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本堂口、醫院、學校和慈善事業機構中的窮人服務之外,天主教徒還逐步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思想體系,意在以基督所宣講的福音觀點去了解各種新的社會問題,並提出足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在法國,巳爾熱蒙(Villeneuve
de Bargemont)於1834年寫成了《政治經濟和基督徒生活》一書。在意大利,塔帕雷利(Luigi Tapparrelli D'Azegeio,1793∼1862)與《天主教文明》雜誌合作,出版了五冊《自然律》和一冊有關政治經濟學之哲學原則的著作。意大利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托尼奧洛(Giuseppe
Toniolo)。他於1893年創辦了《國際社會科學》雜誌。
在德國,美因茲的樞機主教科德華(Bishop Wilhelm E. von Ketteler,1811∼1877)是天主教社會運動的重要的知識分子發起人之一。這一運動在1870年以後,便很快遍及全歐。科德華曾在1864年發表過一篇有關勞工問題的研究報告,題為勞工問題與基督信仰》,引起了國際上的迴響。科德華對於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貢獻十分卓越,因為他能夠把基督信仰上的反省與社會分析、新工業制度批判,以及鼓吹有組織的政治行動等結合在一起。後來教宗良十三世曾稱他為「我們的前輩,我曾向他學習13。」科德華的學生福爾格桑(Karl
von Vogelsang,1818∼1898)在奧地利創辦了兩種雜誌,一種稱作《祖國》(1875年創刊),另一種稱為《基督徒的社會改革》(1879年創刊)在國內產生很深的影響。