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7-09-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伊斯蘭教世界對教宗9月25日接見伊斯蘭教國家的大使反應良好

教宗與聖座
-聖座宣佈:米林戈總主教違反聖教法典祝聖四位主教,均招致自科絕罰
-伊斯蘭教世界對教宗接見伊斯蘭教徒為大多數的國家的大使反應良好

教會與社會
-給予社會安樂死權是自我毀滅
-法國主教祝願目前的伊斯蘭教齋戒月是天主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相會與對話的機會

世界24小時
-伊朗在本國的核計畫問題上可能會同歐洲聯盟達成協議
-在中東的和平進程上,從以色列傳出對立的標記
-義大利“基督民主聯盟”發起在印尼使館前靜默的示威活動,抗議3名印尼天主教徒被執行死刑

*********

教宗與聖座

聖座宣佈:米林戈總主教違反聖教法典祝聖四位主教,均招致自科絕罰
(梵蒂岡電台訊)聖座新聞室9月26日發表聲明:非洲尚比亞首都盧薩卡榮休總主教伊曼紐爾•米林戈(Emmanuel Milingo)未經教宗任命與授權,於9月24日私下在美國華盛頓祝聖四位主教,觸犯聖教法典第1382條規定,因此祝聖者和接受祝聖者均招致自科絕罰的處分。聖座的聲明並強調:“教會不承認、將來也無意承認這些祝聖以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所有祝聖行為。至於被祝聖的這四位所謂的主教,他們在聖教法典面前的身份仍然處在被祝聖之前的狀況”。

聖座新聞室聲明又指出:“聖座以非常憂慮的心情不斷注意米林戈總主教新近所成立的一個已婚司鐸協會,在教友之間播下分裂與混亂不安的行徑。教會各級要人曾設法與米林戈總主教接觸,期望說服他切勿從事立壞表樣的行為,但都不得要領”。

聖座聲明又說:“鑒於最近伯多祿繼承人對教會這位年邁的牧人所表示的體諒,聖座本著警戒的耐心留意事態的發展。不幸的是這些事態致使米林戈總主教陷於違規的處境,以結婚在先,祝聖四位主教在後,公開斷絕與教會的共融”。

聖座的聲明最後指出:“聖座關心基督的羊群的合一與安寧,曾寄望接近米林戈總主教的人士的友愛規勸足以促使反省,改變初衷,重新與教宗完全共融。不幸的是最近的事態發展使這樣的期盼消失。在教會如此受苦的時刻,願整個教會團體更加熱切祈禱”。

教宗接見22位大使、代表和有關人士

伊斯蘭教世界對教宗接見伊斯蘭教徒為大多數的國家的大使反應良好
(梵蒂岡電臺訊)伊斯蘭教世界對教宗本篤十六世9月25日在羅馬岡道爾夫堡夏宮,接見全球以伊斯蘭教徒為多數的國家駐聖座大使或代表,以及義大利伊斯蘭教團體領導人士一事,反應良好。許多伊斯蘭教界的領導人士都認為他們與天主教的對話有了轉機。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接見22位大使、代表和有關人士時,強調他對伊斯蘭教徒的完全敬重,並認為天主教會與伊斯蘭教的對話絕對必要,雙方應該攜手拒絕任何形式的不寬容和暴力,尊重對方的身份面貌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9月12日教宗在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發表演講,其中部分涉及伊斯蘭教信仰,但被媒體片面報導,斷章取義,招致全球伊斯蘭教界的曲解和誤會。教宗這次接見伊斯蘭教徒居多的國家的大使和代表們,目的就在重申天主教樂意與伊斯蘭教團體對話合作的一向心意。

義大利銷路最廣的日報“晚郵報”副總經理馬吉迪•阿拉姆(Magdi Allam)9月26日接受本台訪問說:“我是義大利穆斯林平信徒。我必須感謝教宗,我也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謝教宗,因為他的態度非常言行一致,而且深具尊嚴,他拒絕為自己單純地使用言論自由的合法權利而道歉。這是我關心要強調的一點”。

馬吉迪•阿拉姆又說:“教宗的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對話必須以立場清楚為基礎,知道什麼是可以共同的,哪些又是有別的。我認為這是對話的正確基礎,沒有虛偽矯飾,不否認事實。這才是有建設性的對話的要素,不以握手來解決問題,而心思意念卻毫無改變”。

教會與社會

給予社會安樂死權是自我毀滅
(梵蒂岡電臺訊)這幾天,義大利各界人士為安樂死問題發生激烈爭論,總統納波利塔諾請政界人士對這個問題作深入的反思,因為幾天前,一個患肌肉營業不良症的病人為此而向他作出籲請。此刻,不同政治勢力對安樂死問題持相反的立場,中央偏右派堅決反對安樂死,中間偏左派則表示應該考慮安樂死。前天,也有其他的病人寫信給總統,向他表達他們反對安樂死。其中一名垂死的45歲病人,他被迫臥床已經有8年,他說,他希望繼續活下去。關於是否應該行安樂死問題,宗座生命學會主席斯格雷恰總主教說:“生命是天主賞賜的恩典…………社會害怕受苦,就會遠離信仰。”斯格雷恰總主教向本台說:

“給予社會或個人這樣的權是一個自我毀滅的行動。不僅毀滅生命,同時也毀滅自由,因為正如大家知道的,生命是自由的根源,活著才能有自由。應該給予病人最好的治療,最大的關懷與照顧。治療應該是相稱的,不是使用頑強科技的治療,而是尊重自然死亡尊重人的尊嚴,因為他帶有天主的肖像。”

