有的省、市祇有一、二所聖堂,一般來說,一位本堂神父往往負責好幾個縣。一位熱心教友渴望廣傳耶穌基督的福音,你會不願意伸出援手助人一臂之力嗎?過去五十年間,台灣的主教、神父大多是從大陸來的;當時台灣的教會人士有哪些出面來收容這些難民?台灣現在有大、中、小學約五十所,有哪幾所創校的經費不是靠外來支援的?從古以來,中國人重孝;兒女成長後知道反哺報恩。在大陸由外籍傳教士獲得了信仰,又由大陸接受了天主的召叫;到了古稀的年齡,祇利用假期為大陸教會奉獻一點心力,你覺得這樣做是很過份嗎?

香港明愛總裁推廣「關懷弱勢施受同惠」精神,巡迴宣講愛德服務
【香港公教報訊】每年十月及十一月,是明愛員工特別忙碌的季節,一方面要努力服務,另一方面更要積極推行籌款活動。明愛總裁楊鳴章神父亦不例外,今年建議直接與鐸區聯絡,由九月底開始一連七個星期,前往八個堂區宣講福音,並且介紹明愛服務及籌款活動,呼籲堂區教友支持,獲得非常理想之回應。

為了使更多教內兄弟姊妹及團體加深認識明愛,給予支持,同時也為了使明愛同工更了解明愛之歷史、宗旨及使命,深化服務,故此特別將楊鳴章神父部份之宣講內容節錄出來,供讀者分享。

楊神父於九月廿一日的「教育主日」及以後多個主日的講道中都指出明愛的服務是本著福音精神,為社會中「無靠」(Last)、「無依」(Least)及「無救」(Lost)的人士,提供有用和實效的服務,使他們可站起來面對生活。神父用多個例子簡易地帶出明愛的服務,舉例說:明愛的社區會堂是一個好地方,可供居民聚會商討事務或舉辦活動,參與及商討表達對時事政策的意見。許多社會工作服務,目的也是希望因此能減少對立和暴力。神父更解釋明愛賣物會實是堂區及學校每年共同參與服務及見證教會的難能可貴的合作機會,故此不應輕易放棄。

在常年期第三十主日的福音後,楊神父回應主日之福音(瑪爾谷十46-52),訓勉教友道:「為到主跟前,我們寧願拋掉世間貪婪、人性驕奢--討錢的砵和外衣。」正如我們在旅途時不可攜帶過多同行物件,才可輕身上路。有著這樣的信德,方能領受主的恩賜。神父介紹明愛服務由五十年代初開始協助由大陸湧來香港的人,做救濟的工作。透過那些救濟品,很多人因而認識了天主教,追隨了主。而明愛之服務可簡述為「由誕生開始至回歸塵土」(romwombtotomb),即由嬰兒至老人都有涵蓋,向他們提供有效的服務。楊神父感謝教友支持謂:明愛多年的發展,參與促進建設基於真理、秉乎正義、發乎仁愛、實現自由與和平的社會,肯定是因教友作為「夥伴」的不斷支持,才能跨過多重困境難關。

原來楊神父晉鐸前曾在觀塘聖若翰堂任執事職,當年他曾協助多位熱心青年加入教會修道,在被派往新堂區服務的最後一星期,楊神父的母親因病離世,安息主懷,這種悼亡的精神,正切合該主日:「悼亡節」,神父重點提出人在主內原是一體-有人在痛苦中受煎熬,等於我們同在被煎熬,主內的兄弟姊妹在困難中,我們怎能置之不理?神父鼓勵我們即使在欠缺中,仍要施予、助人,他說個譬喻:我們不會等到身體好,才去照顧身體有問題的肢體。神父更向教友勉勵道:我們的善功,不單助人,也助己,亦有益於為先人立善功。

