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16-08-2006  新闻报导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 主日弥撒重播

教宗与圣座
-圣母升天瞻礼教宗冈道尔夫堡本堂献祭,勉励信友效法圣母的信德,并在叁钟经祈祷讲话中再次为中东等地的和平祈祷

教会与社会
-教宗特使埃切卡莱枢机强调:心灵中没有和平便不会有持久的和平协议
-参加亚西西国际和平聚会的青年呼吁各国政府协助他们缔造和平

世界24小时
-在黎巴嫩南部的停火状况似乎保持下来
-桑美台风在中国造成近300人死亡
-印度庆祝独立59周年,庆祝活动中加强了安全措施
-古巴电视台首次播放了菲德尔.卡斯特罗作完肠部手术後恢复时期的录影片段

*********

教宗与圣座

圣母升天瞻礼教宗冈道尔夫堡本堂献祭,勉励信友效法圣母的信德,并在叁钟经祈祷讲话中再次为中东等地的和平祈祷
(梵蒂冈电台讯)8月15日圣母升天大瞻礼,当天上午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冈道尔夫堡夏宫本堂区的圣堂,为堂区信友举行瞻礼弥撒圣祭,并向他们讲道。效法圣母的信德是教宗讲道的主要讯息。这座圣堂就在教宗夏宫正门对面的小广场左边。

教宗说:“玛利亚是万世万代的人中最有福的,因为她相信了天主的话,因为她生活在天主内,因为她与天主契合。玛利亚在地上以她的身心为天主准备了居所,她为天上敞开了大地的门。这一切就是圣母升天教义的内容”。教宗强调:“为能居住在天主内并因此找到真正的幸福,第一个和最主要的行动就是相信天主。这就是对天主的信德,这位天主在耶稣基督身上显示出来,并在圣经上使我们听到他的声音”。

教宗解释说:“所谓相信,并不是在其他意见中再加上一个意见。如果天主不存在,则生命是空虚的,前途也是空虚的。如果天主存在,则一切都改变了,生命就是光,我们的前途也是光,我们知道该如何生活。玛利亚除了具备这种攸关永生的信德的基本行动外,她还敬畏天主,就如她在赞主颂中所说的:‘他的仁慈世世代代於无穷世,赐与敬畏他的人’”。

教宗於是谈到敬畏天主的内涵说:“敬畏天主就是那种我们应该有的责任感,对托付在我们生命中的那部分世界负起责任,好好的管理世界和历史的这部分,这部分就是我们自己,以便正确地缔造世界,为和平与善的得胜服务”。

15日圣母升天瞻礼这天中午,教宗也出现在夏宫阳台上,带领数千名聚集在那里的各国信友颂念叁钟经,并向他们发表谈话说:“教会传统把历史最悠久也最吸引人的有关圣母的瞻礼节庆之一,圣母升天瞻礼,安排在暑期中心。就如耶稣从死者中复活,坐在天主圣父的右边,同样,圣母玛利亚在结束现世生命时,也被接升天。今天的礼仪提醒我们这个安慰人的信德真理。今日弥撒第一篇读经默示录说:‘那时,天上出现了一个大异兆:有一个女人,身披太阳,脚踏月亮,头戴十二颗星的荣冠’(默12,1)。教父们看出这位妇女就是玛利亚。现世历史旅途中的基督信徒从玛利亚的凯旋中,看到他们所期待的事情的实现和希望的确实标记”。

最後,教宗再次谈到中东的局势说:“我愿意再次把人类为世界遭受暴力折磨的地方的忧虑托付给和平之后。我们的心灵与这个时刻聚集在黎巴嫩哈丽莎圣母朝圣地圣堂的兄弟姐妹们契合在一起,他们正在参与我的特使埃切卡莱枢机主教所主持的弥撒圣祭,这位特使带着我的安慰和具体的关怀给战乱的所有受害者,并为和平的意向祈祷。此时此刻,我们也和圣地圣堂的牧人和信友共融在一起,他们在纳匝肋圣母领报圣殿里,环绕在圣座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代表,安东尼奥.佛朗科总主教四周,为同样的意向祈祷”。

除了黎巴嫩和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外,教宗也想到斯里兰卡和伊拉克的战乱局势,他祈求圣母为所有的人求得彼此谅解与修好的心愿。

教会与社会

教宗特使埃切卡莱枢机强调:心灵中没有和平便不会有持久的和平协议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本笃十六世派遣前往黎巴嫩的特使埃切卡莱枢机,昨天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在黎巴嫩哈里萨的圣母朝圣堂主持了隆重的圣母升天节弥撒。埃切卡莱枢机在讲道时强调,如果心灵中没有和平的意愿则无法有持久的和平协议。枢机主教也重申祈祷对取得和平的重要。

埃切卡莱枢机说:“基督不仅赐给我们和平,他就是我们的和平。”他告诉在场参礼的人士,他以教宗的和平信使的身份来到黎巴嫩,分担受战争蹂躏的当地人民的痛苦、焦虑,也和他们一同怀着希望。他引用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话说,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令任何一方人民流血的行为作辩护。枢机主教提到这场战争的牺牲者中,有30%为未满12岁的儿童。因此,他特别向作母亲的人和大量的黎巴嫩难民致意。

