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09-07-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東南亞通訊 聖座於6月30日發表了教宗本篤十六世寫給中國天主教會的牧函後,立刻激起了熱烈的響應。我們在這次的東南亞通訊中為大家介紹單國璽樞機對教宗牧函的感想、陳日君樞機對教宗牧函的回應、以及大陸教會領袖對教宗牧函的歡迎: 教宗致中國天主教會的牧函單國璽樞機主教讀後感想 (單國璽樞機) : ******** 一、 對真理的闡明與堅持 這封信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教宗對“真理的闡明與堅持”。教宗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普世教會所宣信的教會之本質、使命、結構等神學信仰的真理。兩千年來,普世教會以及各地方教會的聖職人員和信友們都相信教會是耶穌所建立的“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團體,(參閱《宗徒信經》),(《教宗信》五)。在這封信中教宗特別強調教會的“至一”性以及“從宗徒傳下來的”聖統傳承,今分述於下。 教宗闡明了上述普世及各地方教會大家共同的信仰,這是從宗徒傳承下來的信仰。否認這個信仰或缺乏這個信仰中的一部分要素,例如教會中的共融、合一、主教的職權、教宗的首席權和普世牧職等,就不可稱為真正的天主教。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知道由外力強行加給教會的機構組織,特別是淩駕教會聖統之上的機構組織,都是相反天主教基本信仰的。 二、 寬恕、共融、合一 教宗很瞭解教會在中國的歷史,特別是最近半個多世紀所受的嚴酷迫害與考驗,許多主教、神父、會士及教友們,為了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所受的慘酷迫害,甚至流血殉道的事蹟,已受到了普世教會的敬佩。但是教會的成員是由脆弱的人所組成,賴天主的恩佑堅持信德而英豪殉道者大有人在,然而也有因著人性的脆弱“在世界的變故及教會的弱點中常存著失落信德的危險,如此也破壞友情和愛德”(《教宗信》六)。這些在信德方面的“失足者”(LAPSI)在各時代的教難中都有,也是教難稍緩或平息後,地方教會內部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如何對待他們?“忠貞者”與“失足者”之間自然會產生一種緊張的現象,彼此猜忌、鄙視、抱怨、分裂(參閱《教宗信》六),這些困難在人性方面都是很難克服的。初期受迫害的羅馬教會在這方面給各地方教會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們排除了諾瓦茲奧派和多納蒂斯派的嚴格強硬立場,而勸勉鼓勵“忠貞者”信眾,以耶穌基督慈愛寬宏的心胸,寬恕接納那些真心悔改,渴望重回慈母教會懷抱的“失足者”。教宗深知“寬恕與接納”是共融的先決條件,為達到“真正的共融必須經過痛苦掙扎的修和”(《教宗信》六)。為這個緣故,教宗勸勉鼓勵在大陸之“忠貞教友”:“要以被釘死而又復活了的耶穌之名忘記過去,寬恕曾加害我們者,忘悼所受委屈,在愛德中實踐和好”(《教宗信》六)。 企圖破壞消滅教會的人,在各時代及各地方都採用古老羅馬帝國征服其他民族的策略“分而治之”(”DIVIDE ET IMPERA!”)教會內部的緊張、摩擦、失和、分裂、敵對,正是仇教者的謀略和企望。現在是時候了,大眾應放棄過去的恩怨,把握現在,共融合作努力將教會這 只小舟“劃到深處去,撒網捕魚”(參閱路五4)。“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若四35),大家應該 攜手收割。大陸許多教區在牧靈福傳工作上合作無間,因而近年來有了非常豐碩的收穫。這是教宗與普世教會所樂聞的好消息。 三、 互相尊重,坦誠協商 教會和政府本來服務的對象都是民眾,雙方存在的目的也都是為謀求民眾的福祉。教會的服務範圍是民眾之宗教、倫理、道德等方面的事務;政府則是社會秩序、治安、民眾之衣食住行醫療等方面的事務。教宗尊重國家政府的權利,同時也衛護天主及其教會的權利,他引用耶穌的話說:“凱撒的,就應該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瑪二十21)。 世界民主自由的國家以及各大宗教,大都接受“政教分離政策”。雖然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相當清楚,但是也有重疊及模糊的地帶。在重疊及模糊的事務方面就需要雙方善意坦誠地協商了,例如按行政區重新劃分一些教省及教區的問題等。但有些問題涉及教會的本質,例如“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和民主辦教原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章》第三條),很明顯地破壞教會之“至一”性及共融合一的本質,《教宗信》說:“與教會道理是無法調和的”(《教宗信》七)。 對於普世所關注的在中國任命主教的問題,《教宗信》第九號有詳細的說明:“當教宗頒發宗座任命狀祝聖一位主教時,是行使他的最高神權,這一權力的介力是純宗教性的,並不是不適當地干預國家內部事務,或侵犯國家的主權。”教宗引用“國際法也闡明為某一宗教團體任命牧者,是一個完全行使宗教自由權利的結構因素。聖座切望在任命主教事務上能夠完全自由”。