楊神父在每次講道完結前,都呼籲教友繼續過往般不斷支持明愛、參與籌款活動、支持慈善獎券銷售及參加於十一月中舉行的明愛賣物會,投入見證自己的信仰。

神父在蒙古大學講授教會社會訓導課程引發討論
【天亞社烏蘭巴托訊】一位神父藉著教會在蒙古為窮人的服務,向大學生講解教會在倫理及社會問題方面的訓導。

今年八月,蒙古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岡巴塔爾(Ganbaatar)教授邀請伯多祿.卡澤穆瓦納(PierreKasemuana)神父向大學生講解天主教教義。來自中非洲剛果的卡澤穆瓦納神父是烏蘭巴托三個堂區中的一位堂區司鐸,也是聖母聖心會省會長。

卡澤穆瓦納神父向天亞社表示:「我本想拒絕。我向教授表示我覺得在課室改變人的宗教信仰不妥。」不過岡巴塔爾仍然堅持。

他向天亞社解釋說,學生「應該察覺到蒙古正變得多元化,天主教會與不同的宗教團體到來。」
他說,他經常帶領學生參觀不同的宗教崇拜地方,讓他們從中看到蒙古社會如何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但卻更多姿采。

他四年前就曾經與一批學生參觀天主教傳教站,與九八年首位在蒙古晉鐸的卡澤穆瓦納神父談了一個早上,並自始保持聯絡。

神父在九月接受岡巴塔爾的邀請,並在大學展開每次兩小時的講座系列。他說:「講座給我機會讓人認識到天主教徒的作為,以及我們如何思考及處理普遍社會面對的問題。」

他主持了約五十個有關社會問題的講座,內容包括公義、平等、團結、人類尊嚴及生命價值。
講座系列於十一月結束後,他表示很高興見到學生有積極的反應,熱烈辯論墮胎及安樂死等議題。

天亞社曾與幾位學生談到他們在課堂討論中對這些問題所引發的思考。二年級女學生哈利溫(Haliun)指出,傳統觀念普遍仍認為婦女「應避免墮胎,尤其是為了健康原因。」

另一位女生阿勒坦切梅格(Altanchimeg)有不同的觀點。她說:「我認為女性必須有自由去選擇和決定墮胎這類重要事情。」
蒙古不少母親仍然在學,其子女由年輕的祖父母撫養,這顯示蒙古女性避免墮胎,尤其是她們的第一胎。

卡澤穆瓦納神父表示,女學生熱烈討論墮胎問題,男學生則對安樂死滔滔不絕。
二年級男生奧特根巴特(Otgonbat)說:「這要由受苦的人決定,其他人無從體會到這種經驗,他們應有自由作出選擇。但是你們天主教徒對這有不同看法,我明白那是基於你們的信仰不容許自殺。」

卡澤穆瓦納神父指出,男生似乎都理性爭論,而女生則被許多涉及人類痛苦及困境的議題感觸。
他說,男生認為離婚是一種自由的行為,女生則認為婚姻是一種承諾,離婚會對各方帶來痛苦。另外,女生是非常明白婦女往往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若情況嚴重,她們覺得離婚比受到凶殘丈夫毆打和折磨好。

這些課堂也引發學生成立一個學會,一起討論、舉辦講座及交流意見。他們邀請卡澤穆瓦納神父擔任學會領袖,但是他拒絕了,建議由一組學生擔任,而他會樂意加入為會員。

一年級男學生巴坦嘎蘭(Batamgalan)表示,學生已經成立一個籌備委員會,並召開了三次會議。

在卡澤穆瓦納神父九月展開系列講座前,岡巴塔爾教授曾經提醒他有些系職員可能不歡迎他。
神父說:「實際上,我最初覺得一些教授並不真的接受或歡迎我,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他們明白到我並非要使學生入教,而學生對這個課程感到興趣,才接受了我。」

卡澤穆瓦納神父是唯一獲邀在課堂講課的宗教人物,他表示如再獲邀請,他會接受。
他解釋說:「在過去十年,天主教傳教站在蒙古曾經作出許多好事。另一方面,我們祇限於服務社會下層及非常貧窮的人,沒有在學習領域或對知識分子有很大影響。」

他說:「我的講座使我接觸社會另一面的夢想逐步成真。若我們想有改變,便要面對這些現在或將來會掌握決定蒙古社會的人。」

蒙古天主教傳教站是於九二年成立,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七名蒙古人受洗加入教會。