枢机指出,必须寻找导致这邪恶战争的根源,才能有补救的可能。追求真正的和平途径,灵性比政治性更为重要。因此,任何由签订协议所得到的和平,如果不配合以心灵的和平,则无法持久。因为只有天主能够软化人的铁石心肠,尤其是在暴力渗入人的日常生活,令人因恐惧而变得像野兽一样时。埃切卡莱枢机警告说;任何宗教都不可把神拉到自己一边来攻击他人,所有的宗教都受召祈求慈悲怜悯的神。在世界上充满仇恨的气氛中,埃切卡莱枢机强调只有宽恕能够带领人走向修和。只有当人能够宽恕他人,世界上才能有充满喜乐的和平。

埃切卡莱枢机也谈到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的冲突,他说,如果不令这两个民族都拥有真理与公义,世界便不会有持久的和平。枢机於是也为其他战争中的受害者祈祷。他也提到21年前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派遣他探望受另一个战争折磨的黎巴嫩人民,当时,他曾以“黎巴嫩永不会死亡!”来安慰勉励他们。

参加亚西西国际和平聚会的青年呼吁各国政府协助他们缔造和平
(梵蒂冈电台讯)600名参加第4届亚西西国际和平聚会的青年,在会议结束时,要求各国政府协助他们缔造世界和平。提名“青年走向亚西西”的聚会,由方济各会院修会主办,参加的青年来自27个国家,他们对目前世界上的恐怖主义、民族间的分裂、战争等现象而非常忧虑,因此,在13日聚会结束时,联名写了一封呼吁和平的信函,通过驻圣座各国大使呈交他们的政府。青年们在信函中指出,数百名青年从不同国家步行到圣方济各的家乡亚西西,为了一同在天主内怀着友爱和欣喜来分享和平的理想。他们问:这样的和平消息为什麽没有人传播?青年们说,他们知道在自己国家中有许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不公义现象,因此,他们要求政府领导人士和他们一起将这些弊端消除,也要求领导人士聆听他们的话,并和他们一起缔造和平。参加亚西西聚会的600名青年,在为期7天的商讨中,决定了对各国政府的各项要求,包括:要求政府更加努力於削减贫穷国家的外债、寻找导致不正义的原因、更多听取人民的需要、为公众福祉努力。青年们也要求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对青年的政策、增加文化交流活动,尤其不要将资本 投於建设军备而应该投入人的培育上。

世界24小时

昨天8月15日,本台新闻处提供的“世界24小时”报导的消息是:

-在黎巴嫩南部的停火状况似乎保持下来
-桑美台风在中国造成近300人死亡
-印度庆祝独立59周年,庆祝活动中加强了安全措施
-古巴电视台首次播放了菲德尔.卡斯特罗作完肠部手术後恢复时期的录影片段

下面请听详细内容:

(梵蒂冈电台讯)在黎巴嫩南部的停火状况似乎保持下来,尽管还有零星的暴力发生:昨天15日上午,两名平民死于炸弹爆炸,这两枚炸弹是两天前以色列飞机投在黎巴嫩南部的。14日夜间,真主 游击队向以色列士兵占据的掩体发射了几枚迫击炮,幸好未造成伤亡。前天14日,6名什叶派战斗分子在与以色列士兵的个别冲突中死亡。虽然如此,当地的局势还算平静。本台记者作了以下的报导:
******
停火似乎保持住了,疏散的人返回家园。至少1百万人正在被摧毁的公路和桥梁间挣脱着返回南部,那里的1万5千多所住宅在轰炸中倒塌。正是在黎巴嫩南部,犹太国的军队公布准备离开自己的战斗设施。当地消息来源说,下周之内以色列会完成从黎巴嫩南部的撤军。撤军的速度要看国际调停部队和1万5千名黎巴嫩士兵部署到位的时间。据以色列军方消息说,联合国的多国部队的一支先遣队有可能在48个小时内抵达。

在政治方面,美国总统布什称联合国的停火议案是向中东的和平迈出“重要的一步”。贝鲁特政府最终接受了联合国的这项议案,并且进一步阐明,黎巴嫩各组成部队都接纳了议案。真主 领导人宣布了什叶派游击队的胜利,在黎巴嫩和伊朗举行了庆祝,但他否认了下个阶段将是他的战斗者们解除武装。在另一个阵线,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在国会面前承担了战争的一切责任。他解释说,以色列无意为同真主 游击队在黎巴嫩的冲突而请求原谅,在这起战争中没有任何“不成比例”的反应。奥尔默特说:“我们的战争和对抗恐怖主义的战争不是昨天才开始的,也不在不久的将来结束。”
******

(梵蒂冈电台讯)桑美台风在中国造成近300人死亡。“新华社”报导了这个消息,并说根据最新的临时统计,死亡的人295个,失散的人94个。桑美台风是中国50年来最强烈的一次。

(梵蒂冈电台讯)印度昨天15日庆祝独立59周年,但是,在华盛顿警告可能有伊斯兰分子的进攻之後,庆祝活动中加强了安全措施,数千名警察驻守在首都。印度总理辛格向全国发表的讲话中提到了1947年从英国独立出来。总理也向巴基斯坦强调了最大努力制止恐怖主义的要求。

(梵蒂冈电台讯)古巴电视台首次播放了菲德尔.卡斯特罗作完肠部手术後恢复时期的录影片段。录影片中有古巴国家元首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会晤。卡斯特罗看上去脸色苍白和疲倦,却微笑着同查韦斯和他的弟弟劳尔谈话。劳尔暂时行使总统的权力。古巴共产党的“格拉玛”报前天14日已经刊登了这项会晤的几张照片。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