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7-01-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主日彌撒重播
教會與社會 世界24小時 教宗與聖座 新任主教一九四三年九月二十日生於嘉義教區所屬外島澎湖。一九六七年在菲律賓進入聖言會初學,一九七三年宣發永願,同年六月二十三日在菲律賓晉鐸。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教育學博士。在聖言會內曾任臺灣會省諮議和副省會長,在牧靈工作上曾擔任本堂神父、臺灣主教團福傳委員會和教友委員會秘書,天主教職工青年會全國總指導司鐸,臺北輔仁大學副教授和天主教中心主任,學生事務主任,全國監獄輔導司鐸等職。 嘉義教區於一九六二年成立,面積三千兩百四十四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五十七萬三千餘人,天主教友一萬餘人,本堂區三十三個,教區神職人員三十七位,修會神父二十位,三位大修院修士,五十八位修女。 自從二零零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教宗委任嘉義教區原任主教劉振忠為高雄教區助理主教後,嘉義教區主教一職便懸缺至今。 教宗主日三鐘經講話,勉勵信友尋找追隨基督,善度新禮儀年 教宗這麼說:“隨著上個星期主日我們慶祝的耶穌受洗節,教會禮儀開始進入常年期階段。常年期之美在於它邀請我們把日常生活當作成聖的旅途來過,也就是當作信仰耶穌並和他建立友誼的時期來生活,繼續不斷地發現又重新發現耶穌是老師,是主,是世人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教宗於是引用當天彌撒的福音說:“今天的禮儀叫我們看到耶穌和某幾個人的會晤,這幾個人後來成了他的宗徒。這些人原來是洗者若翰的徒弟,是若翰指引他們去跟隨耶穌的。當若翰在約旦河為耶穌傅洗後,他指著耶穌說他就是天主的羔羊,於是有兩個他的門徒就跟隨著耶穌。耶穌轉身問他們在找什麼?他們答說:師傅,您住在哪里?耶穌會答說:你們來看看吧!在和耶穌短暫相處後,他們兩人大為所動,其中一人,即安德肋,馬上去告訴他的弟弟西滿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這段事跡的兩個關鍵的字是尋找和找到”。 教宗說我們可以從今天這段福音找出這兩個動詞,並從中汲取新年度的生活基本方向,行希望這一年是我們更新心靈生活,與基督同行,滿懷欣喜地不斷尋找他並找到他的時期。教宗強調:“與基督導師的友誼給我們的心靈保證,即使在黑暗和和最艱困的考驗時刻,仍然會享有深刻的平安和寧靜。當信德遇到黑夜,不再感到和看到天主的臨在時,耶穌的友誼給我們保證,沒有任何事物能夠使我們和他的愛分離”。 教宗指出:“天主邀請我們在這新年度開始之際,重新走永不會結束的信仰之路,尋找並找到基督,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理和生命泉源。我們也要問耶穌說:師傅,您住在哪里?他將回答我們說:你們來看看吧!為基督信徒來說,基督始終是尋找的物對象和新發現,因為他是昨日、今日和永遠。可是我們和這個世界以及它的歷史總是在變,永遠也不會相同。基督前來會晤我們,為的是要把他的共融和圓滿的生命賜給我們。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追隨耶穌,每日體嚐日益進入基督奧跡中的喜樂”。 元月十五日這一天也是天主教會的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教宗在頌念三鐘經之後又說:“移民是當前世界最普遍的現象,是時代的徵兆。移民的現象各地不同,有志願的,有被迫的,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有為了工作的,也有為了讀書的。如果一方面要求尊重種族和文化的差異,另一方面又有接納和融入當地社會困難。為此,教會邀請每個人接納移民現象這個時代徵兆積極的一面,克服任何形式的岐視、不公道和對人的輕視,因為每個人都是天主的肖像”。
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見羅馬猶太人團體大經師里卡爾多•迪塞尼,表示兩個宗教的信徒一起合作,把天主十誡和希望的火把傳遞給青年一代 教宗本篤十六世以“極大的喜悅”歡迎了羅馬猶太人團體的大經師。他說:“天主教會在你們身旁,愛慕你們。是的,我們愛你們,因聖祖的緣故,我們不能不愛你們:對聖祖來說,你們是我們極可愛和最鍾愛的兄弟。”教宗引述了“出谷紀”中最恰當的一段詩歌來表達他與羅馬猶太人團體的領導人的會晤:“上主是我的力量和保障,他作了我的救援。”這段詩歌說的是以色列人被從敵人的手中救出來。教宗從一開始就提到猶太民族在天主的介入下多次從敵人的手中解救出來,天主在“反猶太人的歲月里,在全燔祭的悲慘時刻安慰了他們。”羅馬猶太人團體的存在比這里的初期基督徒早了大約180年。天主教徒隨著時間的進行,學會同猶太人團體建立友誼關係,在近幾十年中更加明顯。
