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資料庫
信仰的感性之路
8 信仰的臨在感

臨在感也屬於感性,也是靈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夫。靈修學家Tanquerey把「認識」天主分成二大類:一類是理性的認識〈Intellectual Knowledge〉一種是感性的認識〈Affective Knowledge〉。前者可經由哲學、神學,以及默觀、思考、推理等方法來認識天主;後者則有賴於天主臨在訓練,使我們親身體認天主無所不在,處處都在,且就在我們心中。這兩種認識都重要,因為人畢竟是理性及感性混合的動物,只是理性的認識需要研究及學識,不但只有少數學者可以實行,而且所獲得的智識一般傾向抽象化觀念化。感性的認識卻正相反,它既不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更不屬於幾位專家學者的特權。經由內在的感性來認識天主,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而且愈是純樸單純的村婦漁民,愈容易從感性中去認識天主。這種感性的認識天主〈其實應該是一種領悟〉,首先有賴於「臨在感」。   

天主「臨在」的基礎〈Presence of God 〉,首先來自天主「無所不在」的道理。因為天主無所不在,因此他就在我眼前,就在我心中;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說的:「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他內。」〈宗廿七,28〉天主雖然已給了我們生命,但沒有他的支持,我們的生命將立刻化為烏有。   

天主臨在感知,也來自萬物的生生息息。艷美的夕陽、雄偉的山河、乖巧的小孩、鮮麗的花朵,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天主就在那裡。只有他是造物主,是他使山河如此雄偉、夕陽如此艷美、花兒如此可愛鮮麗……,我們見到這些山河、夕陽、花朵、小孩,就等於親眼看見了天主。   

原始人相信萬物後面都有「神」,因此雨有雨神、風有風神、火有火神、山有山神。他們見雨見風就拜,見水見火更叩頭,因為他們在這些自然現象中見到了神。我們雖然沒有如此迷信,但見到久旱之後的及時雨,黑夜之後的晨曦,還是會手舞足蹈喜出望外,我們也在這些雨中晨曦中見到我們的上主。這一切就是臨在感。   

聖人們比較純潔,因此他們也比較天真浪漫。聖方濟與牛馬稱兄道弟,聖女小德蘭見一隻死螞蟻,傷心得流淚不止。可能正因為他們如此天真無邪,因此很容易處處見到上主,也不斷向大自然讚美它們的造物主。內心純潔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見到天主;不但死後在天上將見到天主,在地上他們早已看見了天主!我們之所以還不能從大自然中窺見天主,因為我們不夠純潔、也不夠天真。我們的眼睛被每天的俗務給蒙蔽了,因此,我們沒有上主無處不在的臨在感!   

因此,我們若想處處見到上主,我們必須先清除眼中的障礙:貪婪的障礙、自私的障礙、驕傲的障礙,以及一切罪惡的障礙。把這些障礙除去,我們一定會感到豁然開朗,原來天主就在我身邊。若我真的感到天主就在我身邊,就在我心裡,難道我還能「得罪」他不成!天主與我同在,我還害怕什麼?還擔心明天吃什麼穿什麼?只要一心一意依賴上主、看見上主,其他一切的一切,他都會替我們安排得圓滿無缺。   

還有什麼方法可增加上主的臨在感?很多很多。   

祈禱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因為祈禱能使我們想起天主。但問題是:為什麼我們跪在那裡祈禱,往往連一點「感覺」也沒有No Felling?為什麼天主對我們的禱告,好像一點也沒有反應?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祈禱究竟是什麼。我們所說的祈禱,可能除了「求」以外還是求。這樣整天貪得無厭地求這個求那個,今天求事業成功,明天求升官發財,大概老天爺聽了也煩死了!物質的滿足,我們當然可以求,當耶穌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到。」〈瑪七,7 〉他並沒有明文規定,不叫我們為那些世物的滿足而祈求。但人畢竟是精神動物,因此我們必須以精神之滿足為當務之急,天主也更希望我們把天上的永福,作為人生最高的理想。因此耶穌曾由衷地勸告我們說:「你們不要謀求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憂愁掛心,因為這一切都是世上的外邦人所尋求的。至於你們,你們的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些。你們只要尋求他的國,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路十二,28∼31〉   

因此,除了祈求以後,祈禱更應該是一種靈魂奔向天主的「呼聲」,祈禱能把我們直接帶到天主面前,使我們面對面的與天父交談。祈禱之所以令我們產生臨在感,正是這種與天主親切交談的結果。〈這裡當然也包括了與基督、聖母、及其他聖人聖女之交談〉至於在天父、基督、或聖母面前,我們應該說些什麼?這好像並不十分重要,因為在我們還沒有開口之前,他們早已知道我們想什麼或要什麼了。   

在祈禱時,我們最好像小孩子,一頭鑽進母親的懷抱,既不用想更不用說,只要安安靜靜舒舒服服地躺在那裡就好了。「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你們不要跟他們一樣。」〈瑪六7∼8〉因此,最好的祈禱可能就「妙在不言中」,不但事先不必想得太多要說什麼或求什麼,祈禱時更不要為這些瑣事而煩惱。祈禱不但妙在不言中,它甚至希望我們腦海一片空白,內心靜如止水;我們只要感覺天父就在眼前,就在心中,這是最最上等的祈禱。 佛教相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就在我們心中。我們之所以不能見佛,不感覺佛在心中,因為芸芸眾生之色相迷惑著我們、矇蔽著我們,使我們所見所聞,只是這色相而見不到佛。我們必須先「心體一空、萬緣俱空」,把心中的雜念、妄念、貪慾拔除、洗盡;「福禍並拾,空有兼忘」,直到「身無所得心無所思」,然後才能恍然大悟,原來佛就在心中。希望感覺天主就在我心中,也必須排除一切色相,掃盡一切妄思貪慾,然後才能深深體驗上主的臨在感。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