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資料庫
信仰的感性之路
6 仰信與情感

上面已說過,希望人能採取任何行動,光靠理性的推理是不夠的;「他什麼都知道,但就是什麼也不做」。這句話已足夠証明,為什麼只靠理性的「知道」,是做不出什麼大事來的。推動人行為的,往往不是理智,而是人的感情;你稱感情為情緒emotion也好,為感覺feeling也好,反正直接推動我們行動的,除了某些生理及心理的「動機」因素外,當推我們對某人或某物的內在感情了。   

在信仰問題上,最能使我們實現「行其所信」的關鍵因素,就是這個感情問題,也就是上面所說「發乎情」的這個情字。情緒有七種,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慾。每個情都會影響我們的信仰行為,但其中影響最大最深的應該是「愛」的情緒。天主是愛,耶穌基督是愛的化身,其他聖人聖女都因愛而成聖。可惜愛的問題實在太大太廣,更何況整個宗教信仰全在「愛主愛人」這四個大字上,因此我今天暫時不想討論這種涵蓋一切的愛之論題。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那種一般人所談的感情,如某某與某某感情很好,他們夫妻感情不差。這種感情,有時也叫情感,即英文所指的 Affection。英文這個字完全取自拉丁語

Affectio,特別指二人之間的友誼Friendship,依戀Attachment,以及親切tenderness而言。這三種感情都由愛而生,但比愛更具體化、人性化,實行起來也更為實際。   

多年以來,我常常有一種無法證實的信念,我認為想要把天主教的信仰在個人身上落地生根,即大陸人常常所說的「落實」,我們必須設法使信仰人性化、具體化、感情化。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信仰的對象,從抽象的高空中拉到低空的地面上來;讓人不但用「腦」去討論宗教問題,更能用「心」去體認這些問題。說得更清楚點,我們對上主、耶穌基督、聖母、以及其他聖人聖女們的關係,必須從抽象的理念中解救出來,給他們加上一層血與肉的「親密」關係。這就是本文所強調的:必須使我們的信仰經由感性的個人經驗,與我們所信的對象相結合之後,信仰才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我們的信仰之所以與生活脫節,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正由於信仰對實際生活不能發生作用所致。因此變成信的是一套,實際做的又是一套。我們都可能是一群相當不差的信徒,每主日也必定按時赴教堂唸經祈禱。但我們是否一離開堂門,也往往心安理得地向天主道聲拜拜下次再見?是否信仰生活僅限於教堂內,教堂以外的一切就與信仰無關?是否我們所信的上主只在聖堂中,對我們的工作、吃飯、睡覺等雜事,他都不放在心上?   

希望信仰落實,希望上主參與我們的生活,我們必須先給信仰及上主一點「真情」,一點有血有肉的人性感情。首先,我們必須養成對上主、耶穌基督、聖母等一些「親切感」,我們不要只想他們高高在上,我們的芝麻小事與他們無關。他們畢竟是我們的親人,是最關心我們的好朋友:「你們如果實行我所命令你們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生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了。」〈若十五13∼14〉   

既然是朋友,我們應該以朋友來看待他。怎樣看待好朋友?我想你比誰還清楚。你快樂高興時是否與朋友分享?你悶悶不樂時,是否會拿起電話,向你的好朋友訴苦?我們為什麼不能以這種朋友之情來對待耶穌?他十分願意與你分享你心中的快樂,但他更希望分擔你心中的苦悶。你可能會說:「我不知與耶穌說什麼話!」這個很簡單,只要你口一動,他就知道你想說什麼。與耶穌在一起,我 們根本不必費心說什麼、或怎麼說。但我們必須有這個想與他做朋友的心願,我們必須把心打開,否則他怎麼進得來?與耶穌做朋友或向耶穌說話,你根本不需要跑到聖堂裡去,他就在你身邊,他隨時隨地都跟著我們。「我在門外敲門,希望有人讓我進去!」耶穌曾向聖女瑪加利大這樣要求過。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