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重讀天主教的社會訓導

社會訓導源起及意義
5.教會面對工業革命

  十八世紀晚期,工業革命與經濟自由主義聯手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價值。廣大勞工集中於城市之中,根據十九世紀所做的幾次調查來看12,男女工人和童工的各種生存條件是慘無人道的。沒有合同,每天工作十四小時或十四小時以上,而所得的薪金卻是微乎其微,完全任由他人宰割。工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在工業尚在發展的國家中,激發了基督徒的思考和行動。

  天主教會以提供直接的援助與行動,和鑽研新經濟所需的倫理標準,嘗試解決這些新的問題。教會直接幫助窮人、開辦貧民醫院、貧童學校、探望工人家庭。在意大利,聖鮑斯高創立了慈幼會,推展貧民教育和慈善工作。在杜林,聖科托倫戈(St. Giuseppe Cottolengo)成立了「小人物之家」。在法國,奧匝南(Frederic Ozanam)於1833年創立了聖文生慈善會(the Society of St. Vincent de Paul)這些機構,連同修女設立的醫院和修士為窮人創辦的學校,都是著名的慈善活動的實例。此外,天主教的實業家們也直接援助他們自己的職工。譬如:法國的阿梅爾(Leon Harmel)同他的職工住在一起,將他們組織起來,參與行政管理工作。還有人設立俱樂部,使資方和職工們能從基督信仰的觀點,共同面對新問題。法國的Oeuvre des Cercles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兩名早期天主教社會運動領袖Albert de Mun和Charles La Tour du Pin,都大力推展其組織活動。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