那麼醫學界如何看安樂死呢?羅馬天主教聖心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斯帕尼奧諾說:

:安樂死是故意使用方法來提早死亡。與安樂死相反的,則是對患絕症的病人使用不相稱的方法來繼續他的生命甚至阻止他的自然死亡,但同時也令病更加嚴重,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社會和醫學應該考慮限制使用頑強治療的問題,而不是決定病人是否有權自由決定死亡或要求他人使用方法令他死亡。

:醫生面對患重病的人應該給他什麼建議?
:對沒有痊癒希望的病人,應該繼續陪伴他,使他生命的最後階段能夠在較輕痛苦的狀況下度過,這是醫生的職責。醫生應該表現出他全心的關懷,首先是設法減輕病人的痛苦,但也需要從人性、宗教、心理各方面給予病人支持。安樂死違反了醫學和研究,因為安樂死只能對問題提供一個倉促的解決辦法。

:應該如何看醫學和個人自由呢?
:要求死的病人其實是在摧毀自由,因為生命是自由的基礎。病人能要求醫生的事是有限制的,同樣,醫生能對病人做的也是有限制的。世界醫學大會一直以來規定醫生不可製造死亡。

法國主教祝願目前的伊斯蘭教齋戒月是天主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相會與對話的機會
(梵蒂岡電臺訊)全球伊斯蘭教徒從上星期日開始舉行齋戒月。法國天主教會在這個機會上,祝願該國的天主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在這齋戒月中展開互相間的接觸和對話。法國主教團在一封寫給國內伊斯蘭教徒的信函中說:“天主教會敬重相信唯一真神的伊斯蘭教徒。因著我們對神的信仰,同時,作為有善意的人,我們要在有阻礙的地方搭起橋樑。我們期望繼續展開了許多年的對話。”法國主教們希望兩個宗教的信徒繼續友好的關係,特別是在那些不同信仰者共同生活的地區。他們祝願伊斯蘭教徒目前舉行的這個齋戒月是天主教社團和伊斯蘭教社團展開接觸與對話的機會,使互相間能夠有更深入的認識,也能夠對和平與社會正義作出更多的貢獻。

世界24小時

昨天9月26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伊朗在本國的核計畫問題上可能會同歐洲聯盟達成協議
-在中東的和平進程上,從以色列傳出對立的標記
-義大利“基督民主聯盟”發起在印尼使館前靜默的示威活動,抗議3名印尼天主教徒被執行死刑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臺訊)伊朗在本國的核計畫問題上可能會同歐洲聯盟達成協議。美國的“華盛頓時報”昨天26日上午揭露了這個消息,並且闡明,在所要達成的協議中預計暫停提煉濃縮鈾活動,以便於展開談判。今年6月,美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德國提供了一攬子獎勵方案,為說服德黑蘭放棄發展核技術。

(梵蒂岡電臺訊)在中東的和平進程上,從以色列傳出對立的標記:一方面,以色列宣佈立即從黎巴嫩全部撤出本國的軍隊,以色列電臺宣佈,以色列軍隊已經撤出黎巴嫩南部90%的土地。以色列國防部長佩雷茲也表示,軍隊將在“下星期初”完成撤離行動。另一方面,同巴勒斯坦政府間的關係進一步緊張:以色列軍事法庭決定,不釋放巴勒斯坦部長和國會議員。今年6月25日,一名以色列軍人被一夥原教旨分子綁架後,以色列當局拘捕了巴勒斯坦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

(梵蒂岡電臺訊)前天25日,在羅馬的印度尼西亞使館前舉行了靜默的示威活動,由義大利“基督民主聯盟”發起,抗議3名印尼天主教徒于9月21日被執行死刑,並譴責世界上許多基督徒沒有宗教自由的狀況。許多義大利政界人士也參加了示威活動,其中有左派民主黨的書記法西諾和羅馬市長威爾特羅尼。本台記者訪問了發起這項示威活動的基督民主聯盟的主席卡西尼。 他說:

:我認為這是在所有政治陣營,所有政黨內有自覺意識的標記,在義大利社會中尤其如此。有必要維護我們的基督信仰身份,尤其維護世界上在許多範圍和許多方面受迫害的基督徒。每天我們收到確實堪稱為戰爭的簡報:基督徒死亡,像萊奧內拉修女那樣只為幫助他人而被殘殺的卓越的婦女們。她只是遭遇不幸的傳教士中的一例,天主教的敬禮場所被冒犯。義大利社會願意以平靜但堅定的決心,對基督信徒的自由被侵犯表示憤慨。

:從政治方面看,也從文化與宗教間對話的角度講,此時的狀況非常微妙。也提出了對話的邀請嗎?
:對話是我們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我們的前提是自由,怎麼能夠不願意同其他人對話呢,這個前提是:我們的自由,但也是同我們不同的人的自由。同其他人對比意味著首先要知道我們是誰,把我們的身份和我們的價值好好地在我們心中扎根。這就是為什麼在今天有這個意識是重要的。我們有一個身份,一個歷史,我們的根基是同在歐洲的基督信仰認同。

:印尼方面對你們的這項行動作出反應嗎?
:這是一項如此尊重的行動,我認為只能有尊重的反應。這是一項靜默的行動,沒有吵鬧,因為所持的風格和方式都屬於文明和公開的生活。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