世界各國青年行動起來抵制恐怖主義極端勢力
【信仰社孟買訊】為了抵制日益囂張的恐怖主義,世界各國青年將聯合行動起來,捍衛和平。日前,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非政府組織'人類價值國際聯盟'(IAHV),在印度全國各地發表了一份面向青年的公告,指出"你的心中裝著人類的未來嗎?你是否時刻準備好致力於和平的努力?你是否是一名好的策劃者,具有作出決策的能力?你是否參與社會服務工作,者已經準備好承擔起這一責任?你是否具有創造性、目標明確?那麼,你就來參加將於二OO四年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聯合國總部召開的'世界青年和平峰會'的準備工作吧"。'人類價值國際聯盟'(IAHV)在全世界各地設有分部,其宗旨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在世界各地創造和平的文化。

'人類價值國際聯盟'(IAHV),與在日內瓦的其他聯合國庇護下的非政府組一道,聯合發起了'世界青年和平峰會'活動。預計將召集世界各國的六百多名青年,共同商討和平、尊重受造物、人權、解決衝突等國際棘手問題,謀求深化討論,促進青年為創造和平與普世團結友好的新千年,作出自己的貢獻。

世界青年和平峰會'將是一次世界各國不同文化、宗教、傳統和種族的青年的盛會。同時,也是為了造就新一代未來世界和社會的領導人。目前,印度的許多青年社團、組織,特別慈幼會士們創辦的天主公教青年運動組織,都已經明確表示回應、參與這一活動。

為了迎接'世界青年和平峰會'的召開,印度將於二OO三年十二月七日至九日舉行地區性會議,推選出席內羅畢世界峰會的印度青年代表;並商討印度代表團將在會議上提出的地區性問題和亞洲大陸所面臨的問題。屆時,出席'世界青年和平峰會'的代表團,來自五大洲的各國青年,將在一起共商文化、傳媒、恐怖主義、政治、科技、靈修、教育與發展等重大問題。

峰會還希望成?在貧困地區推廣教育與發展計劃的源泉,旨在使青年們成為結合作、調解衝突、在世界範圍內開展青年教育、援助處在困境中的青年的主角。'世界青年和平峰會'期間,將努力謀求規劃出世界青年、國際組織、世界工商業和非政府組織合作的藍圖。

尼泊爾修女及神父獲尼泊爾國王授勳
【天亞社加德滿都訊】一位耶穌會神父及一位修女獲尼泊爾國王授勳,表揚他們在教育方面的傑出貢獻。
這是首次有修女獲授勳章,而耶穌會神則是第四度獲此殊榮。

賈南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德瓦(GyanendraBirBikramShahDev)國王頒授「廓爾喀沙阿王朝得力助手」勳章予加德滿都聖瑪利亞學校的瑪加利大.瑪利亞(MargaretMary)修女。

加德滿都聖沙勿略書院是尼國唯一的天主教書院,創校的耶穌會士安日納.瓦特林(EugeneWatrin)神父獲頒「廓爾喀沙阿王朝吉祥得力助手」勳章。

兩人於十一月廿一日在加德滿都皇宮舉行的一年一度授勳盛典中,與另外五百多人同獲國王授勳。
四十九歲的印度籍瑪利亞修女過去十一年來一直在尼國服務。八十二歲的瓦特林神父則是美國公民,在尼泊爾服務接近半個世紀。

修女獲頒的勳章是金銀製造,神父的則是純金勳章,兩個勳章都是星形狀,刻有圓太陽及交叉的尼泊爾長刀,佩戴在頸上。

修女及神父並獲授由科瑪爾.拉吉雅.拉克西米.黛維.沙阿(KomalRajyaLaxmiDeviShah)皇后代表國王簽署的證書。科馬爾皇后、她兩名姊妹及一些王室成員均在聖瑪利亞學校畢業。