教宗接著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這種敬重和彼此信賴的關係所有增長。隨後這種接觸的發展更加友好熱情,在令人敬仰的我的前任若望保祿二世任教宗期間也更加強烈。” 迪塞尼大經師完全同意這個看法,他向教宗本篤十六世致詞時稱沃依提瓦教宗對兩個團體間的關係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重大貢獻。 教宗繼續說,今天,基督徒“覺悟到,同你們一起,我們有責任在正義與和平,真理和自由中為各民族的益處進行合作。” 教宗說:“根據這個共同使命,我們不能不譴責仇恨和缺乏理解,不正義和暴力並堅決地與之搏鬥。這些現象繼續在善心男女的心中引起焦慮。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怎能不為反猶太主義的東山再次而憂慮呢?” 迪塞尼大經師在他的致詞中講述了羅馬的猶太人和基督徒關係的歷史,並將這種關係引向未來。他說:“猶太人的羅馬和基督徒的羅馬相遇、互相尊重、和平共處,進行合作,但各自有自己的信仰,這為受戰爭痛苦,往往因宗教信仰而發動的戰爭的世界是一榜樣。” 教宗本篤十六世完全同意這一看法,他說:“我們一起合作,把天主十誡和希望的火把傳遞給青年一代。” 教會與社會 聖薩爾瓦多的輔理主教查韋斯譴責在美國和墨西哥邊界建阻止非法移民人美的的屏障 世界24小時 昨天1月16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國際新聞報導的消息是: -巴切萊特在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獲勝,成為拉丁美洲的首位女性領導人 請聽新聞的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臺訊)智利首次由一位女性來領導國家。54歲的巴切萊特在總統選舉的第二輪投票中壓倒對手皮涅拉,成為拉丁美洲的首位女總統。巴切萊特是一位將軍的女兒,父親死于皮諾切特專制政權下。以下是本台特約記者薩爾維從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發來的報導: ******** 巴切萊特最令國際輿論感興趣的是巴切萊特個人的歷史和她作為南美洲第一位民選的女性領導人。智利的中央偏左派而獲勝,在政治上有什麼重要意義?羅馬第三大學拉丁美洲歷史學教授斯塔比利向本台分析說:這的確是智利歷史上一個段落的結束。這個段落以軍人政變開始,而以巴切萊特的當選完結。期間是一個漫長的民主過渡時期,而在拉丁美洲,只有智利走到了終點。這次大選的結果也因此而非常重要,不僅因為當選的是一位女性。斯塔比利教授指出,智利是南美洲最進步的國家,雖然如此,它仍然是個非常貧窮的國家。巴切萊特的當選也因為她許下要為減少貧富間的差距而奮鬥。她將以福利政策來令經濟有平衡的發展。斯塔比利教授認為,在上個政府中任職國防部長的巴切萊特不會改變智利與美國的關係,因為她是一位在政治上成熟的人,知道在國際上應該如何行動。她也許會繼續前人的路線而與歐洲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梵蒂岡電臺訊)非洲的第一位女性領導人海倫•希爾利夫正式上任利比理亞總統職位,在今後六年,她要負責領導利比理亞的政治。請聽本台特約記者阿爾巴內塞得報導: ******** (梵蒂岡電臺訊)伊朗將繼續進行核子試驗,即時國際社會對它實行制裁;此外,伊朗不會關閉與聯合國原子能機構談判的大門。這是伊朗政府所再次聲明的內容。隨後,美國國務卿賴斯要求儘快在聯合國安理會對有關伊朗核子的檔案進行投票。昨天,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莫斯科舉行的會晤中,以伊朗核子危機為談話的中心,而昨天在倫敦舉行的六國會議也討論了同樣的問題。這六個國家是: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 (梵蒂岡電臺訊)以色列總理沙龍在進行了氣管切開手術後,情況沒有改善。昨天,以色列報紙說,沙龍睜開了眼睛。醫生們則解釋說,他曾短暫睜眼,但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在政治方面,正式宣佈了奧爾梅特將擔任臨時總理,他將領導沙龍創立的前進黨參加3月28日的大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