教宗也表示:“我希望同政府就主教人選和任命主教的公開,以及地方政權承認新主教必要的民事效應等問題,達成協定”(仝上)。教廷在互相尊重的原則下,希望和政府坦誠協商一些不損教義完整的技術問題。 四、希望與祝福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他的這封信中,對於遭受嚴重迫害及殘酷考驗的教會“忠貞”人士,表示無限的欽佩與感激,同時在他們身上也看到在中國之教會的光明遠景。教宗對這些“忠貞人士”在長久受迫害中所形成的一些看法和態度有充分的瞭解與同情。不過,在事過境遷之後,要求他們“要以被釘死而又復活了的耶穌之名忘記過去,寬恕曾加害我們者,忘掉所有的委屈,在愛德中實踐和好。這就要求我們屈尊就卑,放棄個人由艱難困苦的磨練中得來的見解,使在中國之教會的信眾和牧人之間共融的聯繫能展顯出來,並使之成長,是必須而又迫切的”(《教宗信》六)。請注意教宗在此信內特別用“我們”,這說明教宗和受迫害者忠貞人士之間的認同與厚愛。 教宗對在教難中的“失足者”也以慈父的心情關懷愛慕他們,希望他們能早日回歸慈母教會的懷抱;也希望“忠貞者”能夠協助他們早日回歸,寬恕接納他們,和他成為“一牧一棧”(參閱若十16)。關於“那些主教在特殊的環境的壓迫下,未經教宗授命而接受了祝聖,事後提出要求和伯多祿繼承人及其他主教們共融,先教宗考慮到他們的誠意和環境的複雜性----,以普世牧者的職權授給了他們合法的身分的全部職權”(《教宗信》八)。在此信教宗也坦誠的指出?很可惜,有些已經被教宗合法化的主教們,不敢正式向神父會士及教友們說明他們已合法的身分,以致在教區內發生嚴重的良心問題,甚至製造互不信任和分裂的問題。教宗在此信內鼓勵這些主教們向自己的聖職人員及教友說明,並顯示自己被教廷合法化的身分,也希望聖職人員及教友接納並服從他們(參閱《教宗信》八)。 教宗在他這封信中,對大陸教會、主教、神父、會士、教友們充分流露出來了他的關懷、愛護、鼓勵、欽慰與掛慮以對將來的美麗憧憬與希望。教宗也給在中國的教會送上他熱誠的宗座降福。 結 論 教宗的這封信是純粹的牧函,他不但以神學家而且也以普世教會最高牧人的身分和權威,闡明了教會兩千年以來所信仰及宣認的教會本身之性質、結構、使命等重要的“教會學的信理”。希望這封信能夠澄清許多誤解,也讓人知道:在宗教信仰和教義方面,教會是絕對不會妥協的,但在無關教義之技術方面,教會和教內部分人士或其他有關人士是常可以協商的。 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對在中國之教會的信仰、牧靈、福傳、靈修等各方面提出一些指導原則。希望讀者以善意、虔誠、祈禱的心閱讀普世牧人的信,細心默思,並見諸實行。 教宗在這封信結尾時送給在中國之教會一個美麗的禮物,就是將五月二十四日“進教之佑聖母慶節建立為全世界教會聯合為在中國的教會祈禱日”。 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對教宗牧函的回應: 教廷於六月卅日公佈教宗本篤十六世致中國大陸天主教徒的信函後幾小時,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向傳媒發放聲明,作為回應。全文如下: ******** 大陸教會領袖歡迎教宗牧函 部分已閱讀教宗致中國天主教徒牧函的中國教會領袖表示,他們覺得此信的內容積極正面,並表達願意聽從教宗的合一呼籲。天亞社的有關報導說: ******** 「所以,我們……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耶穌。」(希12:1-2) 聖保祿致希伯來書這封書信的對象是所有的基督徒,它談到基督徒的生活經常受到考驗和磨難。有時,我們會感到沮喪,不禁提出這個疑問:「我們為什麼不選擇一條較容易的路?為何不乾脆放棄呢?」 「所以,我們……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耶穌。」 盧嘉勒常常提及耶穌如何英勇地面對那最大的考驗,毫不退縮:祂以自己的見證給我們樹立了最佳的榜樣,好使我們懂得如何跑好這場競賽和克服考驗。在苦架上,被捨棄的耶穌已承擔了我們生活上的每一個痛苦和考驗。 「所以,我們……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耶穌。」 我們該怎樣生活這句聖言呢?讓我們注視耶穌吧。盧嘉勒說:「在我們生活上的各種考驗中,讓我們習以為常地呼喊祂的名字。我們將會稱祂為:被捨棄的耶穌—孤單,被捨棄的耶穌—疑惑,被捨棄的耶穌—受傷,被捨棄的耶穌—考驗,被捨棄的耶穌—憂苦,如此類推。 「所以,我們……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耶穌。」 路薏絲的經驗也是如此。多年前,她無意中找到一張印有這句聖言的單張,上面還寫滿註釋。她親自跟我們分享這個經驗:「我接到一個突如其來的噩耗:我的二十九歲的長子遇上交通意外,嚴重受傷。我焦急萬分,慌忙趕到醫院去。我的兒子躺在那裡,動也不動,目光呆滯。這情景使我感到絕望。在極度悲痛的日子裡,我偶然經過醫院的小聖堂,在那裡找到一張生活聖言單張,它邀請我雙目注視著被捨棄的耶穌。我專心地把單張從頭到尾讀一遍。我對自己說:『對,它真的一語道破我正在面對的考驗……』當我返回那使人絕望不堪的深切治療病房時,我再沒有感到好像要殉道一樣,反而覺得它把我連接到天主的愛那裡。在我的兒子彌留之際,我竟然有力量捉著他的手,為他祈禱。他終於去世了,但我卻感到他從未如此真實地活在我的心中。」 查迪神父及霍嘉娜撰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