聖瑪利亞學校及聖沙勿略學校是天主教最早開辦的兩所女校和男校,兩校一些舊生亦在授勳之列。

瑪利亞修女向天亞社稱:「本修會不時也獲得地區及區域嘉許,但獲授王室勳章實在是驚喜。」

瓦特林神父於一九五五年到尼國展開教育工作,其後屢次因對國家的貢獻而獲獎,但這是他首度獲授王室勳章。他在三月返美探親時被診斷患上胰臟癌。

過去曾獲王室授勳的耶穌會士計有迦瓦拉科爾聖方濟男女校校長卡斯珀.米勒(CasperMiller)、迦瓦拉科爾聖方濟學校校長老楞佐.馬尼亞爾(LawrenceManiyar)神父,以及已故的馬歇爾.莫蘭(MarshallMoran)神父。

韓國男修會會長強調跨文化海外傳教使命
【天亞社漢城訊】南韓的男修會正把跨文化的海外傳教使命列為較優先的工作。
來自卅個修會的卅五名代表出席了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日在驪州召開的韓國男修會會長聯會及宗徒生活協會的會議。驪州在漢城東南七十公里。

除了直接的傳教工作,他們又要求各修會籌備相關活動,例如安排教友及神職人員前往一些「未來的傳教地方」體驗。

會議主席吳相宣神父十一月二十日向天亞社說,與會會長強調海外傳教工作,因為現在修會人士可以藉
與教區神父分享傳教知識和派遣傳教士到有需要的國家,在地方教會及普世教會扮演領導角色。

這位方濟會士續說,另一原因是韓國教會以堂區及教區為中心,教區神父打點一切,男修會不需要怎樣幫忙。不過,他表示,如果堂區教友繼續封閉在各自的堂區或教區,不看看世界其他教會,「那麼教會就沒有將來」。

四十五歲的吳神父解釋說,體驗旅程可讓教友藉觀察傳教士在外國的工作,以及瞭解為何需要到海外傳教,從而加強他們的信仰。

吳神父表示,一些參加者建議中國為未來傳教工作的一個「主要目標」。他們相信,基於文化背景接近,韓國傳教士較易接觸中國人。他說,中國人較為提防西方人。

他說:「雖然中國的『公開及地下』教會之間關係仍然緊張,中國還是被視為傳教的首要地方。」

與會會長又決定要教育本地教友傳教使命的重要意義,並在每年十月的「傳教節」舉行各種活動。屆時,他們計劃安排海外傳教士探訪全國的堂區,播放他們在外國活動的錄像帶,分享經驗。

另一項決定是改善為期一個月的海外傳教教育課程。該課程約有卅名神父、修會成員及教友義工參加。吳神父指出:「我們在二零零四年一月將會舉行第六次會議。」

南韓的工作日由六天改為五天,促使他們討論為教友舉辦周末退省,也有人提議在一所修道院舉辦「體驗退省」及專題靜修。

聯會再次選出吳神父擔任主席,副主席為慰靈傳教會的方濟各.洛佩斯(FranciscoLopez)神父。會議也確立一位全職秘書負責協助聯會的工作。

據韓國天主教主教團的資料,截至去年底,南韓的四十四個男修會共有一千二百六十三名成員,當中七十五人在外國傳教。

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生活聖言

「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 (路三:11)

在這個準備迎接聖誕節的將臨期間,若翰洗者的形象再度突顯出來。他曾被天主派遣去預備救世主來臨的道路。他要求那些前來聆聽他的群眾在生活上作出徹底的改變,並對他們說:「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 (路三:8)。群眾向他說:「那麼,我們該作什麼呢?」 (路三:10),他答覆他們說:

「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

為什麼我要把自己所擁有的分給別人呢?這是由於我們大家都是天主所創造的,因此別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他或她也是我的一部份。印度的甘地曾說:「我無法在傷害你的同時不傷害到自己」(註一) 。天主是愛,我們具有祂的肖像;我們之所以被創造是要彼此成為對方的一份禮物。我們的血液中存在著愛的神聖法律。當耶穌來到我們中間,給予我們祂新的誡命時已非常清楚地解釋過:「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 (參閱若十三:34)。互愛是「天上的法律」,是耶穌帶來世上的聖三生活,也是福音的核心。正如聖父、聖子和聖神在天堂過著圓滿共融的生活(參閱若十七:11),以致成為一體;同樣,在世上我們能否活出真我就要視乎我們怎樣生活互愛。正如聖子對聖父所說:「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的」 (若十七:10);同樣地,當我們彼此不但分享精神上的財富,同時還分享物質上的財富時,我們的愛才是滿全的。

鄰人的需要就是大家的需要。有人失業嗎?那就是我失業。有人的母親生病嗎?我幫助她就好像幫助自己的母親一樣。有人挨餓嗎?就好像我要挨餓,所以我嘗試為他們找食物,就像為我自己一樣。
這是耶路撒冷初期基督徒的經驗:「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 (宗四:32) 雖然財物的共享不是強制性的,但他們仍熱切地把它生活出來。如同保祿宗徒解釋的一樣:「這不是說要使別人輕鬆,叫你們為難,而是說要出於均勻」 (格後八:13)。

聖巴西略(St. Basil of Cesarea)曾說:「你貯存下來的麵包屬於饑餓的人;你放置在箱中的外衣屬於赤身露體的人;你埋藏起來的金錢屬於貧窮的人。」而聖奧斯定(St. Augustine) 也說:「富人多餘的財物屬於窮人。」

「即使窮人也能彼此守望相助,例如一個可以提供他的雙腳去幫助行動不便的人,另一個可用他的眼睛去引導盲人,而另一個亦可以去探望病人」(註二)。

「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

我們今天也可以像初期的基督徒那樣地生活。福音不是一個烏托邦。聖神在教會中引發出新興的教會運動,就是最佳的證明。這是為要使教會得到更新,重新活出初期基督徒生活福音的熱忱,並回應現代這個充斥著種種不公義和欺壓性貧窮問題的世界之重大挑戰。

我記得在普世博愛運動的早期,這個新的神恩令我們內心充滿著對窮人一份特別的愛。每當我們在街道上遇到窮人時,我們就會拿出口袋裡的筆記簿,記下他們的住址,以便日後去探訪並幫助他們。他們就是耶穌,因為耶穌說:「你們就是對我做的」 (瑪二十五:40)。在我們探訪過他們簡陋的住所後,便邀請他們到我們家中進膳。我們為他們擺設最好的桌巾、最好的餐具及最佳的食物。 在第一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裡,每一個女核心成員的身旁總有一位窮人,這樣一對一對的圍著餐桌而坐。

在某一時刻,我們感到上主要求我們徹底地生活貧窮,為能服務窮人和所有的人。 因此,每人把自己認為不需要的東西都拿出來:一件外衣、一對手套、一頂帽子,甚至是一件毛皮外套……,放置在第一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客廳中。今天,為幫助窮人,我們還成立了一些企業,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並把部份利潤拿出來與他們共享!

但是要為「窮人」做的事還多著呢!

「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

我們可能還未意識到,我們還有許多財富可以與他人分享。我們需要使自己的觸覺更加敏銳,並學習如何提供具體的幫助,發掘如何活出真正的手足情誼。我們可以施予心中的愛,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人,分享自己的喜樂。我們可以付出自己的時間,可以祈禱,又可以藉著說話或文字去分享內心的財富。有時我們也可以拿出一些物品供人使用,如手袋、筆、書籍、金錢、房子、汽車等等。我們可能積存著許多自己認為有一天會用得著的物品,但可能在此刻,週遭正有人有此急切需要。

正如植物只從土壤吸取它所需要的水份,所以我們應該只尋求我們所需要的。此外,偶爾感到缺乏也是好的;較為貧困比稍為富有來得更好。

聖巴西略說:「如果我們對於獲得自己的基本需要已感到知足,便該把剩餘的施予有需要的人,這樣,再不會有富人和窮人之分了。」(註三)

讓我們試著開始這樣去生活。耶穌將會給予我們百倍的賞報,讓我們能繼續不斷的施予。最後,祂將會告訴我們說,凡我們給任何人的,就是給祂的。

盧嘉勒


(註一)偉恆.米斯(W. Muhs)著,「心靈之語」(Parole del cuore),一九九六年米蘭出版,第八十二頁
(註二)Piemme著,「基督徒的警世格言」(Aforismi e citazioni cristiane),一九九四年出版,第四十四及四十五頁
(註三)同上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